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关于清史研究的回顾总结,无论是百年、五十年,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都有学者作过专论①。在参考这些论著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清史研究之所以取得如此宏富的成就与以下五方面内容密不可分。 一是宽松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术氛围是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史研究中所缺少的,也正是新时期清史研究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方面,三十年来,随着清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研究者对很多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例如,很多学者对于康乾盛世予以较高评价,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正是在康乾盛世百余年中,中国同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了。再如,如何看待明清易代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明清易代对当时社会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关于清朝入关前的社会性质,满族是否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何时进入封建社会;清初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还是民族矛盾;以及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等等,具有全局性、比较宏观的问题,学者们都持有不同看法。对于一些相对具体的问题, 例如,如何看待吴三桂等人降清,南书房在清代中枢机构演变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时间等等,学者们的 认识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新时期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探索,对清史中若干重要问题已经或正在取得共识。例如,关于对清代经济的总体评估。过去,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清代经济是停滞的,是走下坡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清代经济不仅是有所发展的,而且在康乾盛世时期,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不过,对于清代经济的宏观趋势与总体评估,也有不同认 识。有的学者认为,清代经济的发展,呈现“驼峰型”趋势,两头低,中间高。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晚清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清代经济宏观趋势的一个特点是“翘尾巴”,并以“翘尾巴”趋势概括晚清的经济发展。 在清史研究中,有不同看法和认识,有争议,是正常现象,对于促进学术发展大有裨益。它不仅表明学者们在独立思考,并且敢于讲出个人看法,而且还表明学者们对于学术争议有包容的心态。虽然看法不同,认识不同,但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共同磋切,而不是动辄打棍子、扣帽子。总之,在新时期,清史研究拥有一个较为开放、宽松的学术氛围,在不断交流、讨论甚 至争论中,将清史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二是社会与国家的关注、重视。在中国古代史中,清代是距今人最近的一个朝代。当今诸多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宗教问题和边疆问题等等,都能从清代历史中找到比较直接的根源。 同时,清代的人与事也逐渐引起大众的浓厚兴趣,不少人对清史抱以较大关注。社会上的清史热,对于清史研究者是一种激励、鼓励,也对如何通过研究、探讨清史,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更好地提供借鉴,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2002年底,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在十年内,编纂包括通纪、传记、典志、史表、图录等主体工程在内总计约三千万字的新清史。这一规模宏大的文化工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新修清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是拥有一支年轻而有实力的研究队伍。清史研究能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三十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逐步拥有一支充满朝气、锐意进取的研究力量。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省市社会科学院、各高等院校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都有一批专门从事清史研究或教学的人员,他们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在清史研究中各有强项,各具特点。清史研究刊物,如《清史论丛》、《清史研究》、《满族研究》、《明清论丛》等等,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发行,成为清史研究的重要园地。尤其令人高兴的 是,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研究者,正在成为清史研究的生力军,并逐步起到学术骨干作用。可以想见,未来十年内,他们必将挑起大梁,承载起数代清史研究者的寄托与厚望。 四是学术资料的发掘、整理与出版。新时期以来,清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与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大量清代档案的公布出版,特别是大量满文档案的翻译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以往不易得到利用的第一手材料。已出版的文献,包括清代各类典籍、笔记、小说、诗文、传记、年谱、谱牒、日记、碑刻、方志等等,为研究清朝入关前史、清代前期和中期历史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史料。诸如《乾嘉学术编年》等著述的问世使清代学术文献的整理出版较之著述成果仍显滞后的情况得到改观。一些与清史有关的外文文献大量翻译出版,为研究者观察、探索清代历史打通了新的渠道。 五是新领域、新视野、新方法为清史研究添加了很多新的学术增长点。近年来,清史研究者开拓了很多新的研究领域,或在已有耕耘的领域中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清代社会生活、经济史、文化史、边疆史、海洋史、流人史、灾荒史、医疗卫生、思想观念、婚姻家庭、人口、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满学、故宫学、科举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清史研究已打破将研究时段仅限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做法,把清朝入关前二十八年1616—1643的历史与入关后二百六十八年1644—1911的历史作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作综合考察。例如, 1991年出版,其后多次重印、再版的十卷本《清代全史》,对清代近三百年历史作了较为深入地探讨。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清代全史》代表了20世纪后期清史研究的水准。20世纪中后期陆续出版的多卷本《清代人物传稿》上、下编 ,同样是从长时段视角出发,撰写内容包括清代三百年间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新时期以来,清史研究者逐步改变以往研究偏重于帝王、重臣等上层人物的做法,眼睛向下,更多地关注下层人物,关注清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奴仆、佃农、溅民、戏子、妇女、老人等等都已逐渐成为清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又如,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不仅依据文献,还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注重田野调查,注重口述历史,以它们作为文本的重要补充与印证。计量史学、人口学、心理学、民俗学、政治学、地理学以及比较研究等等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在逐步被清史研究者学习、使用,跨学科研究现象日益显著。 毋庸置疑,清史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需要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总结、分析不同阶段的清史研究状况,认真地反思以往三十年,乃至以往一个世纪内清史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使研究者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研究中切实遵循学术规律。 第二,应当进一步提倡学术原创性,坚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鼓励研究者保持、发扬学术个性,提倡学术风格多元化。 第三,如何处理好西方理论与本土研究对象的关系,近来年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应当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同时,既要重视对于社会现象以及作为社会人的相对抽象的社会群体的研究,也应重视对具体的某个人、某些人以及事件的研究;既要探寻社会发展规律,也须考察人的心灵、人的精神生活。 第四,需要处理好拓展新领域与深化老课题的关系,眼睛既要向下,也要向上。许多前人已有的研究课题,还有诸多不够深入之处,拓展余地还很大。只有新老课题并行,相互促进,才能对清史予以较为完整的阐释。 第五, 需要处理好使用计算机与人脑思索的关系。清史资料繁博是清史研究的特点、难点之一,而计算机的普及,为我们查找、整合各类资料,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这也容易使我们过多地注重资料的全备,忽略对研究对象的深入体味、深入分析。计算机无法替代人脑的思索,在使用计算机从事清史研究时,我们更应当提醒自己要独立思考、多思考。 此外,清史研究中诸多与现实问题联系较为紧密的课题,如清代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民族、边疆、人口等等,今后会进一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并对此投入更大精力。清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新的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史学实证方法的并行、结合与互补,仍将是清史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在把握与分析清代宏观发展趋势与特点的基础上,对清史个案予以长时段、整体性考察,将继续成为一些清史学者今后的努力方向。如何使清史研究论著既具有较高学术性与严谨深刻性,同时又具备一定可读性,让更多的人愿意读,能够读懂,也是需要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尽管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然而在数代清史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下,随着口述、文物、文献等各类清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出版以及清代档案的加快整理与提供利用,今后数十年内,清史研究必将有新的更大地拓展和突破。 (资料来源:《河北学刊》2008年6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