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周振鹤:历史研究无关个人情感——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的伪地图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时间:2006年1月22日 作者:周振鹤(复旦大学中国地理研究所教授) 来源:新京报
    在英国退休军官孟席斯以前,没有人认为郑和的船队到过美洲大陆,尽管郑和航海被公认为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行动之一。前两年孟席斯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出版,引起了一阵狂飙。著书立说总是要语出惊人才能引起注意,看来孟氏深谙此道。但他提出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证据,尤其是一些靠不住的地图,都被中外学者一一加以批驳。
    不过孟席斯的主张也有相当的人附和,因为符合一些反西方中心主义者的心理或被认为是发扬爱国主义的需要。但大多数人对孟席斯的说法即使不是反对,也是持怀疑态度。所以去年纪念郑和首航600周年时,郑和首先发现美洲说已冷却下来。但新年伊始,又传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一幅能证明郑和的确发现美洲的中国古地图。这幅地图是某位中国收藏者2001年在上海东台路收藏市场上买到的,孟席斯帮助送图去鉴定年代,又联系了多家世界知名媒体参与报道,收藏者也对鉴定的“革命性结果”表示很有信心。
    其实,鉴定绝对不会出什么“革命性成果”,这是可以预知的。因为这幅地图的造假手段太低劣了,以至于根据最近报纸上的描述,就可以知道它是一幅伪造的“古地图”。这幅地图名称叫做《天下全舆总图》,首先就是不通的图名。造假者连普通的中国语文知识都没有,把“全舆”与“总图”叠加在一起算怎么回事?已经“全”了,就不可能再“总”,今天稍有点知识的人就不会如此笨拙,还不必远溯至乾隆年间绘图者的古文水平了。再有,反映全世界或全国地理状况的单幅图,一般只能叫全图而不叫总图,叫总图的多是在地图集里的首幅,其后则有各地分图。没有分图,哪来的总图?图名更不通之处在于“全舆”二字。自古以来没有此词。表现大地所用的雅词是舆地,是坤舆。晚明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所绘世界地图,就或称山海舆地全图,或称万国坤舆全图,清代在华耶稣会士南怀仁与蒋友仁所绘的世界地图也叫坤舆全图,绝没有不通至称为全舆总图的。
    退一步说,即使此图真是乾隆年间所绘,就凭图上一句“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臣易莫仝绘”,就能相信此图的根据真是从明朝原职贡图而来吗?造假者为了要卖出好价钱,当然要将此图的渊源说得越远越好,可惜作者没有胆魄与能力能假造到明朝地图的模样,只好用这样一句话来骗人,这个中道理岂不是很明显吗?因为报纸上发表的地图比较模糊,字迹难以分辨,如果那句话原文真是“识贡图”,那就又是一处硬伤,因为那是不懂“职贡图”是什么图的人,才会将“职”错为“识”,如果连这么低级的错误都能犯,这张图还有什么价值呢?而最重要的是,这张地图只不过是欧洲17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中期世界地图的拙劣仿绘而已,哪里是根据明朝的地图绘制。这样的地图并不难找到,有人以之来做挂历、明信片、插图。前几天,龚缨晏教授更就此图与欧洲的世界地图作了很仔细的比较,以论证其伪,此处就不必赘言了。
    就这样一幅膺品,从表面上就可以知道其假在哪里,还用得着送去作什么鉴定吗?如果还有什么人不相信,那可以去看看《五月槐花香》这部电视剧,那里头的造假技术要比这张图高明得多了。
    郑和下西洋研究首先是历史研究,而不是为了什么某种需要。必须从事实出发,这一研究才会有实际意义。当然,能够得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结论,对于发扬爱国主义是一个很好的教材,但如果没有这一历史事实,郑和下西洋仍然有其重要的世界地位,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活动。我们所要探讨的倒是,为什么以十五世纪初中国人那样的航海能力,却没有使中国因此而发展为一个海上强国,反而成为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潮流的最后的辉煌标志。这样的研究才是更重要的,才能对我们国家与民族今后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退一万步说,即使当时郑和的确发现了美洲,那么这种发现竟然没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上起到任何作用,这种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样一种发现也就不成其为发现,而只是“到过”而已。那么,不是早就有人认为南北朝时代中国人已经发现美洲了吗?那岂是不比郑和更加光荣?
    郑知船队也许具备发现美洲的能力,但有能力不等于已经做到,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中国在历史上从来是一个陆上大国,主流意识是大陆意识,根本没有开发与利用海洋的思想背景,因此决不可能有作世界地理大发现的意图。对郑和下西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的推测,但最不可能的就是去发现新世界。此外,还有一个情结必须解开,中国人不可能事事世界第一,世界文明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在发扬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否则,假如用于支撑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研究结论是站不住脚的,那效果就适得其反,还不如等事实弄清楚了以后,再据以发扬光大,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1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