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1年多的分离提取舱内凝结物和船货,“南海I号”总共出土文物1.4万余件套、标本2575件。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在今年基本结束,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将陆续展开。 9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阳江市政府主办的“‘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阶段性工作通气会”在阳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刘成基介绍,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沉船年代从过去推断的南宋早期修正为南宋中晚期。 ![]() “南海I号”考古现场 “南海I号”属“福船”类古船 记者在考古工作现场可见,沉船表面淤泥清理完毕,左右舷板、水线甲板、舵承孔、14道横向隔舱壁板等船体结构完整暴露,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也初露模样。 过去一年的发现,刷新了“南海I号”各项数据: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船板搭接部分的造船工艺,现在也比较明确了。”刘成基说,船体木材分别使用了马尾松木、福建柏、海南榄仁木、柄果木、江南桤木等6种国产树种,表明“南海I号”属于“中国制造”。 ![]() 出土瓷器 从已发掘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I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 船体表面推断还存有甲板残留,船体舯部、艉部的上层建筑已经倒塌。考古队还在右舷中部发现明显的碰撞内凹。不过,这是不是导致“南海I号”沉没的“致命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出土金器 专家指出,“南海I号”也有可能因超载而沉没,舱内密密麻麻的瓷器、铁器、铜钱就是证据之一,就连本不该用来载货的尾尖舱也放满了货物。“船货中的铁器估计清理完毕要多达上百吨。”刘成基说。 目前,工作人员正对船体和出水文物进行“稳定性保护”。船内考古发掘工作预计将在今年基本结束,下一阶段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 “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保护组组长李乃胜说,船体需要进行3—5年左右的脱盐、脱硫,脱水填充加固工作则需要10年左右,届时才能还原“南海I号”真面目。(原文刊于《南方日报》2016年1月10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