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刘永连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  510632)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最近,吴宏岐教授所著的《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版)付梓面世。全书共14章,以洋洋洒洒55万字的篇幅,对西安3060余年建城史上诸多重大问题作了专题性研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使我们得以对古都西安的历史地理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作为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高足,吴宏岐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历史城市地理和中国古都学研究。《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这部专著正是他近20年对西安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的积累和总结。通篇读来,笔者认为该著具有如下特点:
    1.开阔的研究视野。在时间上,该著所论纵贯上下三千多年,并以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迁都洛阳为线,将西安城建史划分为两个阶段,不但对前期1133年的建都史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而且对后期(作者称之为西北重镇发展阶段或后都城发展阶段)西安作为西北重镇的曲折发展历史也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空间上,作者考察的眼光并未拘囿于长安城(西安城),也未完全局限于历史上的京兆尹(京兆郡)或者今西安市行政区范围之内,而是考虑到历史上西安城市的发展与关中地区甚至关中外围地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研究山川形胜、气候变迁、水文状况、交通路线以及帝王行宫等问题时,论述的空间就相应拓展到了渭水上中游、陕北、陇东甚至豫西北等地区;在研究内容上,并未局限于都城制度、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等问题,而是把山川形胜、气候变迁、水文状况、水资源利用、交通道路、寺观台阁、行宫苑囿、园林别业、服饰宴饮等社会生活问题也纳入研究范畴。这种宏阔的研究视野,不仅有利于完整反映西安历史地理演变的时空特征,而且可从多个层面透视古都西安城市兴衰与区域政治、经济环境演变及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作者避免了机械之论和偏狭之见。
    2.敏锐的学术眼光。经过多年的涉猎,作者极为熟悉西安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动态,有着相当敏锐的学术眼光。书中各章节的专题探讨,反映出作者能够不断地发现前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疏误或盲区,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适时地延伸过去。如以往人们大多只关注西安的建都史,研究重心则往往集中在汉、唐两代,而对于其他时段特别是唐末以降西安作为西北重镇的发展阶段缺乏研究。为此,作者用了四章的篇幅对这一阶段进行了系列的论述,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西安城市发展变迁史的全貌。再如,前人对古都西安的研究多选择都城制度、城市规划等方面,较少涉及城市形态、城市结构以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该书则以较大篇幅对这些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在历代气候变迁问题上,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院士早年所提出的“四寒四暖”学说,而作者则以隋唐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更为丰富的材料和多重证据考证,指出隋唐温暖期大致从公元550年开始,公元1050年结束,持续时间约500年,比竺可桢所界定的公元600—1000年的温暖期从时间上讲要长一个世纪左右。通过深入考察之后,作者还发现该阶段后期气候变冷的迹象,并提出在各阶段中有相对寒冷期和相对温暖期存在的气候波动规律。本书有关章节还专门分析了关中地区避暑行宫与隋唐中央政治革命的关系,指出关中的避暑行宫曾在隋朝及唐前期的政权演替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可视为是隋唐都城制度影响政治的另一种形式。这一新颖的学术观点,是对已故史学大家陈寅恪教授“玄武门”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于促进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中,人们所遇到的最大难处往往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多来自既有经验的束缚,或盲信于似是而非的论断,或迷茫于各据己见的分歧。在这一方面,作者显示出极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对已有观点作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例如,关于明清西安城市供水系统中的龙首渠和通济渠问题,从明清史志到今人著述,歧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作者溯本求源,依据明代通济渠主持开凿者项忠所撰《新开通济渠记》和《明实录》等材料,首先考证出明人陆容《菽园杂记》、《明史·项忠传》混淆二渠和嘉靖《陕西通志》含混其词的毛病,继而指出后人由于盲信这些史料而造成的诸多讹误,使相关问题得到更为圆满的解决。再如,对于唐末韩建新城的“内外二重制”、明代秦王府城制度以及清代满城、南城修建等问题,作者都能辨析史料,剖析诸说,一一澄清问题。因为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积累,通篇多由细致人微的考证入手,辩证的思维方法也基本贯穿全书。另外,作者经世致用的学术意识很强,考察历史的过程中不忘联系现实需要,能够从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应用层面,在对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透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古都西安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复兴的需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当然,本书对于某些问题的探讨似乎还有未尽之意,如第七章对汉唐长安城兴衰与社会生活之关系的研究还留有不小余地。不过瑕不掩瑜,总体看来,该著不但思路独特,让人眼界一新,而且创新颇多,开拓了古都西安研究的学术视野,将历史城市地理学在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上推进了一步,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不容忽视,值得学界同仁们认真一读。
    原载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174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