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文化可做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和平文化指的是出现磨制石器以前的东南亚大陆中石器时代文化,相当于广义和平文化的早期。广义的和平文化除包括狭义和平文化外,还包括所谓的北山文化,即已出现磨制石器和绳纹陶器的东南亚大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分布范围:中南半岛和苏门答腊东北部。其中尤以越南北部的和平、宁平、清化、广平、义安等省分布最为密集, 与之邻近的老挝上寮、中寮和泰国东北部也发现较多分布。 2、遗址类型:一类是内陆遗址, 都在山地、高原的石灰岩地区、距离河流很近的石灰岩洞穴或岩棚内。这类遗址发现较多, 著名的如有越南的芒康、达昂、崩洞, 老挝的坦邦, 柬埔寨的拉昂斯边, 泰国的仙人洞、翁巴洞, 马来西亚的瓜扎、瓜克奇尔等。另一类是沿海遗址, 一般为贝丘。这类遗址发现较少, 著名的有越南的保卓、琼文, 马来西亚的瓜克帕、武吉朱平等, 沿苏门答腊东北海岸也有几处。越南北方的“ 和平文化” 晚期沿海贝丘遗存也被称为“ 琼文文化”, 以与内陆洞穴遗址的“北山文化” 相对。 3、文化特征:石器选择河床中的砾石为原料, 大部分在砾石一面简单打制而成, 少数两面打制, 但两面打制石器在马来西亚诸遗址较常见。都保留一定的自然砾石面。石片器较多, 石核器较少, 还有大量有使用痕迹的石片。器类主要是砍砸器和刮削器, 其次有切割器、石硾、石杵、磨石等。砍砸器常呈杏仁形、椭圆形、盘形、短斧形。石柞和磨石上有时有氧化铁赤铁矿的褚红痕迹。穿孔石器只发现于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越南北方、泰国北部和缅甸。它通常以扁平椭圆形砾石为原料, 先在两面中央稍加打平, 然后穿孔, 孔呈双锥形。中期出现先打琢、后再磨光刃部的石斧、泰国仙人洞第层表面还发现磨制的四边形石斧和板岩小石刀。晚期不少石器已通体磨光, 有的遗址出现梯形或有肩石斧,并开始出现少量粗糙的夹砂陶。泰国仙人洞遗址第层出土陶片件。其中, 表面饰粗绳纹者最多, 次有细绳纹、网纹、带状纹等。内表绝大多数抹光, 网纹陶器表往往还涂上一层树脂有机物。内外表抹光陶约占全部标本的四分之一, 少数有波浪形刻划纹出现。外胎颜色从红灰到深褐, 内胎从深灰到黑色, 单个器物上颜色变化很大。胎质粗糙, 屏和料有方解石碎粒、石英碎粒。器物外表用捆绑有绳子的拍子或其他平的物件修饰, 内表通常抹光。器壁厚一毫米。从残片推测, 完整器口径一厘米, 鼓腹直径一厘米。琼文遗址出土物表明, 夹砂绳纹陶是圆底的。文化遗物中, 骨、角、蚌、牙器很少, 克拉克解释为当时“竹、木类材料被广泛用于进行狩猎采集经济活动” 。 参考资料 戴国华 《论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其与华南文化的关系》,《东南亚》1988年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