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华古籍网 网址链接http://www.guji.cn/web/c_00000008/d_16730.htm 《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乾隆朝官修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目录,《总目》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社会官修书目的巅峰,更因其考证精审、议论公平的一万余条提要,成为中国古代学术史、文化史的一座丰碑,成为中华民族典籍丛林中宝贵的遗产。对《总目》有“一手删定”、“总其成”之功的纪昀(晓岚)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人。 《总目》的历史地位之高,文化价值之大,古代同类的公、私著作皆不可比肩,自来对《总目》展开学术研究的也不乏其人,成果累世叠出,成为“四库学”的核心内容。有学者将关于《总目》的研究分作:“沉寂期”、“躁动期”、“奠基期”、“停滞期”、“活跃期”五期,并认为新世纪《总目》研究进入了“特殊”阶段。新世纪以来围绕《总目》的专著较过去有了飞跃式的发展,据该学者统计至2015年“共有26 部《总目》(或关涉总目)研究著作”,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总目》研究的学术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总目》研究也呈现出“分散性、自发性、偶然性”的特点,限制了《总目》研究的深化。在这种状况下,《总目》研究不仅需要有新人不断跟进,更呼唤能形成一支完整、持续、稳定的队伍,期待更多在《总目》研究上有长期积累的学者迸发新的学术生命力。 从这个意义而言,新近出版的由周积明先生、朱仁天先生合著的《〈四库全书总目〉: 前世与今生》一书应运而生,正当其时。20世纪80年代末,《总目》研究处于“活跃期”时,周积明先生进入“四库学”领域,以《总目》研究为重心,成为《总目》研究的“核心”作者,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四库全书总目〉研究方法论》《〈四库全书总目〉批评方法论》《〈四库全书总目〉文化史观探微》《〈四库全书总目〉的经学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观》《析〈四库全书总目〉的西学观》《〈四库全书总目〉与十八世纪批判理学思潮》等等,又因《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一书的出版而以《总目》研究新领域的开拓创新者的面貌为学界所知。进入新世纪,周积明先生一方面修订再版了《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另一方面围绕《总目》又开出学术新枝,其中《〈四库全书总目〉与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的流向》、《乾嘉时期的汉宋之“不争”与“相争”—以〈四库全书总目〉为观察中心》、《〈四库全书总目〉与乾嘉“新义理学”》,正是周氏由《总目》之学深入到清代思想学术史、文化史的一个表征。此外,本世纪初周氏还对“四库学”的发展做过系统性反思,发表过《“四库学”:历史与思考》一文。毫不夸张地说,周积明先生在《总目》研究上是有长期学术积累的“积学明达”之士,其研究以系统性、理论性及文化性为主要特征。因此由其领衔的这部新著是值得读者期待的。 翻开该著,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如下特点: 第一,结构设计上,为书修史、为书立传,关照前世今生。作者在写作中,从《总目》编撰缘起开始一直叙述至《总目》诞生以后至今,贯穿《总目》前世今生近250年的历史,完整地展现了《总目》自倡议、编撰、诞生以来,以《总目》为核心的重要历史人物、文化事件、学术研探,更将《总目》的历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紧密联系起来,可谓一副展现两百多年《总目》风雨历程的文化史长卷。该书呈现出来的体例,在新世纪《总目》研究的著作丛林中是别具一格的,尤其体现在它“为书修史”“为书立传”的这个独特视角。正因为如此,作者围绕《总目》,从编撰、人物、版本、研究、影响、价值等6个方面,分7章节进行综合、系统、整体地撰述,包罗万象,一气呵成,同时在各部分内容的布勒方面,作者也注意到了详略得当而又重点突出。 第二,内容选择上,融萃众家、采撷精华,不乏独见之明。就该著作的性质而言,并非是一部从头至尾的创制之作,又限于篇幅所限,需要作者在纷繁的《总目》修撰史料中进行摘取、裁剪,也需要在两百多年来浩繁的《总目》研究成果中进行甄别、选择。这对作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需要作者有开阔的视野,对两百多年来的《总目》文献成竹在胸,还需作者有驭繁于简的能力,面对繁复的资料具备慧眼卓识。从书中相关内容来看,作者运用的史料丰富、详实,面对前人成果也确实做到了融萃众家之长,采撷百花之卉。 比如在涉及“纪昀与《总目》之关系”这一内容上,作者旁征博引,详细阐述了“时人”“后人”的一再评说,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学者合理的见解,对这一古今异论、聚讼难断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衡定,并对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观点进行了辩证与反思。作者认为《总目》中既包含了纪昀的思想,但并非全是纪昀的思想,乾隆“钦定”的文化管控犹如“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渗透在《总目》之中,形成了一种张力。因此《总目》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色彩内含了纪昀的“自我压抑”“自我删节”。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在研究中,既烂熟相关文献,又有择别的能力和判断的标准。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不乏作者的独见之明,为《总目》研究引入新的内容。如“嘉道时期对四库馆和《四库全书总目》的批判”一节便是一个例证。20世纪40年代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序录》中说道:“乾、嘉诸儒于《四库总目》不敢置一词,间有不满,微文讥刺而已。道、咸以来,信之者奉为三尺法,毁之者又颇过当。”但是一直以来对于《总目》的批评这一课题都没有得到研究者足够的重视,成为《总目》研究中的一个缺憾。作者单辟一节专述这一问题,揭示了面对《总目》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态度。透过这种“学术流变,与时消息”的文化视角,将《总目》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社会的命运相关涉。我认为作者有这种“独见之明”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他早年《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一书中“文化视野”、“文化阐释”的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他由《总目》进入清代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后对《总目》研究的反哺。或许这一节不多的内容,会在有心人那里开出别样的花朵。 第三,语言表达上,证疏并举、事理并重,既深入又浅出。因本书具备满足普通人了解中华典籍文明,并借此了解中华文化的“史话”的特性,因而作者必须将艰深专门的学术研究通俗化表达,以实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为此作者在写作中力求证疏并举,在引用原始文献作为论证依据的同时,对这些艰深的古文进行疏解、阐释,以实现通俗晓畅。在论述中,既注重从学理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也注重叙述历史事实以及介绍相关人物,做到了事理并重。另外,作者文字清丽活泼与娓娓道来、层层深入的叙述风格相得益彰,做到了史话类著述难得的“深入浅出”。 20世纪80年代,关于《四库全书》出现了两部影响较大的“史话”类著作,其一为《〈四库全书〉史话》,其二为《〈四库全书〉纵横谈》,这两部书对于大众了解《四库全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一直以来《总目》研究始终被封锁在学者青灯古卷的书斋里,很难被大众接触、了解。这部新著,我觉得一方面可以作为社会大众及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是了解《总目》来龙去脉最好的一个读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士案头的参考书。我想这部书的出版,一定会弥补国人但知有“全书”,不知有《总目》的遗憾。 综上而述,这部书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言而喻。它是作者在“四库学”研究领域浸润多年的厚积薄发之作,又是作者广泛充分吸收“四库学”研究成果精华之作。它简明扼要而又脉络分明地介绍了《四库全书总目》编撰、发行、流传的目录文献史,高度凝练而又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两百多年来围绕《四库全书总目》评论、研究的思想文化史,还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四库全书总目》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以及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相对于某些厚重艰涩、资料堆砌的《总目》研究著述,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新的“大家小书”,它对“四库学”的学术发展、影响扩大,以及以《四库全书总目》为核心和代表的中国灿烂的典籍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四库全书》代表的是18世纪以前中国文化的高峰,那么《四库全书总目》无疑是帮助人们登上高峰的天梯石阶,而周积明先生、朱仁天先生的这部新著则是一部引导人们登高拾级、攀越高峰的指南。正可谓“一卷指引登高路,书山从此凌绝顶”。 (《〈四库全书总目〉: 前世今生》,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年1 月出版,定价: 4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1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