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是国家文物局等十个部门提出的科研项目。猪的驯化、饲养和选育技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及其影响研究”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指南针课题。这个课题不仅能揭示中国古代家猪饲养技术史的发展过程,对了解中国家畜起源的过程和机制、中国农业起源的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揭示猪在中国古代所扮演的社会功能以及象征意义,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认识。罗运兵博士的《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一书是“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选育技术及其影响研究”这一指南针课题的重要成果。 罗运兵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即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2年又到武汉大学考古系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武汉大学的余西云教授推荐他和当时还是武汉大学考古系本科生的陶洋到我们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的动物考古实验室帮助整理湖北楠木园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他在那次学习、整理动物遗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认真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自己也在整理过程中对动物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报考我的博士生。他的博士生考试初试成绩非常好,在复试时,在场的老师除我以外,都是从事考古研究的,大家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考古学。罗运兵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很好的考古学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田野考古实践能力让各位老师对他刮目相看。记得当时担任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学部委员在复试刚刚结束就跟我说,‘这个人以后我们要留下’。2004年至2007年罗运兵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面对一门全新的学科,发奋努力,刻苦钻研,为日后开展动物考古学研究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他提出选择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与驯化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时,我是相当欣慰的。我对这个题目关注已久,也积累了一些资料。因为多种原因,这个研究迟迟不能深入展开。如今,自己的弟子决意以此为题攻关,对于我而言,喜不自禁。 2006年我去英国杜伦大学做4个月的客座教授,讲了几次课,又到剑桥大学、伦敦学院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进行访问并做讲演。这是我第一次在讲英语的国家呆1个月以上,天天讲英语,对于我这样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人而言,十分吃力。回国后感到脑子疲惫不堪,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反应始终迟钝。恰恰在那个时候,罗运兵给我送来他的博士论文第一稿。我刚刚看上几页,多日感受不到的学术激情顿时激发起来,整日整日不间断地看,时时提笔写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火花,记录应该讨论和修改的商榷之处,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开始完全进入了最佳的研究状态。在罗运兵的刻苦努力之下,他的博士论文终于顺利完成。到现在为止我还觉得,罗运兵的这篇博士论文是我看到的关于动物考古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极为优秀的一篇。那段往事到后来被我的学生们演绎为一个故事,袁老师看罗运兵的论文,看一章说“好”,看一章说“好”,看到最后连说“好、好、好”。 ![]() 《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一书就是罗运兵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吸收这几年的新资料,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完成的。他在这本中对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猪骨遗存资料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收集和最为系统的梳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对古代家猪的系列判断标准;将中国家猪的起源时间向前推进至距今9000年左右;论证了前仰韶时期遗址中猪群体形特征的南北差异,将中国家猪起源道路概括为“本土多中心起源”,提出并论证了“原生型”与“再生型”两种起源模式;论述了家猪起源动因的“祭祀说”;将家猪饲养早期发展过程归纳出四种发展模式,并从文化发展、自然资源、气候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揭示了先秦时期在饲养家猪方面可能存在品种交流;全面阐述了猪骨特殊埋葬所象征的“肉食说”;阐明了猪骨特殊埋藏习俗多地区起源、多中心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先秦时期流行肢骨随葬的新现象等。这些属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观点奠定了这本书厚重的学术价值。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得到全面的了解。在这里我仅具体列举一项超过我原有认识的实例。中国古代家猪起源的研究是我多年来从事的课题,我曾经认为距今8200年左右,在内蒙古、河北及浙江等地都有家猪起源的证据,也提出距今9000年左右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猪是否是家猪还有待于以后研究的展望。罗运兵博士与贾湖遗址的发掘者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居中教授合作,通过对贾湖遗址出土的猪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依据存在齿列扭曲的现象、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的标本占较高比例、年龄结构偏年轻、个体数量占一定比例、随葬猪下颌等一系列判断结果,确认当时已经存在家猪,家猪起源的历史被提早了将近800年。该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公认。这个向前追溯的800年在研究中国的家猪起源中意义重大。国外学者通过DNA研究的结果证实,中国的家猪是独立起源的。距今9000多年前,在土耳其已经发现家猪的证据。如果依据我原来的结论,中国最早的家猪与世界最早的家猪相差将近1000年。另外,中国栽培作物起源的时间已经可以追溯到距今10000年前,如何解释中国家猪起源的长期滞后现象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现在随着对贾湖遗址家猪的确认,中国家猪起源的历史逼近距今9000年,缩短了与中国栽培作物起源及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的时间差。而且,依据对贾湖遗址出土家猪的形态研究,可以看出其已经被驯化一段时间了。因此,中国家猪起源的历史还应该向前追溯。我认为,罗运兵博士的这个研究成果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其在中国古代家猪研究史上的深远意义一定会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体现出来。 罗运兵博士毕业后,先到武汉大学考古系工作,后又重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回到田野考古一线主持发掘。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人员在田野考古中主持发掘,除了按照发掘规程开展工作以外,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清理、观察和记录。关注考古背景对动物考古研究至关重要,直接看到动物遗存的出土状况和间接地听到这些现象区别很大,更不用说不太了解出土背景对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极大制约了。当然,现在的考古发掘除了提取动物遗存资料以外,还包括采集植物遗存及其他涉及科技考古的遗物和现象。因为罗运兵博士曾经是考古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读期间他和考古研究所的多位研究人员接触较多,尤其是对我们科技考古中心各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十分了解。他在主持考古工地发掘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出土现象有针对性地邀请科技考古中心的相关人员到现场,参与合作研究或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提出建议,尽可能地为收集各种资料,全方面地研究一个具体遗址的古代居民的行为奠定科学的基础。由此可见,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领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全国各地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的年青考古研究人员的数量正在增加,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年青考古研究人员能够努力继承老一辈学者长期坚持在田野一线亲自动手、认真发掘、详细记录、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注重开展以科技考古为主要内容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展望未来,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得到大大地拓展。希望罗运兵博士今后继续努力,在考古学研究中更上一层楼。 (此文系作者为罗运兵博士的专著《中国古代猪类驯化、饲养与仪式性使用》序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