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灰坑用途小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付永旭 参加讨论

    在遗址的发掘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大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灰土坑。这些坑内常包含有灰土和古人抛弃的废弃物等垃圾,考古学家称其为“灰坑”(即垃圾坑)。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灰坑真的是为填埋垃圾而设吗?很明显,我们看到的灰坑只是遭到废弃并被废弃物填满的情形。那么这些灰坑废弃之前的用途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早在殷墟发掘之时,就已经为中国考古学家所注意。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家还是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有鉴于此,就有考古学家希冀通过民族志的调查解决这一问题。如为了了解灰坑的用途,石璋如先生曾于1937年7~8月中旬在山西、内蒙古南部(绥远)考察。这次晋绥考察,石璋如先生对于藏粮食的窖穴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有考古学上的目的,所以相当有针对性,对于我们理解考古上所见各种所谓灰坑,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陈星灿:《灰坑的民族考古学考察——石璋如〈绥纪行〉的再发现》,《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1日第7版)。
    近日笔者偶然间看到一篇民族志的文献,其中提到的信息或许对于确定某些灰坑的用途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抄录下来供有心人进一步研究。
    云南省沧源县有一个善于制陶的傣族村寨,原称“俄允”(傣语,意为“城边的寨子”),因长于制陶,现通称为土锅寨。1965年2~4月,云南历史研究所派人赴滇南工作,遂对该地区的制陶技术进行详细调查。其中,调查记录了土锅寨储存陶土的特殊方法:即经常把采回来的陶土放到“专为储备陶土的坑中。这种坑每户均有一两个,分布在寨子东面空地上,或圆或方,坑口面积1—2平方米,深约1米。陶土放入坑后,用平常舂米用的杵舂之使结合在一起。取用前要灌水浸泡,俟其黏连再取出……”(林声:《云南傣族制陶技术调查》,《考古》1965年12期)。通过这则描述,我们可将这一类坑的用途总结为两点,一、储存陶土;二、对陶土的初步加工。可能因此次调查并非出自考古学的目的,调查者并没有对这类坑的具体形状等特征(如坑壁和底各有什么特殊之处?在长期储存和加工陶土的过程中是否遗留下任何特征?)作出详细的描述。时至今日已40余年,也不知这些坑尚存否。这过于简略的描述,对后人来说,也许会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但仍然有助于我们对考古中所谓灰坑的认识和了解。 
    在远古先民的聚居区内外也应该存在这一类的坑穴。远古时期大量制造和利用陶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在某些地区也可能有类似储存和处理陶土的习惯。但是对这类灰坑的认定,既需要继续民族考古学的调查,也需要考古工作者对灰坑及其共存关系作更加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当然,灰坑本身只是考古学上的一个方便术语,它“生前”的功能一定不限于埋葬垃圾。有些所谓灰坑是不带灰的,称为灰坑也不过是为了称呼方便而已。倒是英语更简单,就是pit(坑),而不是ash pit(灰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