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考古学会以三峡考古为题在武汉召开第十三次年会。 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涉及考古研究机构最多的一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开创了大型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程规划先行、全国会战、现代化管理等模式,并在此后的南水北调等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逐步完善和推广应用。显而易见,考古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早在1950年,针对考古事业需要适应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议题,苏秉琦先生就曾发表过《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的文章,并指出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是建设新生活伟大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是我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三峡考古工作以及这次会议的研讨情况来看,考古工作者已更加主动地参与相关工作,并注意树立课题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考古工作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思潮涌动,考古学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政府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考古工作,广大公众也希望了解考古发掘与发现。因此,中国考古学需要走出“象牙塔”,广大考古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使考古工作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在学术研究中,考古工作者应继续保持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优良传统,坚守文化理想,坚持学术道德和规范,维系学科健康、稳步发展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应坚守职业操守,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敬重并珍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自觉维护、塑造考古工作者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同时,应积极关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了解事业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提高认识新事物、分析新问题、驾驭新局面的能力。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应该在考古资料整理和考古报告出版、考古知识传播与普及、出土文物保护以及考古成果服务社会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依法、合规、及时、科学地公布考古工作成果,消除可能产生的误解,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由行业行为转变为全民行动,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一部考古学的发展史,就是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课题与手段方法不断拓展的过程。当前,中国考古学亟需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在思维方式、理论方法、工作内容上寻求不断拓展和发展,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求。中国考古学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考古学的每一个进步,考古人的每一次付出,都将促进我国考古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必将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福音。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12月1日1版,作者: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