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指契刻于兽骨和龟甲上的商周文字。甲骨文发现于清朝末期,多年以来,甲骨文一直被作为药材“龙骨”出售,字多被售者刮去,有竟世以此为生者。清末有字甲骨被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王襄发现,得到二人重视,认为这些刻于龟甲兽骨上的符号是早期汉字的雏形,于是大力收购,广求多得,并力图探访到甲骨文出土地。后来罗振玉也参与到甲骨文的收购研究行列当中,孙诒让等清末著名考据学家纷纷撰写文章加以解释,罗振玉最终探访到甲骨文源自河南省安阳殷墟,引发私掘狂潮。国内外学者和传教士以及其他目的的人都投入到这一狂潮之中,使甲骨文的完整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1928年,为完整科学发掘甲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至1937年,史语所在安阳殷墟发掘十五次,共获甲骨近25000片,学术价值极高,此间河南省博物院等单位也曾有所发掘,获甲骨3656片。这些甲骨大多现存中国台北。1950年以来殷墟地区多有零星出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出甲骨7100余片,1986年小屯村中发现刻辞甲骨305片,1991年花园庄东地发现甲骨近1600片,2002年与2004年小屯村南发现甲骨600余片。此外郑州二里岗、济南大辛庄、山西洪洞、陕西周原等地也都有所出土。其中陕西扶风、岐山周原等地出土较多周代甲骨,目前已达300多片,新出甲骨仍在不断增加。 甲骨文出土以来,涌现了众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其中不乏名家大师,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于省吾、唐兰、胡厚宣、陈梦家、张政烺、岛邦男等等,前后几代学人,研究内容涉及文字考释、分期断代、资料著录等多个方面,对于释读和解释商代历史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研究商周历史有着极大的意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