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青铜器研究新人新作——推介“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丛书”第1辑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王子今 参加讨论

    陕西师范大学张懋镕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丛书”第1辑由线装书局出版。张懋镕教授师从李学勤先生,研究青铜器累年勤谨,论著丰夥,已是卓然大家。所主编这套丛书,可以看作长期坚持一线科研一线教学的特殊收获。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丛书”第1辑三部专著的作者皆出自其门下。所推出的这三种青铜器研究新作,都是在他们通过答辩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反复修订充实而后定稿的。张懋镕教授“编写缘起”写道,“从1999年招收青铜器方向研究生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构想:如果研究生本人自己没有更好的研究题目,我就请他(她)来做青铜器中的某一部分,整理、研究某一类青铜器,或某一类纹饰,或某一类铭文,等等。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已经完成了20多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分器类的整理与研究完成多半,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铜器的整理与研究正在进行,纹饰与铭文的分类研究也做了一部分。这些为本丛书的编撰奠定了基础。”按照这样的“构想”继续下去,可以预见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团队的宏大气势即将形成。
    列入第1辑的三部专著,即:张翀《商周时期青铜豆整理与研究》,张婷、刘斌《商周时期青铜盘整理与研究》、任雪莉《宝鸡戴家湾商周铜器群的整理与研究》。
    青铜器的重要文化品质和社会功用是标志等级。以往学者和一般爱好者首先瞩目其中等级最高的鼎、簋等主器。张翀、张婷、刘斌等青年研究者则选择青铜豆和青铜盘这样的器种作为研究对象,以争取突破,力求创新。据作者自述,“此从‘小器’入手,乃是先行廓清,以期能够引玉,期待鼎、簋等大宗器种的整理与研究。”这种或称之为“有以小见大之功”的研究,是充分体现出实证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较某些大而无当的空疏之作,自然应当得到肯定和支持。以“小器”为研究对象,却可能作为成就“大器”即展示大才具,实现大作为的基础。任雪莉的论著以宝鸡戴家湾商周铜器群为考察对象,让我们想起张懋镕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周原出土西周有铭青铜器综合研究》。前述几种论著的学术主题和研究方式,都体现出作者的良好学风和指导教师的匠心。
    张懋镕教授的学生应多数直接参与了他主编的《青铜器论文索引(1983-2001)》(明石馆 2005年版)、《青铜器论文索引(2002-2006)》(线装书局2009年版)的编撰。这三部专著的作者亦应因此多所收益。这一工作可以看作学术基本功的训练。从“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丛书”第1辑这三种论著看,作者对相关资料的汇集搜求用功甚勤。可以说基本做到了收罗必尽,涸泽而渔。我们看到,除所研究青铜器相关简报、简讯和论文外,对于器物的尺寸、重量、出土时间地点、纹饰、铭文,同出铜器等均详细说明。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对同出陶器资料也予以收集,对于铜器与陶器的关系亦注意探求。这应当看作考古学大视野、广角度、多方位的关注。这也可能成为器物器型研究今后可以开辟出新境的崭新门路。又如在对青铜豆和青铜盘的研究中,据笔者了解,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对每一件铜豆铜盘的图像都尽量收集,避免了以往类型学研究只是注意标准器物,而忽略了其他一般性器物的不足;在编辑之中,也尽可能多地以图版陈示器物图像。虽限于印刷等条件,不可能件件彩版,或是将所有器物图像全数印出,这种研究方式较之以往有些论著只重文字不重图像的方法,确有很大改观。作者的工作方式给予我们的提示是重要的,即对器物图像收集的重视,应当不次于尺寸、重量、纹饰、铭文等信息的采集。
    对于青铜器器种的专门研究,以往的工作投入是不够的。我们看到的论点往往多夹杂在综论通论之中,或零叶散论未作综合处理,或在考古学类型分析主题之下,难以细致入微。以“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丛书”第1辑形式面世的论著,超越了清季金石学对单一器物著录题跋的方式,又能够应用考古学方法对青铜器进行更具体的细读。张懋镕教授曾经提出对青铜器进行“综合研究”的理念,即“从青铜器、古文字、历史文献三方面来研究”。我们看到,他的学生在学术进步的路程中遵循这一准则和方法,取得了值得推崇的收获。其实,在研究过程中,亦势必涉及更宽层面的社会历史文化问题,主编与各书作者都处理得很好。例如任雪莉对宝鸡戴家湾商周铜器群的整理与研究,有关于铜器著录、传藏等问题的讨论,也多少涉及了近代盗墓史。
    这三种论著尽管均出自青年作者之手,有些表述方式还可以斟酌,但立论多有可信的基础。就分型分期,区域文化,器类比较乃至器种起源等具体问题而言,作者均有独立思考,自成一家之说。编著者力求通过具体器件的考察而认识当时的社会,理解当时的文化,也推进了学术的进步。这也是笔者作为历史学者,虽不专治青铜器之学,也乐于郑重推荐的原因之一。
    还应当指出,张懋镕教授为这三部论著所作三篇“代序”《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容器器形演变与功能转化的互动关系》、《简论仿陶铜器与非仿陶铜器》、《戴家湾铜器的历史地位》,其实都是分量极重的专题论文。不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而附于学生的著作中,导师有意为这三种书增加学术光亮的用心让人感动。这是师生之情的纪念,也是张懋镕教授特殊的学术安排。希望读者不要误作一般只说说客气话的程式型序言,而忽略了其中的学术深意。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丛书(第1辑)》,张懋镕主编,线装书局2012年12月出版,定价795元。)
    (《中国文物报》2013年11月15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