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捧起散发着墨香的《感悟考古》这本书,不禁想起杨绛先生的妙语,她曾经说过:“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什么专业……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够”。那么同理推论,读过《感悟考古》之后,便也算作拜见过李伯谦先生了。其实,我对李伯谦先生的认识源于“闻、见、读、感”这四个方面。 记得是1996年的一天早上,正在大三阶段学习的我从校园广播里听到关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闻,第一次听到了李伯谦先生的名字。后来,便是通过超星学术视频拜学《夏文化探索》课程,是为“见”到了先生。再后来,我从《黄帝时代•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之谜》一书中透过苏湲先生饱含深情的文字中读到过李伯谦先生:“两年前,我在郑州新世纪大厦第一次见到他(李伯谦先生),请他给《中原考古大发现》写序,当时他没有应允,只是说先看看稿子。而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唯恐因为我的作品不能令先生满意而被拒绝。先生回到北京后,不久托人带回写好的序言,并予以高度评价,这使我始料不及。拿着稿子我哭了,激动的泪水潸然而下,所有的辛劳、委屈和压力都化为了美好的回忆。从此先生博学、宽厚、包容、真挚的大家风范深深刻在我的心中”。当然,感触最深的是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博士入学第一天,我的导师韩国河教授就郑重地向我们推荐了《感悟考古》这本书,当时便留下了让我们思考和感受的题目,所以才有今天的小文。 李伯谦先生早年藏器含章、鼓箧圜桥,作为中原儿女的优秀代表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成为河南家乡的骄傲。翻开《感悟考古》,令我动容的不仅是先生灵动雄健的书法和认真工作的图片,仅仅是封底“写给青年学者的考古读本”这11个看似平淡的寄语和厚达48页的导言,感佩和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李伯谦先生提携青年、奖掖后进的拳拳之心,襟怀坦荡、真情流露的谆谆教诲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感慨动容。我终于理解了颜回当年发自心底的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徇徇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作为本科所学并非考古的跨专业学生,自知学业根基的浅薄和知识结构的缺陷,在攻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和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当下,我所面临的心理落差和困难挑战不难想见。我欣喜地从李伯谦先生的这本书里读到了春天的气息和融融的暖意,从考古工作者应该具有科学的挑战精神、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到考古学文化的互动、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等专业学术问题,从精神领域考古、聚落演变与文明到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考古学与当今社会建设等主旨宏阔的重大命题,仿佛一下子开启了一扇帮人了解和理解考古学的窗子,而且是那样的澄澈清晰、洞明通透。 李伯谦先生极为重视考古学的基础理论。这从《感悟考古》一书中,专门在导言里以“从地层学到埋藏学”和“类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的关键步骤”两个专题的形式,在《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一文中又专门介绍作为考古学基本方法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引进及运用。这是考古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心和基础,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如果离开了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支撑,所有的考古研究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先生以学界泰斗的身份和经验,传递给青年学者一个清晰而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更是我今后备加需要警惕和注意的关键。 先生对整个考古学科一直持冷静客观、开放包容的态度。他对“疑古”精神的肯定、对考古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对考古学发展进程的理解以及对涉及古今中外诸多师友、同行、弟子等公允诚恳的评价,无不展现出一个“辨于古者通于今,鉴于事者明于理”的睿智长者形象。由此,我想到了斯多葛学派的见解——只有贤人,是真正自由的,他曾征服了宇宙,而且征服了他自己的热情。无论是外面的事变,或是内心的狂飙,全不能激动他,或使他颠越失次。这无疑是李伯谦先生真实的写照了。 李伯谦先生站在文明发展的源头,以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角度,长久地思索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他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演进历程带给人们的六点启示和对传承华夏文明、共迎民族复兴的深刻理解,正是他长期以来日新修身、臻于善境的坚守和锤炼,是他发于自然对立言立命、立德立功的使命自觉,更袒露出李伯谦先生那份心系家国、兼济天下的赤子情怀! 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的60年:发展、贡献、问题与前瞻》一文中指出:“考古学是人民的事业,考古学的成果理应为人民所共享。按照我的理解,这不仅应该包括考古学要牢记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宗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传达给社会大众,而且应当考虑社会公众如何参与考古过程,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的问题。”我想按照李先生的思路延伸下去,当中国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公众考古的研究和探索,就不能只局限于登几篇新闻稿、发几条短消息或者拍几部纪录片,而是需要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寻求宏大主题的具象表达、历史观点的现代表达、复杂现象的深刻表达和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惟其如此,才能使考古工作真正得到人民的理解支持,使考古学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才能真正让博物馆中的文物、广阔天地上耸立的文化遗产乃至古籍中的远古文字都鲜活起来、律动起来;才能使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文明遗产薪火相传。 《感悟考古》是李伯谦先生作为一个考古学人长期以来追求梦想生动实践的心血结晶,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和成功足迹已经为每一个的青年学者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每一位青年学者只有见贤思齐、知行合一,才能在探索古代文明奥秘的事业中真正有所建树,才能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重托…… (《感悟考古——写给青年学者的考古学读本》,李伯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定价78元)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13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