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侯甬坚教授 二○○三年六月·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710062 西安 |
目录: 1、统万城遗址1956~2001年纪事 2、统万城遗址2002年纪事 3、统万城遗址的价值即在这座城本身 4、申报世界遗产的基础性工作是科学研究 5、统万城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6、新的目标:将统万城遗址建成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1996年11月20日,在作为县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基础上,统万城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的红柳河(无定河上游)北岸,靠近陕蒙分界线,地理上属于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南缘,不少人(包括一些专业研究人员)误以为该遗址归属北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管辖,这可能与这一遗址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有关(此外,可能还有一些技术因素在起作用)。 2003年,新开设的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网站(http://www.ccrnews.com.cn)里这样介绍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靖边县,它是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夏国的都城遗址。 统万城始建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一直延续使用至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城址包括外郭城、东城、西城三部分。东城和西城均略呈长方形,中间以城墙分隔。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墙体残高2~10米,墙基宽10~16米。城的四角均筑有方形墩台,最高达31.6米。西城的四面均辟有城门,西门瓮城尚存。城址内发现有夯筑台基等遗迹,出土有汉代至宋代的铜印、铜佛像、铜境、钱币、石碑、瓷器、陶器等遗物。 统万城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统万城遗址南距靖边县城(张家畔)58㎞,靖边县与西安市的公路里程原为537㎞,西安~黄陵高速公路通车后进一步缩短了公路里程,前往遗址考察的交通条件已较前更为方便。特别是榆林~靖边沙漠高速公路的建成,在离统万城遗址最近处留有统万城出口(约有20多里),使得前往统万城遗址的交通更方便了。 一 统万城遗址1956~2001年纪事 早在1956年9月,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俞少逸执笔)就发表《统万城遗址调查》一文,文末曾呼吁:"我们深深感到统万城遗址在中国民族史以及建筑和考古等方面,都是值得加以深入调查研究的。希望这一篇简略的报道,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1973年,侯仁之先生《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一文在《文物》上发表,论文将统万城遗址作为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提出来进行研究,不仅得出了具体的结论,而且还指出掩藏在沙漠中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在环境变迁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这项研究进行实地考察的时间是1964年夏季,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主任朱士光教授当年参加了考察活动。 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戴应新先生所撰《赫连勃勃与统万城》一书,作为陕西历史文物丛书之一,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富有激情地说:"无庸讳言, 统万城考古还有待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以前的各次调查和试掘,提供的资料仅是一鳞半爪,难窥全豹,至于城址的地层关系,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及街坊建筑的布局和居民的习俗信仰等情况,只有俟诸将来的考古发现了。我们深信,随着交通的开辟,经济的回升,物质条件的改善,这一天的到来将不会太远!" 近十多年来,学术界围绕沙漠/黄土边界带季风进退和地质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北方农牧交错带历代疆域变化和农牧分界线移动等问题展开工作,又推出了大批精度较高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表明,统万城的兴废作为反映环境变迁的一个尺度,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能够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统万城一地也是具体探讨和区分自然因素与人类因素对环境变迁影响强度的比较理想的实验场所。 2001年,靖边县人民政府在陕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下,开始提出统万城遗址单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县文化文物局和统万城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申报设想也在一些报刊上作了报道。 二 统万城遗址2002年纪事 2002年,是统万城遗址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年。这一年,社会各方面在统万城遗址上展开了新的工作: 4月,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等单位提出的"统万城绿色都市恢复基地",在日本植树专家东城宪治先生的资助和技术指导下,在遗址西南沙地上建立,这预示着毛乌素沙地南缘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实践工作有了新的内容和尝试。这一基地现已成为西北环发中心沙漠/黄土边界带环境演化与重建科研工作、研究生教学的观察实习场所。 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邢福来副研究员主持了对统万城遗址西城西南角楼底下的城墙、濠沟及城内永安台(俗称"龙墩",可能是过去的鼓楼)基址的保护性发掘,在城外清除地面堆积物后,向下找到了过去筑城时的地面,发现原始地面即为沙地。 9月,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委托勘察设计单位对统万城遗址的地形进行了实地测量,测量范围为9.3㎞2,从而为遗址保护规划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10月25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系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考古中心,派出小型飞机对统万城遗址进行了航空遥感探测,获得一批有关统万城遗址周边地面不明堆积物的最新航拍资料,并在12月17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遥感考古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和交流。 面对2002年各项工作的展开,我们可以满怀喜悦地说:统万城终于等来了喜爱它的人们的这一天! 但目前总的情况是,尽管陕西、内蒙古文物考古部门在陕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作了许多文物征集、考古调查和遗址发掘的工作,但由于风沙地貌环境的制约(统万城西城西半部已被沙埋),直到现在,统万城遗址的基本面貌因缺乏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尚有许多疑问见存。 三 统万城遗址的价值即在这座城本身 不同的国家面积大小不一,却都有自己的边疆地区,各类遗址也多有分布,但只有古代城址拥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人们知道,城市是一个地区在其生存发展时代,所创造的社会经济文化精华的聚集场所,尽管它后来成了废墟,但具有相当面积的城址却成为历史、考古等专业倍加关注的地方。这是因为被确定了历史身份的古代城址,在专业研究中,不仅可以将历史文献的记载落到实处,而且还可以开展地质勘察、考古发掘和多种实地考察工作(如地理、建筑、民俗等),最后将该城址的地质地理、考古发掘等现地资料同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是任一科研项目能够作出重大研究成果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蒙陕交界地区,历代疆域多有变化,农牧界线多有移动,这里分布着许多唐宋古城遗址,南面还有明代长城遗迹,左上方则是明代九边之一的榆林镇。在北方沙漠/黄土边界带上,统万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统万城-夏州城的历史可能不是到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为止,其城市史可能在1300年左右,它构成北方农牧交错带上一个可以连续考察的地点,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表1 统万城-夏州城的历史记录
公元纪年 |
历 史 纪 年 |
史 实 |
备 注 |
413 |
夏国凤翔元年 |
匈奴族赫连勃勃征发10万人,“蒸土而建”统万城,418年11月建成 |
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
418 |
夏国凤翔五年 |
赫连勃勃击败东晋军队,攻入长安,置“南台”,以统万城为北京 |
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
427 |
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 |
6月,北魏大破赫连昌部,攻陷统万城,在此置统万镇 |
魏书.卷4上.太武帝纪 |
487 |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 |
北魏改统万镇为夏州 |
魏书.卷106下.地形志 |
605 |
隋炀帝大业初 |
隋朝改夏州为朔方郡,领3县 |
隋书.卷9.地理上 |
627 |
唐太宗贞观元年 |
豪强梁师都割据夏州称帝,建梁国 |
旧唐书.卷56.梁师都传 |
628 |
唐太宗贞观二年 |
唐朝派兵讨平梁师都,置夏州都督府,领夏、绥、银三州 |
旧唐书.卷38.地理一 |
787 |
唐德宗贞元三年 |
唐朝置夏州节度观察处置押蕃落使,后领有夏、绥、银、宥四州 |
新唐书.卷64.方镇一.元和郡县志.卷4.关内道 |
994 |
宋太宗淳化五年四月 |
北宋为防止党项人“据城自雄”,下诏废毁夏州城,移民于银、绥二州间 |
宋大诏令集.卷159.废夏州旧城诏 |
997 |
宋太宗至道三年十二月 |
北宋授党项拓跋族李继迁夏州刺史 |
宋史.卷485.夏国上 |
1310 |
元武宗至大三年 |
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于察罕脑儿城(可能在夏州古城) |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128~129页 |
1841 |
清道光二十一年 |
陕西怀远知县何丙勋按榆林知府李熙龄指示,前往县内白城子调查,报告中判断白城子即夏州城故址 |
侯甬坚.道光年间夏州城故址(统万城)的调查事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2(4) |
1956.9 |
|
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在统万城遗址开展调查工作 |
文物参考资料.1957,10,52~55 |
1975- |
|
陕西文管会前后3次考察统万城遗址,进行了测绘和试掘 |
考古.1981,3,225~232 |
1982.10 |
|
靖边县统万城文物管理所成立 |
靖政发[1982]063号 |
1983.9 |
|
统万城遗址公布为靖边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
靖政发[1983]046号 |
1992.4 |
|
统万城遗址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陕政发[1992]034号 |
1996.11.20 |
|
统万城遗址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2003年6月 | 统万城遗址的价值即在这座城址本身,这座城址十分特别地建立在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事实,又与当地环境变迁的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75~1980年的城址勘测发现,统万城"城址建筑物废墟的瓦砾层下,是原生自然堆积的细砂,钻深13米,已深入到城墙根基之下,仍是一色的黄砂,这证明砂是筑城前就有的了"。这一结果告知人们,统万城兴修时的自然环境是以沙地为主,这与对鄂尔多斯高原广泛进行的第四纪地质调查,发现大量第四纪古风成沙的结果相一致。这是统万城遗址在反映农牧交错地区环境变迁方面所提供的研究证据。除环境史之外,就这一城址还可以展开行政建置史、城市史、建筑史、民族史、军事史、交通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用以探讨民族历史和农牧关系、独特的建筑方法等问题。 北京大学苏秉琦先生提倡:"考古学以研究和恢复历史为其己任,出土物的价值高低自应由它在解决历史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来决定"。针对田野考古中看重"挖宝",把只要挖出"珍宝"就当作工作成绩沾沾自喜的作法,苏秉琦教授着重说到:"必须指出,出土物的珍贵,只说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并不说明今天的考古工作水平。真正表明工作水平的,是工作方法是否科学。一件遗物的科学价值,也决非世俗的价值观念所能衡量。考古学以研究和恢复历史为其己任,出土物的价值高低自应由它在解决历史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土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特定的价值,都应作为科学标本妥善地处理" [1]。按照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原则和标准,在考古工作中放宽视野,熟悉历史研究中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开展实证研究,长此以往,就会有所发现,有所解释,有所创新。 对于统万城遗址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加强保护,防止任何有损于遗址各种历史文化价值的行为或现象的出现和发生。2000年9月15日,靖边县人民政府已通过《关于统万城遗址保护管理的暂行规定》,共25条。其中第1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统万城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1)爆破、钻探、掘土、采沙;(2)改变地形地貌;(3)其它对统万城遗址构成破坏的活动。2003年6月,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在实地测量和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这对于在统万城遗址地区实施"保护优先原则",切实开展遗址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当地政府将遗址保护工作纳入有法可依的法律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将统万城遗址这一人类珍贵遗产,不失原貌地保存下去,并为人类社会贡献它自身的价值。 四 申报世界遗产的基础性工作是科学研究 就最近几年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缺陷而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郭旃先生在《中国世界遗产工作评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一文中已经指出,各处遗址申报单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研究不够",他说,"这一方面是指对遗产本身价值研究不够,另一方面是指对相似的国内及国外的其他遗产对比研究不够,以及对相关的国际公约、准则、办事程序研究不够"[2]。 表2 中国"世界遗产"的一种分类表示
分 类 |
中 国 的“世 界 遗 产” |
单位数 |
古城、古村镇、园林类 |
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 |
5 |
宫殿、坛庙、宗教建筑类 |
明清故宫;天坛;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大足石刻;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
10 |
陵墓、原始遗址、长城类 |
秦始皇陵;明清皇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 |
4 |
山岳类 |
黄龙风景名胜区;黄山;庐山国家公园;泰山;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青城山与都江堰;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
9 | 到目前为止,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单位共28处,按其分类性质[3],其中只有两处古城,即丽江古城、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的入选理由是,丽江古城建筑经历了无数朝代的洗礼,它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而平遥古城则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表3 1987、1997年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4]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编号 |
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
长城 |
The Great Wall |
200-001 |
C(I)(II)(III)(IV)(VI) (1987年入选) |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
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
200-006 |
C(III)(VI) (1987年入选) |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
丽江古城 |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
200-017 |
(C(II)(IV)(1997年入选) |
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
平遥古城 |
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
200-018 |
C(II)(III)(IV) (1997年入选) |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
一般来说,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即是对申报单位一再加深认识的过程。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的概念、组织形式来保护、弘扬人类的遗产资源,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那么,为了产生一份符合世界遗产委员会审查要求的正式申报文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具体条文来提示和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将有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产生更为新颖独特而富有广泛意义的研究结果。 古代城址(尤其是都城)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对统万城遗址而言,需要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在"资源特殊性"分析上,着力挖掘统万城遗址里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价值,及其在全国同类古城中可能具有的独特性或唯一性,为世人了解统万城遗址的巨大魅力提供科学准确的素材和学术见解。 按照这一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生存条件,我们推测遗址中蕴藏着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按照"出土物的价值高低自应由它在解决历史问题方面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学术思想,从历史文献记录、考古实物、实验结果几个方面结合研究具体内容,作出尽可能符合历史真实的判断和推测。 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惯例,在正式申报的当年7月1日前,当事国政府需要依照规定的要求和格式,将正式申报文本送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兼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而申报文本本身,应该是在对统万城遗址单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价值和综合影响,有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五、统万城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现阶段研究统万城的意义,在于学术积累,科学阐释一应问题,为世人了解统万城提供较为充分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比较科学准确的解答。 鉴于统万城遗址的研究在客观上存在着历时久远、资料零散、研究分散、基本问题还不太清楚的实际状况,无论是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都需要确定一个较高的目标,来进行专题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以利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为社会和学术界服务。 就统万城遗址本身而言,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呢?我们以统万城遗址的原有建筑为例,试加分析。 1、城墙。《魏书》卷95《铁弗刘虎》记:"蒸土以筑都城,铁锥刺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建成后的统万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赫连勃勃本人则"常居城上,置弓箭于侧……"。筑城用的白土,究竟取之何处?一共有几处?白土所在地点同城址选择之间是什么关系? 2、宫殿。《铁弗刘虎》记:"屈孑性奢,好治宫室",统万城建成后,给人的印象是"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綺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城内有一处宫殿,称为西宫。《铁弗刘虎》记:"……世祖驰往击之,(赫连)昌退走入城,未及闭门,军士乘胜入其西宫,焚其北门。夜宿城北。……"现今统万城内外地面宫殿大多不存,西宫基址也埋藏在覆沙之下,地面仅存西城内的永安台基址(俗称"龙墩",可能是过去的鼓楼)。 3、城市用水和街道布局。考古专家戴应新先生介绍统万城的修建,顺势利用了城北的河水,作为城内生活用水和城外护城河的水源,其构思十分精巧。城内建筑、街道布局的情况,因缺乏记载和大量覆沙给考古探查工作带来的困难,目前均不知其详。 在冶炼制造方面,《资治通鉴》卷116安帝义熙九年(413)下记,"凡造兵器成,呈之,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则斩弓人,入则斩甲匠。又铸铜为一大鼓,飞廉、翁仲、铜驼、龙虎之属,饰以黄金,列于宫殿之前。凡杀工匠数千,由是器物皆精利"。所造兵器当有铠甲、弓箭、刀枪之类,赫连夏的冶炼场所在什么地点,考古上尚未提供线索。 ………… 对统万城遗址的研究问题稍加整理,得到以下可以展开的研究内容: 1、统万城的行政建置及各个居住民族的历史; 2、统万城遗址原有的建筑和街道布局; 3、统万城遗址原有居民的习俗信仰; 4、统万城居民的数量及其生活物质来源; 5、统万城内外环境和用水供给; 6、统万城内外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 7、统万城遗址保护规划的补充建议; 8、国内外同类型古城调查和统万城遗址突出价值判别; 9、统万城遗址综合影响指数测算; 10、统万城遗址在历史文化和对外宣传上的定位。 对于上述研究内容中存在的难题,我们也有一些考虑: 1、统万城城龄研究:统万城有行政建置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难题,人们一般认为其城龄在公元413~994年之间,是指有明确记载的时段,北魏之前上溯到西汉(上郡奢延县城所在地)、北宋之后下延到明初("弃套"之前),在现存史料中还有一些线索可以利用来推进这一问题研究。其中要突破的主要难点是:1)如何获取西汉上郡奢延县城即统万城所在的证据;2)如何获取元代察罕脑儿城即统万城所在的证据。 2、统万城建城时的自然环境复原:不少人认为,古代城池(尤其是都城)不可能在沙地上建立,统万城遗址上的覆沙是后来才有的。根据该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第四纪以来所遭受西北方向风沙侵袭的证据资料,在考古发掘和原生地层样品实验工作的支持下,对这一问题可以建立新的符合本地和历史条件的新认识,从而获得了解和研究统万城遗址各类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和工作起点。 3、如何通过国内外同类型古城的调查和对比研究来揭示统万城遗址的突出价值:截止200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共有94座古城(经过一定的分析和归类得到),约占世界遗产总目录的1/7,我国只有山西省平遥古城和云南省丽江古城名列其中[5];按照统万城遗址作为沙漠古都、匈奴古都的环境特点、历史文化特点,是可以分析出它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及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突出的人文价值。 4、提出统万城遗址综合影响指数:统万城遗址富有影响力的事物有风沙掩埋的古都废墟、夯筑白土墙、墙体上的居民窑洞、无定河谷地貌等,选择适用的数理模式计算出统万城遗址的综合影响指数,计量出它作为古城遗址类型在较大范围内可能具有的影响力,并估价出它作为著名的历史古迹应当被珍惜的程度。 目前,国内对统万城遗址的研究正在稳步、深入地进行,为了体现对文物的"保护优先原则",协助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人民政府,一同挖掘统万城遗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阐发该遗址同周围环境的天然一致性,特别是由多种民族文化结合的这一遗产所包含的强烈的象征意义和震撼力,为下一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前期研究,陕西师大西北环发中心愿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学科和技术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学术上的支持,靖边县人民政府则愿意为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工作提供各种方便。 六 新的目标:将统万城遗址建成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订了"十五"期间文物事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其中包括: --认真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大型古代文化遗址保护的新思路、新体制,建设国家大遗址保护园区,逐步扭转大遗址保护被动局面。重点扶持探索古代文明起源、边疆考古等重大学术课题。 --贯彻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文物工作的扶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文物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 --继续进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管理,使我国重要文物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不断增长。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各种活动,扩大对外文物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国地位。 《纲要》中列出了要"重点加强的基础工作",在"地面文物保护"方面的具体规定是: 1、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以及代表性建筑进行现状调查评估。 2、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制订保护规划。继续开展地面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工作。 3、抓紧进行文物保护单位日常保养、养护工作的制度化。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逐步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4、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地区行之有效的开放管理制度。 《纲要》在"大遗址保护和考古"方面的具体规定是: 1、基本完成1~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古墓葬的"四有"工作。完成大部分大遗址的保护规划。完成部分大遗址管理条例的制订工作。 2、做好大遗址保护的前期调查、发掘。每年重点实施一批大遗址保护工程,建立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工作站,建设重要遗迹保护设施。争取建设完成2~3处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 3、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工程的开展。重点做好东北地区高句丽、渤海和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特别是新疆的西域都护府、汉西域诸国等边疆考古课题。进一步加强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工作。 4、积极开展水下文物的抢救和发掘。争取完成南海、东海水域的文物普查。积极推动东北和西北地区的航空考古工作。继续重视和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遗址保护和考古学中的应用,重点做好土质遗址保护的研究工作。 ………… 关于统万城遗址在历史文化和对外宣传上的定位问题,有人说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唯一的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也有人说它是"世界上唯一遗存的千年匈奴都城",诸如此类,说法多样。我们认为统万城遗址的定位主要是在"沙漠古都"和"匈奴古都"上,其突出价值和综合影响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1、自公元413年起,大夏国统万城的修建,已有1590年的历史; 2、它的行政建置及各个居住民族的历史比较清楚,防御功能明显,构成中国古代农业、牧业民族交往历史的一部分; 3、面积近2㎞2的城址保存较好,建筑材料取之当地,富有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色彩; 4、作为沙漠/黄土自然过渡地带上的古代城址,记录了该地区历史环境发生变化的完整过程,专家认定它是中国北方环境变化研究的一处重要地点; 5、现存西城西南角楼遗迹的外观,具有罕见的的真实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表达了人类在沙漠地带求取生存和竭力发展的愿望,它所包含的最大特色和美学特征,现已成为统万城遗址的象征; 6、已问世的一批学术研究论著和传媒作品,正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 按照《纲要》中的"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及指标"安排,要实施大型古代文化遗址保护工程,"十五"期间争取建成若干处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根据上述统万城遗址所具有的突出价值和综合影响,有关方面应当争取在2005年前,将统万城遗址列入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进行更完善的保护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苏秉琦:《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第4期。 [2]收入张晓、郑玉歆主编《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环境与发展研究丛书之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4]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网站http://www.ccrnews.com.cn. [5]陶伟:《世界遗产中的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地理研究》2002年第21卷第2期。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