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长江中、下游联系纽带上的孙家城遗址的文化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金晓春 参加讨论

    皖西南以及鄂东边缘区域为长江中、下之间交通的要冲。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下游史前部族间的文化交流乃至冲突、对抗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薛家岗文化是人们对该区域内史前文化的唯一了解,对于其文化来源和去向及其社会的其他层面都几无所知。
    孙家城遗址成为解答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遗址位于怀宁县的长江北岸支流大沙河中游,2007年~2008年度的发掘,发现了自距今5800年以降至汉代(除夏代前后)各个时期的文化(《2008全国重要考古发现》)。遗址的新石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第一次完整涵盖了皖西南新石器晚期文化序列。
    早期文化(3800BC.~3500BC.)是皖西南目前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夹砂、夹植物(炭)陶和泥质陶为主要陶胎构成,泥料淘洗不甚纯净,陶器普遍采用盘筑或贴筑,扣烧使陶色以外红里黑最为常见。彩绘相当发达,有斜线纹、波浪纹等。装饰三角形或圆形戳印纹的鼎足最具特色;另外盆钵类口沿和陶球表面饰有戳印的蓖点纹,这些特征也常见于汉东地区的油子岭文化;弯曲状、麻花状、凹面、窄鱼鳍形鼎足、陶罐上的环形耳及鋬手则与宁镇、太湖西部马家浜最晚期至崧泽最早期别无二制。另外还发现了不少夹粗砂的白陶缸残片,多为素面,个别饰细绳纹,或也可能受长江中游的影响。在早期文化的最晚阶段,发现的少量凿形鼎足、直口豆盘、黑皮陶以及个别鬶把手与薛家岗文化早期相比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当属薛家岗文化的来源之一。
    中期文化(3500BC.~2800BC.)属薛家岗文化,代表了该地区新石器文化的成熟期。夹植物(炭)陶几乎不见,泥料淘洗较为纯净,部分采用慢轮修坯,陶器烧成温度有明显提高。以夹砂红陶和黑皮红胎陶为主,凿形及鸭嘴形鼎足罐形鼎、枫叶形足盆形鼎、长颈实足鬶、敞口带鋬碗等为主要内涵,风字形石钺和各种锛、凿体现了其发达的石器工业。
    晚期文化(2800BC.~2400BC.)为张四墩文化,面貌有了较大改变,陶器以夹粗砂红褐陶最常见,烧造过程中的渗碳处理使夹砂和泥质陶多为黑皮红胎或灰胎。具有北方淮河流域文化特点的侧装三角形足篮纹鼎、袋足鬶和西部石家河文化特点的凹口沿垂腹罐、带鋬甑、杯为其典型陶器组合。石器类型也有很大变化,石镞比重大增,形制多样。
    早期文化相当于本地区的黄鳝嘴类型,代表了皖西南地区距今5800年以后的文化主体,与东部的马家浜最晚期到崧泽早期文化有较多联系,弯曲状鼎足与北阴阳营二期较为接近,大量彩绘纹饰也与宁镇一带同时期文化相近,少量窄鱼鳍形鼎足则与南河浜遗址最早期所出完全一致。而最具特色的三角形或圆形戳印纹鼎足、陶球等油子岭文化因素的出现,则反映出与西部的密切关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为一种更偏向于西边,以吸收、融合、变异为主的状态(朔知,《皖西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迁》,《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但是在早期文化偏晚阶段,东、西部文化因素的比重发生了变化,作为文化主体的釜形鼎、釜形罐、豆等与太湖和宁镇地区的同时期文化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这种文化上的向东趋同性似乎反映出东、西部文化在此地的消长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长江中、下游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西部的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向东发展的同时,东部的马家浜晚期至崧泽早期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文化重组,随着崧泽文化的稳健发展,它对西部江淮地区的影响日趋强烈。
    中期文化(薛家岗文化)的变迁趋势发生了变化。来自其他文化的因素减少,一些自身的因素开始突显,如凿形、鸭嘴形枫叶形鼎足、鬶、风字形石钺等。从宏观上看,薛家岗文化的这些因素随着自身的强盛而开始向外辐射,其影响向西已经深入到鄂东腹地,并在这一带形成了薛家岗文化的鼓山类型;而东部崧泽文化晚期也可见到与薛家岗文化相同的因素如凿形足(刘斌,《南河浜》文物出版社2004年)。到中期的最晚阶段(薛家岗文化最晚期),向外辐射的状况又发生了改变,东部的良渚文化因素开始向皖西南渗透;北方的大汶口文化影响也逐渐增强,侧装三角形鼎足、篮纹等因素较多出现,西部的文化也重新影响,最终使薛家岗文化蜕变为张四墩类型。
    晚期文化(张四墩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因素是侧装三角形篮纹鼎、甑、杯等,前者表现为明显的北方淮河流域大汶口晚期文化特点,后两者则与西部石家河文化关系密切,但这一时期东部的良渚文化影响相对薄弱。从晚期文化面貌看,这时的皖西南地区又受到了东、西、北3个方向的文化影响。这种变化也充分反映了其时代背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开始走向衰落,北方淮河中下游迎来了龙山时代,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也逐渐兴起。
    从孙家城周边的区域系统调查情况来看,晚期文化的遗址数量较中期文化相比有了大量的增加,石镞成为最主要的石器,而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孙家城城址的出现更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预示了区域内聚落结构的显著变化。
    因此,从孙家城遗址的文化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整个皖西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来源具有多元化特点,与长江和淮河的中、下游文化的变迁背景直接相关,东、西、北3个方向的影响程度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特点,在文化发达时期则自身的文化因素又对外有广泛的影响。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县文管所)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8月20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