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形胜地,东方“罗马”城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 “大风起兮尘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乌江,英雄末路,千秋悲凉。得到天下的刘邦豪气勃发,击筑高歌,造就了荣辉万世的一代伟业。公元前202年,取得胜利的刘邦,在汜水称帝。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高帝七年,又兴建了未央宫,刘邦从关中东部的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开始筑长安城墙,历时五载完成;六年建西市。汉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和明光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至此一代帝都长安城建成。作为统一的大帝国的首都,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张骞通西域后,它又成为著名的国际都会,与西方的历史名城罗马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称帝,实行托古改制倒行逆施的政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争战中长安城宫室市里被大火焚烧,长安城成为一片废墟。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基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勘察和重点考古发掘工作。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主要勘察了汉长安城城墙、城门、城内主要道路和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的地望与范围。80年代后期进一步勘察了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结构和布局,究明了东市和西市的位置与基本形制,确定了高庙遗址的地望。90年代以来,勘察了汉长安城中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北宫的地望、范围。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主要有城门遗址,礼制建筑遗址,武库遗址,长乐宫宫殿建筑遗址,未央宫宫殿、官署和角楼建筑遗址,桂宫宫殿遗址,制陶、冶铸和铸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等。 汉长安城平面近方形,东城墙长6000米,南城墙长7600米,西城墙长4900米,北城墙长7200米,全城周长25,700米。城墙夯筑,夯层一般厚6~8厘米。东、西城墙较平直;当时北城墙因邻近渭河,与河道走向基本平行,呈西南—东北方向;南城墙因牵就先筑的长乐宫、高庙和未央宫,其中部呈外凸之状。城墙外面环绕壕沟。汉长安城共有12座城门,每面3座城门,已发掘的有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直城门和横门等。每座城门均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宽约6~8米,相当于4个车轨的宽度,即所谓“三涂洞开”(《三辅决录》),“参途夷庭,方轨十二”(张衡《西京赋》)。 汉长安城的12座城门之中,除了与宫城宫门相对的四座城门之外,其余八座城门各与城内一条大街相连,街道笔直、宽阔。八条大街之中以安门大街最长,约5400米;洛城门大街最短,约470米。八街的每条大街均分为三道,中道宽20米,此乃文献所载的专供皇帝使用的“驰道”。中道两边各有一道,其间以排水沟相隔。排水沟通至城门,城门之下以砖石材料构筑成大型排水涵洞。 长安城的八条大街将城内分为11个区,各区功能不尽相同,建筑内容亦不一致。11个区中,未央宫(包括武库)、长乐宫(包括高庙)、桂宫、北宫、明光宫和东市、西市各占1个区,里居共占4个区。汉长安城内的宫城区包括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东南部,为西汉初年高祖刘邦的临时皇宫,是在秦兴乐宫基础之上改建而成的。惠帝在未央宫当皇帝后,长乐宫终西汉一代成了太后之宫。宫城中部有一条横贯全宫的东西干路,向东通至霸城门,向西与直城门大街相连接。长乐宫内的主要宫殿建筑分布在东西干路南部,现已勘探出东西分布的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隅,宫城平面近方形,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墙夯筑,墙宽约8米。宫城四面各辟一座宫门,此外还有若干座“掖门”。宫城四隅应各筑有角楼,其中西南角楼已进行了全面发掘。宫城之内的干路有三条,两条南北平行的东西向干路贯通宫城,宫城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干路纵贯其间。两条东西干路将未央宫分成南部、中部和北部。中部主要有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前殿基址,其夯土台基至今还高耸于地面之上,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北部为后宫和皇室官署所在,后宫首殿——椒房殿遗址建筑规模宏大,已全面进行了考古发掘。皇室官署如少府遗址等,多在后宫之西。未央宫西北部发掘了负责官营手工业的中央官署建筑遗址。该遗址出土的5万多枚刻字骨签,大多是各地工官向中央政府“供进之器”的记录,是研究西汉经济和官制等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档案资料。后宫以北和西北部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如天禄阁、石渠阁等。未央宫是刘邦迁都长安后,由丞相肖何主持营建的皇宫,其布局结构反映出了西汉王朝最高层统治者们的都城、宫城设计思想,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以北还分布着北宫、明光宫和桂宫。北宫是西汉初年营建的一座宫城,汉武帝时进行了增修。据《三辅黄图》记载:“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目前在厨城门大街以东、安门大街以西、雍门大街以南和直城门大街以北,勘察出一座长方形宫城遗址,应该即为北宫遗址。据文献记载,明光宫位于长乐宫之北,“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连属”(《三辅黄图》)。目前明光宫的考古勘察工作正在进行。《三辅黄图》引《关辅记》载:“桂宫在未央宫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可见桂宫应在未央宫北和建章宫东,西邻汉长安城西城墙。经勘察恰在未央宫以北、雍门大街以南,汉长安城西城墙以东,横门大街以西发现了桂宫遗址,宫城平面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880米。宫城已勘探出南、北、东宫门各1座。南、北宫门有南北向干路相连。宫城中部的东西路,由东宫门向西通至宫城南北干路。宫城中南部有一高台宫殿建筑基址,台基南部分布有大量建筑遗迹。目前已发掘了桂宫南部的二号建筑遗址和西北部的三号建筑遗址,其中二号建筑应为汉武帝为后妃们修建的重要宫殿建筑,三号遗址的七座小房址应为一处仓储建筑遗址。 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为武库遗址。武库为一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院落东西居中略偏西处有一南北隔墙,将大院分成东、西两部分。共有7个仓库,最大一个长230米,宽46米,又被分隔成4个库房,库房中原有放置兵器的木架,在库出土了大量铁兵器。 汉长安城西北部有“东市”和“西市”遗址。在都城的西北部还有比较密集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已发掘出制陶、冶铸和铸币作坊遗址。制陶作坊遗址以烧造明器陶俑的窑址最具特色。1990年发掘的21座陶俑窑,为中央所辖的“官窑”,是研究少府东园秘器的重要资料。在西市西边有一些陶窑,分布散乱,陶窖产品多样化,既有陶俑等明器,也有砖瓦建筑材料,还有罐、盆等日用陶器皿。这些陶窑应属于民间私人所经营。1994年在北宫以南、武库以北发现了大面积西汉前期烧造砖瓦的窑址群,该窑群生产的砖瓦当用于长安城未央宫、北宫等宫室建筑。西市东北部有不少西汉时代铸币遗址,其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五铢”砖雕范母,也发现了个别石雕范母。这处遗址应为中央政府辖属的铸币遗址。 在汉长安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礼制建筑。宗庙遗址位于汉长安城西安门与安门南出平行线之间,包括12座建筑,各座建筑形式均同。一般认为这是文献记载中的“王莽九庙”遗址。辟雍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大土门村北。其平面外圆内方,主体建筑居中,建于圆形夯土台上。官社遗址和官稷遗址在汉长安城西南部。 汉安长城的一般居民大多居住在城的东北隅一带,少数皇戚贵亲、重臣显宦的宅邸在未央宫北的所谓“北阙甲第”、“宣平贵里”。80年代以来,在汉长安城遗址东南隅清理汉墓近500座,说明横亘在汉长城东南的龙首原是当时一般居民最主要的墓葬区。 汉长安城西有建章宫和上林苑等皇室建筑。建章宫的主殿为前殿,太液池在前殿西北。建章宫东门在前殿以东700米,宫门外二阙基址尚存,这是我国地面现存最早的古代宫阙基址。上林苑是汉长安城的皇家苑囿,主要建筑集中在汉长安城西南部的昆明池附近,苑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 汉长安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面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格局等方面在中国古代都城布局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四十多年来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今后的路还很长,明光宫在哪儿?居民区在哪儿?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开展,汉长安城的面貌将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在当时只有欧洲的罗马才可相媲美的城市,汉长安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追忆这历史画面,谁不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参考文献: [1]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 [2] 刘庆柱:《长安春秋》,人民出版社,1988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