考古工作者在诸多职业中仅占很小一部分。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考古”似乎并不陌生,特别是随着公共考古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认识并喜爱这项工作。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很早便知道有一门神奇的学问叫“考古”,有一种厉害的人叫“考古学家”,据说他们是发掘古物、研究过去、复原历史的人,但我当初的认识也仅限于此,高考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学习考古。高考成绩公布后,经过一番筛选,目标锁定在文学与考古学之间,考虑到自己内向和不善言辞的性格,觉得安安静静与古人对话是个好选择,于是与考古结缘。 ![]() 学习一门学问的过程与认识一个人的过程是相同的,仅仅只是听说谈不上认识,遇见也不是认识,只有相处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个人。大学之前我只是听说过考古,有人说它神秘,能凭借出土的文物破译远古的奥秘;有人说它刺激,能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点发现未知的古迹。读大学之后才有机会真正遇见考古,学习考古的历史,了解考古的理论,接触考古的方法。然而这些理论大部分都是实践工作总结得来的,凭空理解起来并不太容易。彼时的考古在我眼里像是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他生长在过去又超然于现实,尽管我也努力去读各种各样的考古专著,但对书中语言的了解总是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大二暑假。暑假里的考古实习让我深深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让我有了机会和考古好好“相处”。 实习是在河南大学主持发掘的新乡王门遗址,虽然我只参与了后期整理工作,却让我对考古专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每日清晨,在规定时间起床,将发掘出的陶片进行清洗、晾干、标号,然后运回室内按照陶质、陶色和纹饰进行分类、拼对和记录。就是这样看起来单调重复的工作让书本里读到的知识活了起来:书本上似曾相识的陶片开始变得个性分明,原来仅仅知道名字的器型逐渐可以被放到一定的考古背景下去理解其工艺和用途。 ![]() 另外一个收获是绘图,万事只有自己亲自上手才知想做好并不容易,各种考古报告和简报上的图片看似仅由简单的线条组成,背后却是作者仔细观察和反复琢磨的绘画技艺。过去只觉得陶罐简单,但是一件绳纹陶罐绘制图却让我修改了不下四五次;过去只粗略认识甑这种器物,通过画图和观察陶片才发现在甑的腰部往往有着特别的纹饰,深浅不同的纹饰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虽然足不出户,深居偏僻的农家小院,但与现实的联系却愈发紧密: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及时更新微信平台,发布最新进展;每天都要关注最新考古发现,知晓学界研究新动态;时常有考古界高手莅临考古队指导,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这样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除专业技能之外,指导老师也教授我们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老师不仅要负责每一位实习同学的学习和生活,还需要处理好与工地周围各种人的关系;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能在短时间内将乡亲们组织起来,保证发掘工作正常进行。记得给民工发放工资的时候,那么多不同面孔、不同年龄的人,老师们却能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了解他们的生活,亲切的和他们开着玩笑,还与他们相约来年再次合作。这次的实习让我深刻感受到,“考古”不只是考“古”,这样一门看似只需要研究过去的学问恰恰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想顺利完成对遗迹的发掘首先便是要立足现实,正确处理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关系,这是进行接下来一切研究的基础,其次才是科学发掘和研究。考古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让人类了解自己的过去,并能从古人身上汲取智慧、放眼未来。 结缘考古,让我有机会认识一门博而有趣的学问。曾以为考古是规避内向、不善言辞性格的最好选择,现在却成为帮助我克服心理障碍、主动与人沟通、向他人学习的最好途径,我将珍惜每一次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增长知识,充实自我。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河南大学考古文博系本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