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 获得了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北京大学随即由历史、考古、中文各学科的专家组建成立出土文献研究所,主持完成了对这批竹简的清理、测量、拍照和初步保护工作。之后又对这批竹简进行文字释读、分类分篇以及全面的整理研究工作。对于这批竹简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经过北大专家编点,竹简按照顺序编号3346个,其中完整简约1600枚,残断简约1700多枚,据此估计原简整数当在2300枚以上。竹简表明一般呈黄褐色或暗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厚重。部分竹简上有用朱砂写画得红色栏格、图表和文字,颜色鲜艳如新。简端修治平齐,多刻有契口,存有编绳痕迹。个别竹简还黏附小段编绳和片状丝织品。文字大多书写于竹黄,少数竹简背面刻有篇题。这批竹简保存状况极佳,文字抄写工整,书法优美。 全部竹简按长度分为三种规格,分别为46厘米(约汉尺二尺),三道编绳、29.5~32.5厘米(汉尺一尺三、四寸),三道编绳、23厘米(汉尺一尺),两道编绳。所有短简均为医药书。这批竹简背面大多有较浅的斜直划痕,并多在简的上部,或一道或两道。研究者推测这种划痕应是竹简编连成册时为防止散乱而有意留下的标记, 其分布有一定规律。 各篇竹书的的书法与书体特征不尽相同,抄写年代可能略有早晚, 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已近于成熟的汉隶, 与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中近于秦隶的西汉早期隶书有较明显的区别, 与银雀山汉简书体相比亦显稍晚。但若取其中最接近成熟汉隶的书体与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书体相比,仍略显古朴。结合对竹书内容的分析,研究者推测这批竹简的抄写年代多数当在汉武帝时期,可能主要在武帝后期,下限亦应不晚于宣帝。 此批竹简全部属于古代书籍,不见簿籍、律令等官府文书档案,也不见遣策、书信等私人文书, 研究者据此认为其可称之为“西汉竹书”。竹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含有近20 种古代文献,基本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大门类,是迄今所发现的战国秦汉古书类简牍中数量最大的一批。 这批竹简中有《仓颉篇》、《赵正书》、《老子》、《周驯》、《妄稽》、《反淫》以及术数书和其他子书、医书等。其中的《仓颉篇》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西汉时期传本,有助于全面了解小学面貌的发展演变;《赵正书》中提到的秦始皇巡游路线与《史记》不同,有可能是司马迁的参考文本之一;《老子》顺序与传世本不同,与马王堆帛书本一致;《周驯》记载了东周昭文公对西周共太子的训诫,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妄稽》记载了西汉一个士人的家庭故事,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篇幅最长的“古小说”;《反淫》对于研究“七”体文提供了重要依据;术数书内容丰富,很多图表和文字前所未见,对于推进对秦汉日书等选择类文献的理解有重要意义。医术记载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和儿科等多个科目疾病的治疗方法,内容包括病名、症状、用药种类、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方法和禁忌等,将大大丰富学术界对中国早期医学文献和医学史的认识。 北大藏西汉竹书填补了西汉简牍在西汉中期的缺环,对认识西汉中期南方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有启发意义;反映出西汉中期社会上层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趣味,大大有助于增进对西汉思想史、学术史的了解。这批竹简书法精美,对研究隶书的演变和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其完好保存为研究古代简册的用材、修治、编连、尺寸、篇题、标点符号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文物》2011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