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实习,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课堂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埋头实干,刻苦钻研”是考古人最鲜亮的标签,同时也是考古人的最崇高的荣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继承老一辈考古学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还对视野的开阔度、思维的创新性以及实际执行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考古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模式而言,仍与此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缺乏沟通互动学习环节并且“专而不博”的研究生们急切地从古代遗存的一鳞半爪中寻求逝去的历史却举步维艰,更何况科研项目与研究课题的组织与实施不是单枪匹马就可以拿下的。得益于吉林大学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考古网等社会力量的大力协助下,一个集阐发、辩论、研讨、反馈于一体的学术平台孕育而生——这就是吉林大学北辰博古学术沙龙。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走过不惑之年的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汇集了优秀的的师资力量,兢兢业业的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学术研究,皆是学术沙龙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诞生于2009年末的北辰博古学术沙龙由学生自发组织形成并发展,在校期间平均每两周举行一次,事先通过短信、微博、人人小站、QQ群、邮件等方式征集沙龙主题并通知教师和学生参加,后来又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业务人员纳入沙龙活动。每期沙龙都会邀请相关老师积极参与并与学生互动讨论,使沙龙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吸引力,并且老师们能够积极提出具有前沿性、学术性和趣味性、引导性的话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激发热情,点燃思维。 沙龙在方向上追求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内容上讲求深刻性,形式上寻求创新性。参与者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唇枪舌战却能“形散而神不散”。不拘一格的自由模式使众多深度的思考累积,最终成为论题的广度,给参与者更多的思想启迪,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方法。而针对一些学界争议大、一时难以解决的学术问题,则倡导保留对立观点,兼容并包,促使各方进一步思考,进一步研究。 每期沙龙的结束只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停止”,并不是讨论到此为止,因为对体验的追忆意味着“反思”。每期的讨论概况和成果通过人人小站、新浪博客、豆瓣小组等形式发布,引起新一波讨论。这正体现出沙龙的珍贵之处在于通过倾听、探讨进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以丰富或改进自己的观点,所以沙龙进一步鼓励参与者在会后写出心得体会,并且对优秀的文章予以奖励,使参与者有所思有所想。三年来,沙龙以开阔学生研究视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逐步走向成熟并吸引着其他学科的同学的积极参与——比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理工科学生也经常参与北辰博古学术沙龙,他们往往通过另一种思维来审视这门研究古老过去的年轻学科,相互讨论中不乏引人深思。 学而不厌 笃行笃思 经过三年的蓬勃发展,初具规模的北辰博古学术沙龙已然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研究生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者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自由平等地与大师对话,与学友切磋,体验智慧碰撞的乐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年轻的考古人在面对堆积如山的考古材料和研究论文时容易失去信心,迷失自我。北辰博古沙龙营造出了一种严谨务实的学术氛围,引导青年学子少走弯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环境当中茁壮成长,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坚定研究生为学术而求学的思想。 另一方面,沙龙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对话架起友谊的桥梁,让大家徜徉在“真诚”“平等”“自由”“开发”的氛围中,更好发挥导师“学术领路人”的重要作用。正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然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今课题化研究已经让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团队式”“梯队式”的合作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思想从来不会自言自语,智慧的火花只有在撞击中才能绽放出来。在学术沙龙这个科研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吸收不同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主动而积极地对自己富有意义的内部心理表征。 北辰博古学术沙龙是吉大考古学子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加速科研进程。吉大考古学子作为一支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充满锐气的重要生力军,在此纽带的连接下将更具效率。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参与沙龙的前前后后,不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讨论的内容具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逐渐由被动填鸭灌输转化为自主探索、个性的充分发挥,大大开阔参与者的学术视野,便于使大家了解新的学术信息与动态。 兼具前沿性、价值性和趣味性的北辰博古沙龙,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思想的灵感与理论的支持,在寻找兴趣点甚至是论文选题、毕业答辩等重大事件上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建议。 风雨砥砺 风物相宜 三年来北辰博古沙龙在不断成长,也应当直面存在的“绊脚石”,除沙龙本身前期组织、后期整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作为一个自发的学生活动,面对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尽管学校和社会力量已经给与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但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指导,下一步,我们真诚希望全国各兄弟院校甚至海外志同道合之友积极参与我们的沙龙活动。 沙龙还应尝试把讲座、沙龙、学报和论文集等学术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术链,并进一步加强沙龙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力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另外还将尝试打破学校限制,积极邀请外校名师教授和学生;跨越学科障碍,大力做好沙龙的宣传工作,让更多外专业的学生了解考古,欣赏考古,喜欢考古;超越传统思想,让每个人都成为主讲人,成为科研的主导者。 北辰博古学术沙龙已经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子们启迪思想的源泉,思想交流的平台,学术交汇的战场,让每个参与者都展开想象,多方位多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激发智慧。在这里,每个参与者都能沐浴思想的春风,享受知识的盛宴,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文物报》2013年3月1日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