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的“盐业考古”专栏收录了两篇文章:《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盐田调查报告》是由西藏、陕西、四川三省区的考古工作者共同完成的。这也是考古学界首次对芒康盐井盐田进行的系统调查和勘测,参与这项工作的全体队员本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不畏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其敬业精神可钦可佩!他们在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的同时,对这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估①,并对如何加强保护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现存于芒康澜沧江两岸的盐井盐田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有文献可上溯至南诏时期(唐代)。如果考虑到人类对盐的生理需求,当地盐业的开发有可能出现在更早的汉晋时期,甚至更早。这种别具一格的“种盐技术”难得地传承延续至今,并继续在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堪称一部活着的历史。类似的古老制盐工艺,如今在世界上也只能在中南美洲的个别山区还能见到②。因此可以说,芒康盐井盐田既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非常遗憾,目前这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将随时存在灭顶之灾,鉴于已有意向在澜沧江上建造古水水电站,这座存在了上千年的文化遗产很有可能被彻底淹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获知这个消息后,已是耄耋之年的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专门致信国家文物局领导,他强调指出,鉴于芒康盐井盐田在中国历史、文化、文物、景观、自然、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具有的巨大文化遗产价值,特别在于它还是世界上罕见的一部现存的活的民族制盐历史,因此无论如何都应该负责任的把这处民族财富保护下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收到宿白先生的信以后,立即带领有关人员,不辞辛劳昼夜兼程赶往芒康进行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一壮观的文化景观后进一步指示,芒康盐井盐田具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建议当地政府将其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深入探讨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③。 在上述背景下,“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盐田调查报告”的完成对于进一步保护这处珍贵的遗产显然有着不容忽视的特殊价值,可谓功德无量!我们殷切地希望,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在知名学者的呼吁下、在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强力干预和支持下,芒康盐井盐田这处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能够得到切实可行的保护。幸甚! 周广明撰写的《生命之源--新干青铜器群立鹿造型意义探赜》一文以新干大墓出土青铜礼器上的圆雕立鹿为切入点,将中国古代的“鹿崇拜”习俗与人类历史早期的“盐神崇拜”等传说习俗联系起来。文中提出,新干铜礼器上的立鹿圆雕折射出赣江一带有着“鹿崇拜”的悠久历史,而在此风俗的背后则隐含着人类早期阶段对于食盐和财富的欲望和追求。有意味的是,新干大墓所在的大力加强对民族盐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清江盆地恰恰是江西古代文化最为发达之地,更为奇妙的还在于,在清江盆地的下面竟然蕴藏着一座巨大的岩盐矿脉。这难道都是“巧合”吗?其间是否隐藏着某种必然?颇值得玩味! …… (李水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原文发表在《南方文物》2010年第1期) 全文阅读下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