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又称“泥封”,封泥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是古代用泥制作印章,加以封缄文牍货物的遗物。是古代使用印章,从而起到信验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凭记之一。在春秋战国以后长达千余年的时间内,封泥一直是官私印章的使用及征信、标记功能等的主要表现形式。 封泥的使用从先秦时期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后来这种印章方式由于纸张的普及逐渐被印泥以钤印在纸上的方式所代替,即今天所见的印章形式。 封泥的使用方法主要是将需要保存或运输转递的公私物品、简牍文书捆扎或以囊盛装,在结扎或封口处以泥团封护,并在上面抑印官私玺印。主要应用在封护文书和货物两方面。封泥的泥质据史料记载有“金泥”、“紫泥”、“青泥”、“石泥”等多种形式,从现今出土的封泥泥质和泥色来看,大多以当地就地取材为主。 由于封泥废弃很早,一直被人所遗忘。直至清代才重新为人所重视。清代金石学家吴荣光在《筠清馆金石》一书中首次加以载录。后来刘喜海、赵之谦等人也分别在各自的著作中收录各地出土的封泥,并对封泥的用途进行了分析。至晚清刘鹗在《铁云藏陶》一书加以详细分析,从而引起了封泥收藏和研究风气的兴盛。吴式芬、陈介祺等人在封泥研究上也颇有造诣。建国以来全国各地也出土了很多封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材料。 封泥的发现是近代金石学重要成果之一,封泥本身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封泥发现与研究》,孙慰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