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华君在硕士阶段学的是考古方向,博士转习古代建筑与园林方向,对这两个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方法和理论兼有心研,受益成双,并集中反映在他这本由博士论文修订后即将出版的《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一书中。换句话说,他是用三峡发现的遗存、聚落考古的方法、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对先秦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类生存方式,提出了一种与以往不太一样的思路和认识。这样的研究模式及其结论,对于把了解过去作为目的考古学和把古今人类聚居作为关注对象的人居环境科学来讲,都有借鉴意义乃至促进作用。 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应用学科,关注的是现代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变化的趋势,但古代人居环境的状况与变迁,也是这一新兴学科不可或缺但还探究不多的一个学科领域。这里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者多为建筑规划专业出身,对于历史文献特别是考古材料的熟知程度和驾驭能力均有天然不足。因此,他们对古代人居环境的考察多隅于古人择居方式、规划理念、聚落空间布局、建筑园林营造等少数而又零散的几个方面。这也就是说,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建设尚有历史时期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诸多空白需要填补。我想,这也正是潘碧华君从其自身受教育的双重专业背景出发,选取三峡地区和先秦时代作为时空框架,来尝试解决人居环境科学中这一关乎学科结构性建设问题的缘由吧。 潘碧华君从本科大三的时候开始,就在三峡地区的万州做田野考古实习。后来直到读硕士研究生,连续几年都在这里参加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完成了从做一个探方,到兼顾一片探方组群,再到教习师弟师妹,直至管理一个考古工地的专业流程的培养目标要求,由最初的新手、生手变成了后来的成手。这在他本科阶段与同学合写而成的后来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三峡考古随笔《考古新手记趣》一书中,多有心得。因此,当他在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时计划将古代人居环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我对他运用第一手考古资料的能力尤其是他在三峡实践多年的学术积累等,持有信心。相信他可以为人居环境学科的建设,作出别人难有所为的贡献。 他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建设所作的研究工作,同样也会影响到考古学这个他出身的学科领域,其中特别是与古今人居环境关系密切的聚落考古方面。 中国的聚落考古实践和研究,从目前的学术发展进程来看,大家关注最多也是成果最突出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性聚落群研究,另一个是局域性单一聚落研究。相对来说,前者比后者的实践和研究数量要多一些,做起来也相对容易出成果一点,这意味着我们对单一聚落的实践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说起来,单一聚落也分两种埋藏和发现状况:一种是“饱和性”遗址,即后期破坏较小并经过了较完整的大面积揭露,考古信息的保有量也相对饱满,像我们常提到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华县元君庙墓地、临潼姜寨遗址等,就一直是中国聚落考古的典范。但由于这种典范性遗址的案例数量相当有限,故其具有的示范性或指导性的理论意义实际上多于实践范畴。另一种只是局部发掘的非完整性遗址,保存情况和所能提供的信息量都很一般。可这类遗址存量巨大,普遍性强,在实践和研究中经常遇到。因此,如何做好这类非完整性遗址的发掘及其聚落重建,就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的问题了。 潘碧华君与其说是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还不如说是在他多次参加三峡考古中更直接地遇到了这个问题。比如他在本书中作为主要案例分析的重庆万州麻柳沱,就是一处在三峡文物抢救中被定级为C级的遗址,即具备一定的规模,保存状况尚可,文化堆积和内涵相对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这样的遗址在三峡文物抢救规划中,一般要求是通过约占总面积10%左右的发掘面积,大致摸清基本规模与结构,初步了解内涵和获得一定历史文物及资料信息。可见,在C级麻柳沱遗址所能挖掘到的古代遗存,通常会低于B级25%以上和A级50%以上发掘面积的信息,由此可想而知在麻柳沱做聚落考古研究的难度。 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一直讲,衡量田野考古水平的高低,不在于挖多大的面积和规模,而在于在同质等量的情况下,谁发现或获取的信息多。如何做到这一点?能否在C级遗址里尝试做出B级遗址以上的信息出来?遗存材料的发现多寡固然重要,但方法技术的介入和理论观念的导引,更显得不可或缺。 于是潘碧华君便从聚落考古方法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两个方面出发,去设计所要解决的先秦时代三峡人类聚居这一大课题中的各个具体问题。那么,这些具体问题解决的程度究竟如何?是不是实现了课题设计的目标?在糅合材料、方法和理论的过程中有哪些得失?潘碧华君都写在本书中了,读者诸君俱可以到书中去爬梳、浏览和品评,我就不在这里拨言饶舌了。但有三点,是我在看潘碧华君这本书稿时感受较多的: 第一,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上限,向前延伸到了先秦特别是史前时代,并应用了大量的考古遗存材料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这对于该学科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第二,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引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不但是富有创意性的有益尝试,而且还会充实中国聚落考古理论研究体系。这种借鉴、吸收、融合他山之石的过程,是具有建设性的; 第三,对三峡聚落群特别是对非完整状态单一聚落的系统研究及其结论,虽不能说是开创但却至少可以说是深化了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先秦时期的三峡人居环境》,潘碧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定价:20元,题目编者所拟)(《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6日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