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关于“病害调查”的若干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杨刚亮 参加讨论

    文物保护修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病害调查,它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然而,对“病害调查”的有关注释,笔者搜索了互联网,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包括《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其“若干重要问题的阐释”等在内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办法,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与阐述。
    最早提出“病害”这个术语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潘别桐教授。1986年到1987年,他在龙门石窟为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前期勘察工作时,为了表述石窟表面存在的问题,首次使用了“环境地质病害”的概念。1992年,由潘别桐教授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黄克忠先生主编的《文物保护与环境地质学》一书中,正式明确了“环境地质病害”这一概念。而在官方文件中,“病害”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文物保发[2003]93号 2003年12月3日)的“第十一条  文物保护工程及防治监测卷包括以下内容:(二)文物监测、病害防治记录及成效报告等。”这里虽然出现了“病害”一词,但只提到“病害防治记录”,并没有出现“病害调查”这个专有名词。包括最近两年来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陆续完成的各种材质的“病害分类与图示”等标准(国家文物局2008年2月29日《关于发布〈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等9项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标准的通知》),也没有对“病害调查”进行明确的定义、定性与阐释。例如,什么是病害调查?病害调查的属性、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病害调查属于文物保护工作程序六步骤中哪一个?如果属于文物调查,病害调查应该属于其中的什么等级?这些都还是十分模糊的。近些年来陆续颁布的法律法规文件和管理办法中,也一直没有对“病害调查”做详细的解释。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一直在使用“病害调查”一词,并且针对这个环节的工作,已形成默认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规范。
    如何定义“病害”与“病害调查”?
    潘别桐教授等前辈率先使用并明确了“环境地质病害”这一概念和术语。然而,对于现象及问题的描述应尽可能的客观,以“病害”这一不掺杂任何主观推断成分的词汇来界定文物破坏的表象总称更为合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宏松语)。由此,病害的定义应该是,物质材料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所发生的表面破坏现象。这个定义有如下内涵:第一,病害发生的客体是物质材料的表面,不包含内部(结构内部另当别论)。这同时限定了应以肉眼能辨识为标准,而不包括使用仪器等观测手段所了解的内部以及表面微观的信息。第二,总括了病害产生的根源,是自然和人为作用。
    在《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中,对保护工作程序中的第一步“文物调查”有如下注释:“文物调查是保护程序中最基础的工作。调查分为普查、复查、详细调查和专项专题调查等。要按照各类项目要求的深度,制订相应的调查提纲和规范化的记录格式……”但没有对普查、复查等做进一步的详细注解。据此,笔者认为,“病害调查”应该属于文物调查中的“专项专题调查”。不妨尝试做个定义——病害调查,就是对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及其附属结构等残存状况和所存在的病害及其破坏因素的专门调查和综合评价,包括针对病害分布、等级划分、分布集中情况等所开展的现场拍照、病害甄别、手工绘制病害草图、电脑转绘病害分布图以及最后建立完整的病害档案。这个定义至少涵盖有如下信息:第一,调查对象不单是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还包括其附属的建筑、支撑结构等;第二,调查内容包括总体上的残存状况、结构特征、表面存在的病害以及造成这些病害的破坏因素;第三,明确了病害调查的工作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图纸、现场拍照、病害甄别、绘制草图、电脑转绘病害分布图,最后建立完整的病害档案。当然,在对病害综合评价上,应该结合应用一些科学检测分析手段(比如XRD、XRF、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来进行,如果能再做一些概率分布、统计上的分析,就更加完善。
    病害调查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病害调查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病害调查对于前期调研、收集资料、建立档案乃至对后期的实施保护修复方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体现在对总结主要病害的类型、分布特征、严重程度等方面。然而,困扰我们的一个实际问题是,病害调查到底能为后期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多少根据和帮助。通常的做法是,把病害调查作为总体修复工作的一个环节来完成,最后成为结项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占的篇幅还挺多。结合到最重要的修复施工上,意义往往显得渺茫。在修复一件文物时,很少有人拿着已完成的病害图对照着进行修复,哪种病害应该怎样修复,边界如何处理;同种病害,其严重程度不同时该怎样处理,所用试剂浓度如何调整等等,这些一般都还不能体现在修复方案和操作人员的施工计划中,更多依赖于修复操作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这其实反映了病害调查意义的局限性。
    结合龙门石窟的保护修复工作,我们曾遇到过不少难题。完成一个洞窟的病害档案并不难,甚至完成整个龙门石窟的病害档案也只是时间问题;真正难的是如何体现这些病害档案对后期的保护修复工程的意义。这是建设信息档案的根本。事实上,目前龙门石窟已实施的保护修复工程中,病害调查也只是其中一个独立的工作环节,尚不能达到与修复方案施工设计的有机结合,因此也达不到对修复工作的完整指导和借鉴。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病害调查更多是实现了收集资料、建立保存现状档案的目的,而作为完整的目的和意义,还十分模糊和欠缺。尤其从长远的目标和意义考虑,病害调查还应该在佛像残破、盗凿情况调查以及未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国际化进程等方面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这要结合数字三维技术来进行长期、持续的综合研究。
    病害术语的标准化问题
    说到病害术语的标准化,不能不提意大利的Norma。意大利是文物大国、强国,率先在世界上制定出全国通用的石质文物病害术语规范Norma。在修复师资格考试中,病害术语体系Norma是必考项目,包括理论与现场考试。我国文博行业近十几年来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也沿用和改进了意大利的这套病害术语词汇系统,目前大多数文博工作者也基本认同这种分类和定义标准。
    然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无组织机构发布世界通用的病害术语规范文件。ICOMOS和ICCROM等权威机构也只是宣传和推广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先进做法,并没有下发和统一执行某个标准化病害术语系统。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岩石材料的差异性、文物类型的差异性和环境气候类型的差异性这三个因素(李宏松语)。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病害术语在全世界的通用与推广。
    2008年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由西安文保中心承担制定的《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WW T 0002-2007)等三个石质文物行业标准,这是我国石质文物保护领域里第一次发布的标准化文件,对提高我国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标准化文件在对全国石质文物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许多保护工程案例的成功经验,通过全国著名的石质文物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总结得来的,凝聚了前辈们的心血和智慧。
    应该说,这个标准化词汇系统在大多数地方和科研工作中是具有普适性的,但应允许个别情况下的变通。病害术语系统也应该是动态和允许个别更新的,而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应该承认我们认识上的时代性和局限性。
    我们在石窟病害调查中曾经遇到一些现象难以用该标准中的术语来表述,尤其在西山南段进行表层风化病害调查时,对病害的甄别和称谓上存在着一些困惑。比如,经常出现的条带状风化、差异性风化、板状风化等现象,无法套用标准中的病害分类。而差异性风化在意大利Norma中对应于“差异病变”,这个病害术语是否应该应用到“石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中?还有变色、分离、脱落等病害现象,标准中也没有列为专有病害术语。这些都值得商榷。
    建立行业标准,实现规范和整齐划一,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提高行业发展总体水平大有裨益,但标准不应一成不变,应该呈现动态发展和接受更新。标准的实施和认可也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结合客观情况,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对比研究,真正使工作的每个环节达到科学、严谨,这才是我们文物工作者应持有的积极态度。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17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