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磬军先生收藏研究燕瓦当的丛书出版问世,以前几次得见。此次故宫出版社在编辑出版“民间典藏系列”的过程中,2014年又推出了吴先生一本《燕下都瓦当》系列新书,意在使读者真正了解和认识民间收藏的价值,力求完整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实乃可贵。 该书图文并茂,占据全书重要内容的图表集观赏、实用及象征性为一体,图版恢宏繁复,图案神采奕奕,饕餮双眼狡黠炯炯,龙螭蟠舞勾取连轮,凤纹兽角,山耸云霓,鸟喙振翅,树木窗棱,无一不在瓦当上渗透着幻化异趣,无时不有古中华王者的信息,令人见燕瓦如现王者之气。本书体例完备,述论考证研究也很细致,在分类剖析,深入探索瓦当纹饰、艺术特征、渊源、内涵、价值作用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客观理性的阐述。 作者经过几番深入研究探讨,从对“饕餮”瓦当母题文化的渊源关系及周、姬燕至春秋战国的承继作用中,得出“在象征天地的半圆规制中设计饕餮纹,以及附衬的其他纹饰,积淀了新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使瓦当既作为实用器物,又成为审美对象,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写照”的提炼感言。《吕氏春秋》记有“周鼎著饕餮”之说,青铜器时代“鼎为传国之重器”,《左传》说“昔夏方之有德也,远方图物……铸鼎象物”,可见鼎成为德表旌功的礼器,愈加“显赫”和“盛大”。《艺海》中记之饕餮纹自良渚文化时期已产生,称之为“面兽纹,是一种凶恶贪食的怪兽,也是一种祥瑞辟邪的神兽”,“所以古人将其铸在青铜器上,以示告诫”,因而有其“饕餮是恐怖的化身,也是保护的神祗”之说。饕餮纹饰渐已成为青铜陶器载物上的震慑、凝聚、戒贪、廉明的辟邪享神的力量。 作者在该书中,较翔实地记述了燕瓦当从素面瓦到纹饰繁缛、疏朗简明的逐渐美的成熟过程,对它们的历史分期,也进行了纵横捭阖比对,从时间、作用、影响、异域特色、不同地的发现来考量其价值,力求深刻科学地诠释挖掘瓦当的文化内涵。如书中列出了北京、天津、唐山、内蒙赤峰、辽宁凌源及保定等不同地域的战国遗址出土的瓦当图表,例举出北京三角双螭饕餮纹、卷云饕餮纹、兽面纹饰瓦当等等与燕下都异同的瓦当风格特点,经图比对,增加了感性和理性认识。 该书对“错切瓦当产生和使用的偶然性”分析也颇为细致,既然有偶然性,即是错切误作中“无心插柳”的作品,其趣味在于客观遗留的物以稀为贵,笔者以为研究价值或有逊于欣赏。 燕下都历史上保存的钓台、金台、阑马台等,“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经通,长廡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 (《水经注•易水》)。瓦当作为古建筑陶件,从“东周时屋瓦的创制”走出来,以瓦代茅茨做屋顶,《春秋》时“盟于瓦屋”。郭宝钧说“瓦屋的创建,是建筑术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中国青铜器时代》),笔者以为,燕瓦构件装饰精细入微,如鸟形滴水构件,不但能欣赏朴华质美,且具有功用性,二者聚像,巧妙结合,使燕瓦创意堪佳,反映了百家争鸣时代的社会特点,而当今建筑构件却未显示出材精文致的效果。望尽其努力,探究建筑构件功用及复原价值,或会更上一层楼。此为笔者的由衷感言。 (《燕下都瓦当》,吴磬军著,故宫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定价360元。) (全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5月15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