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考古专业的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田野考古发掘,而仅仅是上过考古的课,是无法真正的理解考古这门学科的。不亲自动手刮平面,怎会了解地层学,不亲自触摸、观察实物,又怎会了解类型学。只有接触到那些带给我们以思考的遗迹和遗物,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考古学,才能感受到最真实最客观的历史。 之前并没有参加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自己对于考古的理解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因此这次能有机会与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加浦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发掘工作,感到十分激动,也很珍惜,一个半月的实习,受益匪浅。 历史上蒲州故城的命运就像环绕的黄河水一样,曲折蜿蜒。今天的蒲州故城,像是被历史遗忘的老人,而其保存完好的城址,大有保护、开发的潜力,有望使这座老城重新焕发生机。为了配合当地保护开发大遗址的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2年正式对故城进行发掘,此次的发掘主要是搞清地层关系和城址的布局,摸清唐代地层,验证历史文献记载。而我们有幸参与此次发掘,一个暑假的实习结束,虽然辛苦,但无比充实,对考古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初到驻地,便被周围景物所吸引,东南是高大蜿蜒的中条山,朦胧苍翠,东北是西厢记的发生地普救寺,莺莺塔伫立,西南是鹳雀楼,黄河从旁缓缓流过,此景此情,对自己的第一次实习更有了期待。 从驻地到工地的一路上,夯土残垣断断续续的延伸,其上杂草丛生,两侧是核桃树和玉米地,早已不见往日的雄伟,而那经岁月侵蚀后的沧桑使人一见便觉历史的厚重与深沉。脚下,一片片陶片似乎在低声诉说着什么,只等一天有人能倾听他们,发现它们的价值,而能做到这一点的,我想唯有考古。地里的农民正在辛勤的劳作,或许对这些他们已经无比的漠然,但他们用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勤劳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同样在创造历史。我们负责一2×30米的探沟,就在这60平方米的范围内,我们将要揭示一段逝去的历史。 逼近人体正常温度的高温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于考古的热情,手上磨出的水泡也没有阻扰我们对于考古的热爱,相反,田野考古的辛苦使我们对于考古有了更深的体会。记得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曾经说过,对于考古的喜好,通过实习立马就会显现,喜欢的人会更喜欢,不喜欢的人会更讨厌,我想我属于前者。当看到每一个层位像书页般展现在你面前,当所见遗物遗迹与书上所讲对应起来,当手铲刮下去那种永远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的期待,当逝去的历史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向你展现,怎能不令人激动,我想这就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 田野考古主要是和土、陶片打交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不断的挖土,不断的寻找,有时,不断的重复一件工作会感到厌烦,以至于会渐渐的失去兴趣,从某一方面讲,考古就是这样枯燥的工作。但其实转念一想,考古永远不会重复,刮下去的每一寸土,寻找到的每一件残片,拼合的每一片历史碎屑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苦与苦中的乐只有自己能够体会了。 经过实践才知道,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掌握的所谓理论知识在应对复杂的地层关系和各种出土物时是多么的力不从心,有些自认为掌握的书本上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中遇到的情况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我们只能像刚入学时一样,跟着老师们边实践边重新学习,而面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时,只能通过实践自己领悟,而这也正是实践带给我们的宝贵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摸索,独立解决了一些书本上讲不明白的甚至是冲突的情况,豁然开朗的一刹那给人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与自豪,这一刹那也更能体会考古发掘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更能领会发掘对于理解考古的意义。 与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工作、学习和交流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考古人对于考古的痴迷,对于考古的依恋,对于考古的坚守,也感觉到自己今后若是从事考古工作应该怎样循着前辈的足迹,从这一意义上说,这次的考古实习,带给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考古学本身。 (《中国文物报》2014年5月9日7版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