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考古正当时——长沙铜官窑2011年考古工作 长沙铜官窑2011年度考古工作是依照《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规划》在2010年考古工作基础上的延续。主要进行了陈家坪窑区考古发掘和石渚坪广场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 陈家坪窑区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两条存有打破关系的龙窑窑炉。其中晚期窑炉为明代中期以烧制陶缸为主的龙窑;早期窑炉为唐五代长沙铜官窑烧制瓷器的龙窑。同时在窑炉两侧共发现两处挖泥洞。在筑造窑炉所在山坡的山麓发现大量建筑遗存,包括铺地砖、板瓦、筒瓦、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瓷塑佛像、用筒瓦铺设的排水管、柱洞等,这些遗物与唐五代瓷片共存,分布于整个发掘区,面积近800平方米。从这些建筑构件的形制分析,当时应存有一处大型建筑。该区域位于遗址核心区的中心地带,不易受水位影响。该建筑极可能是窑场进行祭祀活动的庙堂类建筑,或与窑神信仰有关。 石渚坪广场的考古发掘为配合长沙铜官窑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石渚坪广场位于遗址核心保护区的南部,石渚湖的北岸,据历年考古工作成果可知,该区域临湖靠江,是长沙铜官窑遗址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域,是部分窑址产品外销线路的起点。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由大量柱洞组成的三组房屋建筑遗存、采集了大量陶瓷器及残片,唐代文化堆积层中发现较多锈蚀的铜钱。这些迹象表明该区域是人口密集的活动区,初步推测为石渚湖北岸与窑炉生产区之间的货物集散地。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继续与武汉大学合作进行数字考古的实践,同时邀请了地质环境考古学家对发掘区和遗址区域内的古今环境进行了勘察和采样分析。计划通过对长沙铜官窑遗址的野外勘察和对样品的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长沙铜官窑遗址区域地貌演变过程,进而分析长沙铜官窑制瓷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长沙铜官窑制瓷业从原料采集、制作、烧成到销售的整个链条都与地质环境有着密切关联。本项工作的开展是深度解析和展示遗址面貌的必然需求,同时又可为研究湘江演化史积累重要资料。 长沙城变迁的见证——长沙东牌楼与潮宗街的发掘 为配合城市建设,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重点发掘了东牌楼和潮宗街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的考古发现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东牌楼的考古发掘揭露出了明代王府的宫殿基址、宋代的道路及临街的建筑、战国时期的城墙及护城河以及上千口不同时代的古井,为了解长沙中心城区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潮宗街的发掘发现了宋代和明代的一段城墙,其中宋代城墙被包在明代城墙之内。这段城墙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残长120余米。宋代城墙内外包砖,保存状况较好,顶部宽约5.7米,底部宽约6.2米。部分青砖上刻有“长沙□□”“忠义军”“长沙第一都阳□”“善化梁五砖”“长沙张壬洪”“宁乡郑滨”等字样。明代城墙保存较差,仅在南部有一段保存较完整。城墙顶部宽约7.2米,底部宽约29米,高约4米。其外侧(西侧)用麻石条包边,麻石内侧与填土之间则填充砖石碎块加固。这段城墙建在当时的湘江边上(距现在的湘江河岸大约有100米)。明代城墙由于直接建在湘江的滩涂上,还采取了打木桩固基的办法。这说明由于城市的扩展,湘江河道已大大变窄了。在城墙内侧,还发现了一处宋元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些发现为了解长沙城市以及湘江河道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 澧阳平原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考古调查、发掘技术的提高及综合研究的深入,区域考古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澧阳平原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以澧阳平原各遗址的数据和澧阳平原地形图为基础,将史前至历史时期的遗址信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探讨当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古代文化发展的规律。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简称GIS)技术对澧阳平原考古遗址及其环境进行一些模拟和分析,同时建立统一的澧阳平原遗址信息数据库。 系统内容介绍: 一、澧阳平原遗址的调查。该区域旧石器至明清时期各个遗址点的时空信息,包括遗址名称、地理坐标、遗址面积、遗址年代、所有权、使用单位、保存状态、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 二、160平方公里的澧阳平原1:10000地形图(约56幅)。 三、遗址点的空间属性信息与地形图的挂接。 四、建立澧阳平原数字高程模型DEM及数据库。 五、澧阳平原遗址点的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密度分析、坡度与坡向分析、可视域分析)。 系统难点分析: 将GIS的技术应用在考古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不同时期考古遗址进行空间分析,比如聚落的分析。如何正确解释这些结果将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将根据GIS系统给出的客观结论,在澧阳平原展开实地调查,正确解释遗址之间的时空关系。 当中国考古学建立起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后,如何有效地开展区域性考古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系统在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考古研究、数据管理、数据检索、数据应用等方面提供方便的应用平台。系统的完成不但能将该区域考古基础资料进行最有效、便捷的管理,而且也为该区域的聚落考古、景观考古、遗址预测、遗址空间定位等众多考古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翔实可靠的分析资料,为该区域考古发掘、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乃至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提供最基础的资料集成,对考古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学科体系的日渐成熟,单纯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科技保护已不能满足我所事业发展的要求。200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心”,开始致力于大遗址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相关方面的工作。中心运行两年多来,先后为长沙铜官窑、永顺老司城、澧县城头山、宁乡炭河里、宁远舜帝庙、龙山里耶等遗址以及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制定了保护规划、建设规划、考古发掘规划或文物保护与展示工程方案;开展了道县濂溪故里的考古人类学调查,为濂溪故里的总体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黔阳南正街、永州零陵文庙、宁乡云山书院、蔡锷故居、唐天际故居、澧县花瓦寺塔、茶陵笔支塔、新化龙潭风雨桥、桃江牛剑桥等多项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制定了保护方案。 2011年古建筑及历史街区保护方案设计 在古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的保护方面,2011年完成了澧县花瓦寺塔、茶陵笔支塔、永州零陵文庙、唐天际故居、黔阳古城南正街等多项古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方案设计。在编制保护方案时,注重前期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如在编制澧县花瓦寺塔维修保护方案前,通过对花瓦塔周边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判定花瓦塔是明清时期以佛塔为中心的花瓦寺的一部分,找到了花瓦塔倾斜开裂的原因;又如通过对黔阳南正街的调查、测绘,了解了南正街的木构铺面建筑与当地闻名于世的窨子屋之间的历史关系。由于前期基础工作做得扎实、充分,因此在保护方案的制定上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将来具体实施保护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方案与实验工程 老司城是湘西北永顺土司时期的统治中心,它不仅是中国土司文化的滥觞,也是中国土司制度辉煌与繁荣历史的见证地。昔日繁华的土司王朝,早已凝结成一部辉煌而典雅的厚重历史,八百年风雨,记载下太多翔实而完整的古城沧桑。如今,它是湘鄂川黔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民族文化的遗址,对研究湘鄂川黔地区少数民族的渊源、历史、文化、地方区域自治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2010年,老司城遗址已纳入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现正在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司城的珍贵遗存,进一步开展考古研究与科学保护,贯彻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方针政策,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融入地方社会发展,并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惠及地方民众,受永顺县人民政府的委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并对因考古发掘后未能及时实施保护工程的遗迹进行了保护性的实验工程。 规划定位于以土司遗址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集参观、教育、展览、游憩、休闲于一体,通过对老司城历史文化的考古发掘,对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古朴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利用,将老司城建成集文物保护、遗产展示、文化交流、生态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明确其目标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由现状勘察报告、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和工程预算书三个部分组成,主要是针对宫殿区、衙署区和墓葬区进行的保护工程设计,按照最低干预的原则,合理保护遗址,以体现其历史的原真性。方案以翔实的现场勘查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为根据,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保证遗址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达到保护遗址的最终目的。 在设计过程中,方案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最大可能保护现存历史实物原状,力求科学保存并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依照最低干预原则,工程干预仅对移位、外鼓、塌陷、歪闪、倾斜的墙体进行原位归安,对断裂墙体进行连接、灌浆处理,对墙体形成的基础空洞进行修补加固;坚持原材料,原做法、原尺寸、原工艺原则,所有更换的材料均用同种材质,目的是尽可能消除现存的安全隐患并保持数百年以来所积淀的历史沧桑感。 实验性维修工程从2011年10月13日开始,至12月3日全部结束,共计52天。先后开展了踏步维修实验、墙体原材料检测与配比分析、排水沟维修试验、墙体控制植物生长试验、土质基础加固试验、维修与展示方法试验等。实验工程为老司城遗址的保护、维修和展示,获得了诸多科学的依据,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经过反复检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实验阶段的施工设计图与施工操作,均未造成任何遗迹的破坏。施工时,对于部分成为碎块的墙体,全部收集做拼对整理,再回位到原来部位。对于歪闪墙体,逐一扶正,而不将其拆除,以保证其原真性。试验工程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同时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原则。 桂阳县刘家岭壁画墓保护规划与抢救性保护设计工程 2010年7~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桂阳县城西郊刘家岭发掘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北宋晚期壁画墓。鉴于南方壁画墓发现较少且一般保存不好,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桂阳县人民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决定采取原址保护的办法保存这座墓葬。受桂阳县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桂阳县刘家岭宋代壁画墓保护规划》和《桂阳县刘家岭宋代壁画墓抢救性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规划主要对刘家岭壁画墓的整体保护与展示、博物馆的意向性设计、园林绿化以及停车场等进行整体规划。在规划理念上,对壁画墓进行原址保护,以墓葬所在时期历史年代的建筑为规划建筑形制,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空间,形成室内参观,屋顶休闲的模式。考虑到地域的相对狭窄,博物馆建筑体不以追求华丽、庞大为特点,拟采用与墓葬相同历史时期的宋代仿古建筑。博物馆主要体现整个中国南方壁画墓的起源、发展和衰弱过程,从实物、艺术、保护等方面全面介绍和认识南方地区古代壁画墓的状况,并适当与中国北方壁画墓相比较,形成有一定地域、独特而鲜明的特色博物馆。 ![]() 刘家岭-背面效果图 刘家岭壁画墓主要采取原址保护,考虑到墓葬的保护环境和空间尺度都不适宜参览,墓葬将采取红外监控等相关技术保护和展示,游客可从墓室外了解墓葬内部格局。 为了给游客一个合理舒适的观赏空间和观赏视线,规划合理地组织各空间结构,完善、协调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在景观空间结构上形成建筑、植被多层次关系;在展示空间结构上形成地下覆盖、地表展现、地上适时凸显的三层展示空间;在功能空间结构上环绕上述多层位关系,形成全方位环形空间结构,通过扩大地势高差的优点来掩盖其地块面积的不足,以视觉仰视来体现其气势,以植被的遮掩形成其独立而舒适、完整的视觉空间。 在调查与保护方案设计过程中,均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进行测绘和编制,严格实施墓葬的壁画病害调查。导致刘家岭壁画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渗水的侵蚀、湿度过大、土壤盐分的析出等。刘家岭壁画墓主要病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起甲、颜料层粉化、表面污染、酥碱、壁画颜料变色与褪色、空鼓、盐霜、裂缝、地仗脱落、霉菌滋生等。 在充分认识到以上问题后,结合墓葬自身病害的原因,制定了保护方案。将实施墓体防渗处理、甬道维修、墓道加固保护、墓土回填保护、起甲的修复、空鼓的修复、地仗脱落处理、颜料层粉化病害修复、裂缝处理、盐霜去除、防腐防霉杀菌处理等维修工程,同时对后期的维护也提出了预防性保护措施。 按照保护规划要求,保护方案的设计采取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壁画历史原貌的真实性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继承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对壁画进行最小干预的保护和维修。在对壁画进行的科学保护与修复时,要求新老材料之间、新材料之间性质相互兼容,避免材料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给壁画造成新的伤害。修复使用的材料要求具有相当的惰性,在使用环境中能保持较久的时间,工程修复不能对以后的操作制造障碍,应便于去除和重新处理,使文物恢复到干预前的状态,保持文物修复的可逆性。同时,保护工程必须在进行现场、室内试验,在对材料性质、配比、施工工艺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用于工程实施。(供稿: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7日6-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