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组卜辞主要出土于小屯村北,如YH006、B119、E16等坑。村南与村中出土单位有F36、H91、T53等,但较少。师组卜辞发现以后,研究者对其年代展开了研究。董作宾提出“复古说”,将该组卜辞断代为武乙、文丁时期,引发较大争议。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现6片甲骨(缀合后),均为师组卜辞,出土于T534A层,地层年代为殷墟一期文化时期。这为断定师组卜辞的年代提供了地层学依据。同时根据词例、卜法、字形及行款等方面的比较,师组卜辞均表现出了早期性特征。陈梦家后来根据贞人组系联将这批卜辞命名为“师组卜辞”。研究者后来又根据卜辞的贞人、坑位、文法、书体、字形及占卜内容等特征将这批卜辞分为五个亚类,包括师组大字类、师组大字附属类、师组小字类、师宾间类、师历间类。也有学者将后两类归为其他小字类及其附属类。学者研究认为师组大字类可能在殷墟所发现的甲骨中年代最早,大致时间应该在商王武丁前期。大字附属类与大字类有同版现象,有时间的重合。师组小字在内容及贞人方面与大字类也有较多联系。师宾间类与师历间类也有师组卜辞的一些作风,和村北的宾组一类,村南的历组一类卜辞能够衔接。目前学者们认为师组卜辞的下限在武丁中晚期左右。 师组大字类甲骨有前辞,前辞主要形式为“干支卜”、“干支卜,某”。记月方式为“某月卜”。贞人主要为贞人扶,也有王卜。该类卜辞在所以龟骨版上的分布疏散,行款参差不齐,文字错行,环绕书写,并不规范。字形较大,书体圆润,肥笔较多,近手写体。月夕两字不分,无中点。较有代表性的卜辞如《甲骨文合集》19777、20088等。师组大字类与时代有关的称谓主要有父乙、盘庚、阳甲、兄丁、兄戊、母庚等。其中又以母庚、父乙出现次数较多。占卜内容主要为祭祀和战争。祭祀多用“又”祭,用牛祭祀较多,女性先妣多用羊、豕。师组大字附属类与大字类有同版,数量较少。字体较潦草,用曲笔,刻痕粗细不均。集中出土于建国前史语所发掘的村北大连坑及附近的横十三丙、横十三丙北支、横十三丙北支二北支等地。占卜内容为战争、祭祀、田猎、天气等。有用“盧祭”祭祀母辈对象。代表性卜辞为《合集》19956、19957等。 师组小字类主要出土于村北。前辞主要为“干支卜”、“干支卜,贞”、“干支卜,某”和“干支卜、某贞”等。贞人有扶、师、叶等,还有较多王卜辞。此类卜辞出现较多甲尾署辞,如“某入”、“某来”等。有兆辞,以“二告”最多。出现有“允某”形式的验辞。字体较小,笔画较细。字体较长,稍规整。贞字形体繁多。占卜内容为祭祀、战争、天气等。代表卜辞为《合集》20098、20960、20967等。有学者将小字类分为小字一类和小字二类。 师历间类广受学者重视。其特征是甲骨并用。卜辞不署贞人名。与师组钻凿形态相同,长凿与小圆钻并存。有甲尾刻辞。字体较小,多折笔。贞字作半方耳。对先人称呼有日名在前的情况。与历组有同版现象。占卜内容主要为祭祀、战争、天气等。代表卜辞有《合集》34120、20038等。 参考资料: 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