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而白的晴空,浮着一轮圆而白的月亮。太阳还没有落下去,这只是一个下午,巴里坤草原上的一个冬季的下午,下完雪的一切似乎都笼上了一层白雾。 大河城也是。 雪漫上了残破的城墙,延伸着覆盖了城内旷地,以至于周边农田、沼泽、草地,阳光下吹起的雪雾又使这一切变得迷迷朦朦。 只是这一切都无法掩饰大河城在平坦草原上崛起的突兀。 大河城没有险峻山势可以凭依,没有天险可以利用,就这样毫无遮掩地矗立着。 史籍记载和城内发现的一些遗物都证明了大河城是在唐景龙年间修筑的古城。当时,统辖西域的军队有瀚海军、天山军等,其中之一的伊吾军主要就驻扎在这里。是什么力量让他们违背一般常识,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修筑这座城池的呢?自古以来,以军事目的为主修建的城池都要考虑可以凭依的周围环境,而大河城似乎根本不在意。 登上被雪装扮了的城墙,清凉的风让我一下子变的十分清醒,刚才坐在车里的沉昏也一扫而空了。周围高山以及界限并不分明的地平线尽收眼底,遥想唐时戍边的将士,应该也是这样,巡视着周边的动向,不过肯定比我警惕。他们当然不会象我这样,为雪后银装素裹的群山峻岭和这座城池而思绪飞扬;他们可能会讨厌这种天气,寒冷渗透了肌骨,思乡的病因此也会发作起来,连同老寒腿什么的。寒风中还会传来酒的香醇……还有或高亢或嘹亮的歌声以及悠扬婉转的笛音琴韵。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由侯君集、薛万钧、姜行本率领的军队,对背信弃义、阻断唐朝交通的高昌王麴文泰进行讨伐,姜行本率部先行到巴里坤松树塘囤积粮草,置办战马,制作战车、抛石机等大量的攻城器械,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对此《旧唐书·列传第九》中记载:“及高昌之役,以行本为行军副总管,率众先出伊州。未至柳谷百余里,依山造攻具,其处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其文,更刻颂陈国威德而去”。 于是就有了《姜行本纪功碑》。 纪功碑虽历经千年岁月,几经辗转,碑体保存仍然比较完整,所存碑文也较长,书法古朴凝重,碑文最为动人,是一篇上好的纪事散文,文笔雄奇有力,浩气冲天: ……以贞观十四年五月十日,师次伊吾折罗漫山,山登黑绀岭。未盈旬月,克成奇功。伐木则山林殚尽,叱咤则山谷荡薄。冲梯整百橹冰碎,机桧一发,千谷云飞。墨翟之拒无施,公输之妙讵比。大总管运筹帷幄,继以中军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月,长戟拔风云。自秦汉出师未有如斯之盛也。班定远之通西域,故迹罕存;郑都护之灭车师,空闻前史。雄图世著,彼独何人?乃勒石纪功,传诸不朽,其词曰:于赫大唐,受天明命。化济得一,功无与兢,荒服犹阻,夷居天定,乃拜将军,殄兹枭境。 六奇勒思,群雄逞力。阵开龙腾,营射虎距,气遮星光,旗明日色,扬旌塞表,振威西极。峨哦峻岭,渺渺平原。塞云暝结,胡风昼昏,经年凝冰,长纪落雪。高树吟猿,铭功赞德。 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洋溢着自信。 这就是唐朝的铁骑雄师! 这就是“阵开龙腾,营射虎距,气遮星光,旗明日色,扬旌塞表,振威西极”雄风万丈的威武之师!。 平定高昌以后,皇帝这样嘉奖他们:“攻战之重,器械为先,将士属心,待以制敌。卿星言就路,躬事修营,干戈才动,梯冲暂临。三军勇士,因斯树绩;万里逋寇,用是克平。方之前古,岂足相况!” 凯旋后,姜行本进封金城郡公,赐物一百五十段、奴婢七十人。 在这些背后,体现了当时唐朝非常重视对西域的控制,并且一直延续到因兵乱而被迫失去对西域的控制权。这一段时期,是唐朝的繁荣时期,也是今天我们为之骄傲的时代,更是让今天的我们为之惭愧的时代。也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在没有险峻山势可以凭依、没有天险可以利用的山间谷地修筑大河唐城这样的城池!这就是自信!因为强盛而有的自信!这当然是如此修筑城池的最好解释! 建在库舍图岭、莫钦乌拉山间谷地草原上的大河唐城,扼丝路北道之要冲,当熙攘之往来,也就有了闸门的意义。城池、守捉、烽驿相望,伊吾军与瀚海军、天山军互相配合,有力地确保了唐对西域的统治。 这次来大河唐城前,已经来过两次,一次是春季的下午,一次是秋季的黄昏。 秋季那次来的时候,遇上了激烈的火烧云。火烧云下的古城让我听到了从唐代传来的暮鼓,黄昏夕阳下的古城泛着厚重的红,城南缎带似的溪流在绿毯上蜿蜒而走,南归的雁阵声声鸣叫,古城却因此更加寂静了。 这次正好是秋天后的冬季,雪覆盖着的古城让我感到了铁甲的寒意。 最早来的那次春季,星空下,看到了夜不能寐的士卒…… 烽烟、战马、旌旗,甚至草垛、粮仓 一面铭字斑驳的铜镜 一枚圆形方孔的开元通宝 一方莲花地砖……
曾有三千士卒驻守的大河城 曾有五百战马的大河城 风雪中,我听见了你寂静的呼吸。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地区文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