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屯留余吾墓地》评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王 东 参加讨论

    为配合山西潞安集团煤基合成油项目基本建设工程,山西省考古所于2006至2007年在长治屯留县余吾镇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明清墓葬208座。山西省考古所编著的《屯留余吾墓地》(下文简称《余吾墓地》)一书,以墓葬为单位,分战国、秦至西汉、东汉、明清四个阶段,逐个介绍了每座墓葬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并附有详细的墓葬登记表,全面详实地报道了此批材料。
    1985年11月,苏秉琦先生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召开的晋文化研究座谈会上,提出了“晋文化考古”的课题,把“晋文化”分为“晋南地区古文化”和“晋北地区古文化”两部分。其中,又把“晋南地区古文化”分为“晋西南”“晋南中段”和“晋东南”三个分区。相比于“晋西南”和“晋南中段”两分区,“晋东南”分区的考古工作较少,材料也相对零碎。未发掘屯留余吾墓地前,晋东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材料仅长治分水岭墓地、潞城县潞河墓地、长子羊圈沟——牛家坡墓地、长子孟家庄墓地和屯留西李高汉墓等几处,《余吾墓地》一书共公布战国墓葬58座、秦西汉墓葬63座、东汉墓葬56座,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战国秦汉时期晋东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一大批丰富的资料。本文对《余吾墓地》一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介绍和评论,旨在进一步梳理所公布的材料,并探讨材料公布形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余吾墓地》共分九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屯留县的地理位置、山川河流、气候环境和历史沿革,为下文介绍余吾墓地提供了自然历史背景。第二章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余吾墓地的具体位置、发掘经过和报告编写者对余吾墓地的分区和分期。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报告的主体。这部分以时间段先后为序,以墓葬为单位逐一介绍所获资料(除部分空墓和明清墓葬外)。每一座墓葬均分两部分介绍,一为墓葬形制,一为随葬品。墓葬形制部分,除介绍墓葬方向、规格、形状外,还详细说明墓葬的位置、葬具情况和随葬品位置。随葬品部分则详细介绍该墓出土的每件随葬品的编号、规格和形制纹饰特征。此外,所介绍的每座墓葬(明清墓葬除外)均附有平剖面图,有随葬品出土的墓葬均在图上标明了出土位置,葬具、葬式也均在图上有所体现。可以说,该部分详细地向我们报告了发掘所获资料。
    第七章利用考古类型学对墓葬和器物进行型式划分。墓葬断代是根据墓葬形制的型式划分和随葬品的型式划分确定的。第八章探讨了余吾墓地的布局和墓葬形制变化反映出的文化变迁。因发掘工作仅限于征地范围,我们了解的仅是余吾墓地的局部,报告依据墓葬分期分区的成果简要探讨了余吾墓地的布局和埋葬规律。报告认为洞室墓和二层台的出现是战国晚期秦文化东渐的结果。第九章为器物研究,简要说明了所获青铜器、铁器和铜钱的年代、形制,并对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钱进行了型式划分。《余吾墓地》后附有四个专业技术报告,分别为“出土人骨研究”“部分遗物的科学检测”“出土铁器金相实验报告”和“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试报告”。此外,报告附有详细的墓葬登记表。墓葬登记表按墓葬编号从小到大排列,对每座墓葬的分期、分区、墓向、形制和随葬品等情况都有详细说明,便于检索利用。最后则是部分代表性墓葬、器物的图版和后记、编后记。
    通观该报告,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提倡。
    第一,采用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分开发表的形式。传统的考古报告是将考古材料进行型式划分后的成果报告出来,不仅仅是资料性的,更多是研究性的。目前流行的考古报告则是以刊发资料为主,对器物等的研究可有可无。本报告第三、四、五、六四章按墓葬单位介绍资料,第七、八、九章花费很少的篇幅说明报告编写者对所获资料的认识。换言之,本报告以刊发资料为主,兼及研究成果。这样将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分开发表的形式是值得提倡的。这不仅有利于研究者充分利用材料,还为报告编写者节约了时间,缩短了报告编写的周期,是值得提倡的。
    第二,附有全面翔实的墓葬登记表和墓葬位置图。刊发考古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让研究者更好地利用所发掘的材料。在考古材料极大丰富的今天,研究者要全面的占有材料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才能在一本厚厚的考古报告中快速找寻到对研究有利的材料?这是考古学研究者长期关注的方法论问题。从头至尾的翻检无疑是一种谨慎的方法,但是这样做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之多,我们可想而知。报告后如果附有详细的墓葬的登记表,则会大大节约研究者的时间。可以说,对于墓地类的考古报告来说,一个全面翔实的墓葬登记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墓葬位置图也很重要,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墓地布局、墓葬分期等有重大价值。
    第三,专业技术性报告科学、准确地为墓葬研究提供了依据。《余吾墓地》后附有四种专业技术性报告,涵盖人骨分析、陶瓷器分析、铜器铁器的金相分析和碳—14测年四大类。对余吾墓地人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晋东南地区古代居民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的种族更迭。瓷器的科学检测说明余吾墓地明清墓葬出土的瓷器都是在长治本地烧造而成的,而长治地区宋代以后的制瓷工艺受磁州窑的影响较大。铜器、铁器的金相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三晋地区是战国秦汉时期铸铜、冶铁的中心之一。碳—14测年则为墓葬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余吾墓地》至少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需要改进。
    第一,除墓葬平剖面图和器物图外,书中插图均为标注比例尺和方向。《余吾墓地》第一、二章的插图均无比例尺和方向标,这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障碍。
    第二,墓地分区图存在显而易见的漏洞。墓地分区存在显而易见的漏洞是本报告最大的问题。根据报告,余吾墓地可分为四个发掘区,即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具体见报告中的插图六、七、八、九和一〇。
    (《屯留余吾墓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三晋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16开,630页。定价318元。)
    (《中国文物报》2013年9月20日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