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是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 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广阔,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到乌尔吉木伦河,南达渤海北岸。 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除兴隆洼遗址外,经过大面积发掘的同类性质的遗存还有林西白音长汗、阜新查海遗址。这三处遗址分别代表了兴隆洼文化的兴隆洼、查海和白音长汗三个类型。 兴隆洼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5公里处的台地上,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一东西向低丘岗地上。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六次挖掘,共发现房址170座,居室墓葬30余座,它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揭露出沟、房址和窑穴等全部居住遗址的史前部落。 兴隆洼聚落形态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期聚落居住区外绕以椭圆形围沟,房址均沿西北—东西方向成排分布,室内面积较大;二期聚落承袭一起聚落布局,房间面积略小;三期聚落房址排列不整齐,密度大,室内面积明显变小。可以看出兴隆洼聚落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兴隆洼居室墓葬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通过兴隆洼居室墓葬的数量及其位置看,它应与当时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从出土的一墓葬中我们发现:墓主与雌雄两头猪同穴并列埋葬,从而可以看出,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内,生者为了获得某种超自然力量或祈求保佑,便将死者作为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而人猪并穴埋葬表明,当时的祭祖活动与祭祀猎物的活动已经结合在一起,而且兴隆洼先民们对猪灵的祭祀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在兴隆洼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鹿、猪等动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确定狩猎经济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兴隆洼文化中发现的玉器达数十件之多,从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兴隆洼的先民们已注意到了选材,色泽多为淡绿、黄绿、乳白或浅白色,而且已经掌握了抛光、钻孔等技术。兴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使我国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追述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为红山文化玉器群找到了直接源头。 兴隆洼房址中出土的陶器均为夹砂陶,多数陶器质地疏松、胎厚重,烧制火候不高,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黄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纹饰以压印为主,主体纹饰主要有横人字纹、之子纹、席状纹、网格纹等。所有陶器均为手制。 兴隆洼遗存中的石器主要以打制锄形器为主。斧形器也很典型。 在兴隆洼较早的遗址中出土了胡桃楸果核,它是组成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的一种乔木,应属温带林,反映出当时气候温暖湿润,这与现在的气候干燥的草原沙漠环境是截然不同的。 兴隆洼文化是北方三大文化系统之一,它的发现表明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自有渊源。不但解决了红山文化的源头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长城地带东段新石器时代文化极富特色的土著性和连续性,确定了该地区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平行、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同时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