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项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苏州丝绸博物馆  苏州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  荆州博物馆
    项目主要完成人:赵 丰  钱小萍  王 晨  周 旸  罗 群  吴子婴  王 乐
    东周时期,我国的纺织生产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纺织品种也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纺织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以出土纺织品为例》是指南针计划重点试点项目,以江西靖安东周墓和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纺织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纺织纤维的鉴别、纺织品文物及纺织工具调查、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部分纺织品及纺织文物鉴定、原始织机的研究与复原、纺织文物的复原、东周纺织织造技术综合研究、东周纺织织造技术专题陈列及相关展示。通过纤维鉴别和织物调查,发现了应用于纺织生产中一些新的纤维种类和组织结构;首次以出土纺织机具为原型,真实客观地复原出两种与出土纺织品织造技术相适应的东周平素织机;最大限度地研究了织物和织机之间的适应性问题,并复制成功了四件织锦,其中包括靖安大墓出土的经密达240根/厘米的狩猎纹锦;首次对东周时期的编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复原研究,并复制成功了中空斜编组带;同时通过纪录片、动画、展览、数据库、科普读物、学术会议、出版物等形式,将东周纺织织造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本版选择项目中五个具体子课题进行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介绍。
    织苎为纱——靖安东周墓出土方孔纱纤维研究
    纱是一种纤细、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织物。关于纱的得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由于孔眼稀疏可以透过小小细沙,其二是由于纱织物的经纬密度比较稀少,故纱字就按形声由“糹”和“少”组成。方孔纱的主要特点是孔眼均匀、轻柔透亮,所以就有“方孔曰纱”及“轻纱薄如空”之说。
    纱的起源很早,延续久远,许多墓葬都有纱文物出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单衣。2007年,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也出土了大量方孔纱。
    这种举之若无的方孔纱是用什么材料织成的呢?在人们的印象中,这类轻若烟雾的方孔纱多为丝质,如马王堆的素纱单衣就是用极为纤细的生丝织成的。直到在指南针专项《东周纺织织造技术挖掘与展示》的研究展开之后,特别是针对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方孔纱进行全面细致的纤维研究之后,才有了新的发现。
    东周时期出土的纺织纤维主要类别为天然纤维,不同类别的天然纤维在横截面和纵向等形貌上具有显著差别。实验证明:采用显微镜观察纤维横截面和纤维纵向特征是有效且可行的,而红外光谱所得信息能够进一步从分子层面确认形貌观察的结论。
    在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纺织品中,我们一共采集了5个棺中(G6、G7、G8、G17、G19)的12个方孔纱样品,逐一进行纤维鉴别,结果表明,其中11例为苎麻,1例为棕榈叶。
    从纤维横纵截面图上观察出土纤维的形貌特征,可以发现样品横截面呈现不规则的腰圆形,有中腔,胞腔多呈线状,偶尔膨开,胞壁厚度均匀,胞壁上偶有裂纹,纵向有竖纹和横节,与现代苎麻纤维形态一致,可以初步判断为苎麻。   
    经过红外光谱的测试,可以进一步确认样品纤维为苎麻。麻类纤维的物质组成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脂蜡质等物质。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由于麻的品种不同,其各种物质的含量也有所不同。观察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可见1064 cm-1 ~980cm-1的强吸收峰以及在1160 cm-1、1120 cm-1处的 2个肩峰,这是纤维素的特征峰,同时在1500 cm-1~1750 cm-1附近有较强的木质素特征峰。
    麻类植物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纺织纤维,中国古代常用的有大麻和苎麻两种。《诗经》中的“丘中有麻”和“东门之池”两首都提到了当时极为常用的这两种植物纤维。其中的苎麻可以简称为苎,其织成的织物则可以称为紵。苎麻是我国特有的属于荨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植物,多生长在南方各地。可见在东周时期,麻类植物是当时常见的一种纺织原料,特别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宜麻作物的生长,麻制品的生产和使用都十分普遍。尤其是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的大量方孔纱,绝大多数用苎麻织成,墓中也均伴有大量的纺织机具以及纺专等工具出土,可见在当地已有一定规模的生产。
    用苎麻织造方孔纱,符合靖安地处江南充分利用植物纤维的推测,说明在东周时期,中国古代纺织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域特点,各地的纺织生产能与当地的物产条件相结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取得最为合理和经济的生产技术。
    (周旸)
    杼柚不空——靖安东周墓出土平素织机复原
    《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郑玄笺:“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谭无他货,维丝麻尔,今尽杼柚不作也。”但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47具棺木中大多数棺木里都随葬着一个小竹笥,摆放在年轻女子死者的身边,里面装着各种纺织工具,却是显得“杼柚不空”。大多数考古学家都认为,这些女性很有可能在生前从事与纺织相关的职业,所以有纺织工具随葬。品种丰富的纺织工具作为墓葬的最主要随葬物品,表明靖安可能本土织造纺织品,在东周时期这里或许是一处纺织品生产的重要地区。
    虽然墓中共46具女性棺,但由于保存情况不同,只有10多具保存相对较好的棺中出土了共约8套纺织机具。这些纺织机具其实都是一批散装的部件,有着各种形状,不过它们的尺寸都不很大,通常在10多厘米,较长的部件在20多厘米左右。很显然,它们并不是真正用于纺织的工具,而是模拟当时纺织工具的明器,类似现代的小模型。相比之下,江西贵溪崖墓中也曾发现较为零散的纺织工具,那些纺织机具的尺寸很大,应该就是真实使用的工具了。
    虽然靖安东周墓中出土的纺织机具部件比较集中,但最为完整的是在G4和G8两具棺中发现了最为明确的卷布轴,即用来把织好的布卷起来的木夹棍。因此,我们将所有出土的纺织机具进行了测绘,主要以靖安大墓G4、G8出土的冥器为依据各复制一台原始织机,G4、G8中出土的机具类似,织机织造原理相同,只是个别部件如打纬刀、卷布棍等形状有所区别。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各棺出土的织机工具不尽相同,能组合成的织机也会有所区别,但原理和基本的部件都是相通的,可以总结出几点相同之处。当时的织机大部分织造的是一种平纹组织,所有的经线在织造时形成两个梭口,一个是由分经杆形成的自然梭口,另一个是由提综杆形成的织造梭口,两个梭口交替就可以织出平纹组织。织布时,织工将经线绷挺就能形成自然梭口,而需要用手提起综杆再形成织造梭口。织工从两个梭口中穿过梭子,投入纬丝,再用双手握住打纬刀的两端,用力向自己腰前方向扣打,把纬线打紧。织造完成的布匹都是通过一定的卷取的工具卷绕在织工的腰前,经线的提升力度通过织工的腰部力量来控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平素织机的织造水平,与同墓出土的大量方孔纱的织造特点是相一致的。因此,我们通过对这批织机的研究,确定了它们就是织造方孔纱的主要工具。此次对靖安东周墓出土纺织机具的调查、研究与复制工作,是第一次根据完整出土的织机模型和同墓出土的织物进行复制,为准确地研究当时当地的纺织技术提供了极好的实例。
    (鲁佳亮)
    龙凤在锦——省蹑式多综多蹑织造技术探索
    1957年,湖南长沙左家塘楚墓曾出土一件朱条对龙对凤纹锦,引起了古代纺织研究者的关注。近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又收藏一件对龙对凤纹锦,风格与上述织锦基本一致。随着指南针试点项目《东周纺织织造技术价值挖掘与展示》的开展,我们从织物的分析测试出发,通过对此件织锦的复制,探索了当时采用省蹑式多综多蹑织机的可行性,并采用这一织机进行了东周时期提花织物的织造技术研究。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对龙对凤纹锦编号为1606,亦有两块残片,其尺寸分别为10厘米×19厘米(残片A)和13厘米×13厘米(残片B)。这件织锦采用的是经显花的平纹重组织,一般称为平纹经锦。每一组织处,经丝共有两组,当一组经线浮于织物表面时,另一组经线就沉在织物背面,两种不同色彩的经线根据纹样的要求上下交替显花。
    通过对左家塘出土及中国丝绸博物馆所收藏的同类织锦分析,我们可以画出整件织物的纹样复原。其图案沿经向循环,而沿纬向却不并循环,应与整个门幅同宽。其图案由变形的龙凤及大小杯纹组成,整个纹样内幅为53.5厘米,外幅为55厘米,边幅为0.75厘米。一个经向纹样长度4.6厘米,纹样经向呈镜向对称,经线色彩分深褐、浅褐、米色、大红四种,在整个幅宽内由四种色彩的经线组成42条彩条。
    从汉代王逸《机妇赋》及《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马钧改机”的记载来看,汉代曾出现过低花本织机及多综多蹑织机两种类型的织机。关于东周时期的织机史无记载,但应该与汉代织机相近。对龙对凤纹锦的一个循环单元内纹纬数量只有46根,图案在纬向上通幅无循环,上述两种经锦的特殊表象是低花本机和多综织机的产品特点,其原因是低花本机的花本线数量和多综织机综片数量受到限制。但低花本织机并不合适制织对龙对凤纹锦这类东周经锦,它的幅宽为55厘米,纬密43根/厘米,每织一纬提起的经线数皆为3200根,为达到纬密要求,单根经线张力须保持15克(cN),总张力达48千克,根据开口的几何关系可知提升经线的力达20千克,这样大的力即使有人专职提经也非常费力,而低花本机通常是以单人手提经线操作。所以经锦织机上必有省力的杠杆装置,且改手提为脚蹬,据此,多综加上多蹑的织机更为合适。
    但是,一般的多综多蹑织机踏板和综框过于轻薄,不能承受对龙对凤纹锦这类的东周经锦的经线张力。而踏板增厚则受到织机的空间限制,较好的方法是采用一种省蹑机构。有记载三国时马钧改革绫机曾用省蹑方法,将“五十综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皆改为十二蹑。而我们的研究则是用两块踏板控制46片综,综框增厚则受到织造工艺限制,46片综框叠加厚达1.5米,为确保筘前5厘米的开口,最后一片综须提起30厘米,提升经线的力大到机件难以承受,去掉综框可以减小综片叠厚,方法是将每一片综内的综线结把直接挂在老鸦翅(《天工开物》中相似机件的称呼)上。就是采用这种省蹑式的多综多蹑织机,我们成功地复制了东周时期的对龙对凤纹锦。
    古代技术复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常用方法,但对于复原技术本身却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必须穷尽古代技术的各种可能性,通过比较,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最终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我们采用省蹑式多综多蹑机进行对龙对凤锦的复制,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探索。一方面说明当时多综多蹑织机及经锦织造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织造技术多样性存在的可能。(罗群)
    深潜缜密——高经密狩猎纹锦的织造技术研究
    狩猎纹锦出土于靖安东周墓6号棺,原件在整片衣物中为条带状,宽度约5~6厘米,似为服装的衣襟领饰。由检测结果显示,织物经线与纬线交织的结构属二重平纹经显花织锦,朱红色为地,深棕色显花,两种丝线以1∶1排列。织物不仅颜色鲜艳,图案基本清晰,而且织纹细密,尤其令人震惊的是经线密度高达每厘米240根。
    这样高的经密在我国古代平纹型经锦中出现过吗?据文献资料考证,西周时期我国已有织锦生产,最早所见实物是辽宁省朝阳市魏营子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经二重平纹经锦,经密仅52根/厘米。湖北荆州出土的战国时期同类结构的织锦,如塔形纹锦的经密为88根/厘米,凤鸟凫几何纹锦的经密为110根/厘米,褐地矩纹锦的经密为80根/厘米,对龙对凤纹锦的经密为130根/厘米。新疆民丰等地出土的东汉时期同类结构的织物,如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经密为120根/厘米,人物禽兽纹锦的经密为108根/厘米,方格纹锦的经密为100根/厘米,斑纹锦的经密为132根/厘米;从上述经密指标可见,在古代同类结构经锦中未有出现经密240根/厘米,只有80~132根/厘米。再与不同类型结构的经锦作比较,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经密为220根/ 厘米,但它经向是重叠5根经线,表层经密为44根/厘米,而此件狩猎纹锦的经向仅重叠2根经线,表层经密可达120根/厘米,从织物平面丝线的覆盖情况看,致密程度高得确实让人不可思议,所以至目前为止,狩猎纹锦可称为我国古代最高经密的经锦。
    经向密度越高,织造难度也越高。一般认为东周时期的织造技术还没有达到这样高超的程度,因此,如何织出如此高经密狩猎纹锦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重点。经反复探讨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综片的设置、穿综的方法及织造工艺是至关重要的。
    综片设置与图案结构有关,图案越复杂,所需的综片数越多,综片数过多的话会增加提综织造难度。由于该织物密度高,使综线密度达40根/ 厘米才能满足要求,而实际操作中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只能用双倍增加花部综片,四倍增加平纹素综的办法来降低综密,然后再分别合并吊起。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高经密的织造难题,但在经线穿综时也是高难度的。
    复制实践有力地说明东周时期已拥有了织造高密度织锦的精湛技术,古代工匠不但能科学配置经纬线的粗细与密度,还能巧妙应用综片的程序运动织造出简单却又生动的图案,很好地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王晨)
    心手互动——荆州采石场出土中空斜编组带的复原研究
    编织带是绦类织物中的一个种类,编织技艺是人类经历了漫长岁月而产生形成的,不仅历史久远,种类丰富,还体现了能工巧匠心手互动,配合默契的智慧。河南安阳妇好墓中就有商代绦带类织物的发现,东周时期出土的多件实物也证明各种编织带应用广泛,有腰带、衣带、衣缘饰带等,它们编织的结构有所不同,宽窄不一,却展现了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总体研究了东周时期各种编织结构和工艺的同时,特别选择了2009年刚从湖北荆州八岭连心石料厂发掘出土的一种组带进行技术复原研究。
    这件组带由单股丝线编织而成,条干呈不匀称状态,宽1.0厘米左右,结构较松,为中空管状的斜纹型斜编结构组带,斜向交织的丝线角度基本为140°。兼于其结构与形状的特征,我们将其定名为“中空斜编组带”。
    关于斜编丝织物,所知最早发现是出土于浙江钱山漾遗址的丝带,距今约4000年,丝带宽4.44~5.85毫米;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斜编织物约有十件,各种组带的宽度在2.3~39.5厘米;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斜编组带,如最著名的千金绦带;新疆尼雅和营盘遗址也有斜编织物出现,这些均为平面编织物,在结构上有平纹、斜纹和双层组织,其中双层斜编为表里换层结构。而中空式的斜编组带在此之前未有记载,因此对它的编织方法也缺乏研究。
    如何实现管状的斜编组带编织?虽然是用手编,但辅助的工具依然十分重要。古代人用怎样的工具编织,还没有查看到相关的记载。但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及日本、韩国编织单层组带的方法有卧式和悬挂式两种,而本课题研究的织物为管状中空结构,就无法照搬使用了,但设想可以参照这种工具的工作原理作改进。经过反复试验探索,设计了这样的工具:由两个三角支架与两根横杆构成一个方形框架,上端设有一个圆形横杆,用以固定丝线及卷取编织好的绦带,下端有两根呈直角的木条固定在框架上,其正反两面钉有若干小钉。每根丝线一端固定于框架上的横杆,另一端卷绕在重锤物上,临挂于设置的小钉旁,以使丝线形成一定张力并便于及时调整位置。通过实验性的模型编织,达到了双层管状编织要求。
    编织操作时将所需丝线分成四组,在框架的两面分别作左斜或右斜的斜纹组织交织排列,两面边缘的丝线在结束第一轮编结后,需作交叉互换并不断移位,以此循环形成中空管状的斜纹型斜编结构。(王晨)
    (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9日第1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