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做深了很难,做浅了其实也挺不容易,做到用公众语言叙述专业性很强的考古知识和理论方法,让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读懂甚至有那么点喜欢,不能说难上加难,可不下点功夫是肯定做不像样的。复旦大学文博系高蒙河教授的《考古不是挖宝——中国考古的是是非非》,就是这样一本不能说出神入化,但起码可以讲是深入浅出的考古新著。该书自2009年10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上架时间不长,旋即被《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以及电子网站等多家媒介纷纷转载摘编,甚至上了某些媒体的新书推荐排行榜,这都表明社会和公众是欢迎这类与以往考古普及读物不太相同的书籍的。 首先,该书的写作角度和内容,与我们常见的考古发现书籍多有不同。这从书名上一眼就看得到,著者显然没有正襟危坐,用“考古不是挖宝”这样的平实语段,开宗明义,力求揭秘考古内外的是非曲直,比如最遗憾的考古发现,再比如种种考古失误等。这种置人脉于度外的善意评析,说实在话,于学术界已不多见。这样,该书就在以往几乎都是正面介绍考古的文字中,显得很另类,却又很客观,因而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从目录上也看得出,著者的不少题目都不是通常那种叙事式的,而是问题式的,比如有多少发现纯属偶然,还比如有没有国宝级文物,再比如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更还有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考古改写了多少历史等等,让人觉得很好奇,挺好玩,更吊胃口,所以就相当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在具体论述该不该发掘秦陵、乾陵等皇陵这一历来就有争议的问题上,著者提出各种假设,在假设中逐一反驳,而行文语句却又力避说教,犹如谈心。既告诉公众帝陵内众多的谜面和谜团,又叮嘱考古学者要耐得住好奇和冲动,不能为了一己之快而置人类遗产于不顾。这就让公众和学者乃至社会,都多了几分理性,少了几分浮躁。 其次,该书也不像常规那样,以介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吸引人,著者还带读者转身侧面观察那些考古的发现过程。相比一字排开的发现成果,百转千回的考古过程,更有探寻的曲折、寻觅的冲动、论证的争执、排误的快乐、发现的惊奇、无果的失落。总之,常人所看不到的考古人的喜怒忧愤,都被著者推到了前台,晒在聚光灯下。这就让公众心里面的神秘考古,变得可见、可触、可及、可爱得多得多了;这也让社会层面上的考古朦胧,变得不再那么专业、枯燥、干巴;不再那么只有小心求证,没有大胆假设;只有逻辑,没有假说。一句话,著者笔下的考古那些事儿,一下子鲜活了起来,脉动生生,仿佛都有了生命感。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该书与那些非专业人士写的考古发现类图书大不相同,著者坚守着考古学者的职业道德底线,所著所论力求建立在科学发现和遗产保护理念上。一方面少了许多盗墓类图书渲染的猎奇以及纯娱乐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多了不少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易懂、观点的发人深思、内容的精彩生动,都成为该书尤其值得推介的写作特点和内涵设计。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以为一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不写学术专业著作,反而力推面向公众的考古书是不务正业,那就误解了著者。高蒙河先生实际上是把面向公众和社会的考古传播当作主业来看待的,这个主业就是国内刚刚开始兴起的公众考古学。业内的同人知道,他是国内率先在硕士课程中开设《公众考古学》的导师,还是较早为本科生讲授诸如《考古发现与探索》等通识性课程的教授,他组织编写的复旦大学师生参加《三峡考古记》丛书,2005年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后,还曾被推荐为当年香港的畅销书之一。可见,著者致力于考古公众化已由来已久,深知《考古不是挖宝》的出发点面向的是广大公众和社会越来越兴起的关注考古发现与研究的热度。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未来保存现在,为子孙而保护遗产,该书展示的还不乏考古学者所肩负的社会公共职责、使命和义务。而这,就要读者诸君自己从书中去体味、去品评了。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4月16日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