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19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工作会议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国家文物局向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单位授牌。12家单位的代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畅谈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以及十二五的规划。 张国斌(北京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 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就近期目标而言,可以用“两原则、三战略、五设想”来概括。 两原则,即两个指导原则,分别是“拼图”原则和“互动”原则。所谓拼图原则,是建立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根本认识上,考古遗址公园的最终任务是还原历史、寻找中华文明渊源脉络,因此,我们要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如商周、秦汉、唐宋、明清遗址的研究成果,拼图历史、拼图文明、拼图中国;所谓互动原则,是指加强与已授牌单位的深入合作。 三战略,即三个战略目标,分别是 “求和”、“求神”和“求活”。所谓求和,是指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索和研究,探寻中国历史“和”的主流趋势,推动文明之间的对话,倡导“和平、合作、和谐”的发展理念;所谓求神,是指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反思来探求中华民族精神实质,揭示中华文化神韵之所在,使历史服务于现实和未来;所谓求活,使指在建设内容上、精神内涵上、宣传手段上力求做活,避免枯燥和死板,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五设想,即五个发展设想,可描述为“五个一工程”。一是形成一套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不断完善,形成一套理论宣传及指导体系,据此编制专项规划并最终获政府审批;二是召开一系列学术会议,通过座谈和交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依法、科学、有效开展工作;三是创作一套学术著作,要按照严谨、活泼、清新、专业的要求,编制并出版既能展示考古成果,又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著作;四是建立一个考古基地,通过实体工程建设,将科学和考古结合起来,并实现成果展示功能;五是开发一系列文化产品,做好考古、保护、旅游、文化四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大文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科研成果以实物的形式传导到更多的人民群众。 田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探索大遗址保护方式的新途径,对于保护历史遗址,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管理和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时,应坚持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开放、遗址展示与遗址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坚持遗址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管理和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时,要妥善处理好遗址保护与遗址合理利用、与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总之,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要平衡好考古、保护与展示、开放的矛盾。 大遗址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前沿性课题,涉及文物遗址保护、当地住民生产生活安置、城乡建设和园林绿化等方面,需要协调解决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问题,才能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难题。 自秦兵马俑发现以来,秦始皇帝陵区的考古工作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三十余年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发掘工作,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设积累了珍贵的考古资料;三十年坚持不懈的文物保护与国际合作工作,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保护积累了珍贵的保护经验。今年10月,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这是提升秦陵大遗址保护水平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切实加强秦始皇陵遗址的调查研究、开放展示和有效利用,发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做好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工作的关键。 张跃辉(广汉市文物局局长、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三星堆遗址作为长江上游地区最为重要的核心遗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突出代表性,其丰富的地面地下文化遗迹和出土的众多精美文物,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三星堆博物馆的品牌知名度和长期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为考古遗址公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次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给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建设和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有效处理好考古工作与遗址公园建设的关系,把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与考古规划紧密结合,以考古科研成果为支撑,分期分步转化为展示项目。把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好、展示好,使之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盛宴。同时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资源利用两者间的关系,把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构建考古公园的立体性与多元性,让保护成果惠及遗址区村民,谋求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尤其是要结合三星堆的实际,创新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提升,努力将三星堆建设成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科考互动、休闲观光于一体、独具特色、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吴春(大明宫遗址区文物局副局长):大明宫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已作为丝绸之路跨国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遗址公园,是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之一。 2007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大明宫遗址从不断遭到蚕食破坏的状况下得到了完整的、永续的保护,改善了10万民众生活居住条件,极大地提升了城北地区的城市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国家文物局主导的考古遗址保护和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成果,惠及了城市环境建设,惠及了民众现实生活。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标志着工作转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将对预留大面积的空间有计划、分步骤地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丰富公众考古内容,普及考古学知识,通过考古工作不断丰富国家遗址公园的展示内容,深入挖掘国家遗址公园的内在价值;开展多学科合作,结合教育、科研和游览,科学地进行遗址保护和展示;深入挖掘大明宫文化内涵,更加全面地诠释遗址,讲述历史,让遗址鲜活起来;认真做好申遗各项准备工作;研究考古遗址公园今后的管理及自身造血功能,发掘文化衍生品,让考古遗址公园建的好,还要养得起。 夏晓伟(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馆长助理):鸿山遗址发现于本世纪初,目前,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初步建成三大项目:鸿山遗址博物馆、湿地生态展示区和农业生态展示区,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极大改观,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当地百姓的支持与肯定。 但由于鸿山遗址发现较晚,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等基础工作亟待加强深入,从而为遗址本体保护和展示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同时,公园的旅游休闲和服务功能亦亟待完善,已建成的三大项目作为展示景点,如何串成线、连成面,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需要尽快按照规划实施。 至于如何避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千园一面”的现象,我认为在坚持共性的原则下,各地应根据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倾力塑造个性,重点突出地方性、历史性。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便突出了江南水乡自然环境的地方特色,例如湿地生态展示区;此外,还要重点研究、挖掘、展示、宣传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的特色内涵。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26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