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岳升阳 余常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 历史地名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遗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中的困境,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把历史地名当作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确立历史地名保护的基本原则,开展历史地名的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规划。 [关键词] 北京;历史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名管理;地名规划 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古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地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地名的研究和保护,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二十四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已确定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将大大推动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是如何在地名管理工作中保护和利用好地名文化遗产,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制度、法规上的,也有观念认识上的,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做好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一、历史地名的含义和主要价值 历史地名是指一定年限以前形成的地名,在中国大陆主要是指1949年以前形成的地名,就像人们把1949年以前的建筑物称为历史建筑一样。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年,社会制度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社会领域,它是社会制度划分的年代标志,在历史领域它是近代与现代的划分标志,同样在地名领域它是历史地名与现代地名划分的年代标志。历史地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其所涵盖的时段,但就目前来说,1949年是一个便于操作的界限。历史地名包括正在使用的地名和已经不使用的地名,历史地名保护的重点是正在使用的地名。 北京的历史地名是在上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如昌平、良乡的名称出现于汉代;石景山区的石槽村,在唐代墓志铭中已经出现;海淀区的南辛庄在金代墓志铭中已有记载;海淀的名称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那时称为“海店”;而北京城内的胡同名称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历史地名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朝阳区的东坝是元代漕运的产物;通州区和朝阳区的“皇木厂”记录了明代北京城建设的历史;海淀区中关村旁的蓝旗营是清代八旗驻军的产物。正是这些地名构筑起北京历史文化的地名标志,在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已经消失的今天,这些地名更显出它的珍贵,它起着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重任。 当然,历史地名并不都具有传承文化的价值,有的甚至是糟粕,但此类地名毕竟只是极少数,并不是历史地名的主体。而且有些以前被认为是糟粕的地名,今天却被认为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反映了当地的一段历史和文化,不能简单地当作糟粕而抛弃。因此,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对于历史地名的评判标准也在变化,我们对于历史地名的保护,应该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这样才能减少遗憾的发生。 历史地名在命名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当时的人们根据一定的文化理念有意命名的,如元大都的坊名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赵登禹路表达出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的纪念;另一类则是自发形成的,如北京城内一些以行业命名的胡同和农村中的许多村落名称,它们具有原生的特征,有的甚至是无意间形成的,今天最容易被人们所抛弃的就是这些原生态的地名,因其往往没有多少特色,许多以姓氏命名,容易出现重名,且显得土气而没有意义。但是即便这类地名也是一段历史的体现,反映了千百年来移民、垦殖、屯田、圈地以及人口变迁的历史。尤其是当它们组成群落时,就更显出历史的价值。因而此类地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适当予以保留,不可轻易废弃。 历史地名的价值还体现在区域地名体系上。一个区域的地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地名的群落,就像北京的历史街区,是由一条条胡同和一座座四合院组成的,它们构成一个区域的景观,形成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例如北京东部沿着运河水系展开的地名体系,体现出运河漕运文化的历史;北京西北郊园林区的地名系统,表达出园林区历史文化的特征;北京南部一些村落名称则反映了明代遗民屯田的历史;北京城内的胡同名称更映射出几百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演变的轨迹。 历史地名的文化价值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体现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承载了大量信息。如土木堡代表了明朝政府与北方民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卢沟桥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在军事领域,历史地名承载了历次军事行动的坐标信息;在历史研究领域,它为许多文献记载确定方位和地点;在地质灾害防范上,许许多多的观察数据和分析报告是依托它而建立起来的。可见,在以上诸多研究领域中,无论是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还是开展新的研究,都必须依托历史地名才能完成。 二、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的困境 不久前,我国推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地名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标志着地名管理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必将对今后的历史地名保护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地名命名工作中的喜新厌旧、一味追求新意的风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希望地名能够表达出今人所认同的吉祥、吉利、富贵、兴旺发达的寓意,体现现代化的、科技的,以及各种新概念的含义,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当这种追求以破坏地名文化遗产为代价时,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了。 近年来,依据民政部的要求,各地正在开展地名规划工作,大规模的地名规划对于加强地名管理,理顺地名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变地名管理工作中地名命名滞后的被动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历史地名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消失也令人担忧,似乎一夜之间满城尽是新地名,人们唯恐地名缺乏新意,唯恐它体现不出城市的美好未来,以为欣欣向荣的城市就应该配上日新月异的地名。我们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地名大变更,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国各地的地名就会以相同的时代面孔展现出来,许许多多流传了千百年的地名从此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这样的景象让人回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民间文物古董的境遇,那时北京的许多农民纷纷以极低的价格把家中的古董卖给收文物的小贩,他们觉得那些祖先留下的古董过于陈旧,和当时流行的玻璃镜大衣柜相配起来,显得土里土气。但是,十年后,当百宝格替代了呆板的大衣柜时,他们无不后悔当年卖掉了家中的宝贝。90年代初,当北京旧城进行剃头式改造的时候,还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呼吁保护那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和胡同。而进入21世纪后,人们不但设立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而且把开发和利用四合院当作时尚。近些年来,在规划领域又有人提出大规划或反规划的观念,要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和景观设计。这些都体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把历史当作财富来对待。相比之下,地名命名和地名规划却仍停留在30年前农民对待家中古董的观念阶段,在现代化的城市面前,人们总觉得原有的地名太土了,和现代城市不匹配,于是纷纷弃旧立新,过去各地大拆古城的经历又在地名领域重演。因此,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的最大困境是缺乏观念的转变,在现代化的大潮下,急切求新而忽略了历史。 历史地名出现大规模变更,不但会打断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存在着地名趋同的隐忧,就像白瓷砖曾经风靡全国,泯灭了各地的建筑特色一样,相同价值取向和相同风格的地名也在褪去各地的特色。尽管地名管理可以保证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不重名,却无法避免在全国不雷同,无法避免出现相貌相同的地名体系,因而是一个需要纠正的倾向。 历史地名是长期社会发展和演变的产物,它记录了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成为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特色的体现者之一。尤其是当大量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文化村落被拆除的时候,历史地名往往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唯一标志。此时如果抹去历史地名,就等于抹去了当地最后的文化标志物。如今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名保护的问题尤为突出,伴随着历史建筑的大面积拆除,历史地名也在快速消失,这种趋势已经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构成威胁。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地区地名变化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历史地名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直接影响到当地历史文化的承传,给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强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 地名的重要功能是指位,它的寓意如何并不会妨碍当地的发展,过去人们没有给地名那么多的寄托,命名小区和道路名称时使用的也多是当地原有地名。事实表明,那些地名并没有影响到区域的发展和人们心态的改变,决定区域能否发展和发展好坏的因素是国家政策和人们努力的程度,而不是地名。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院入住海淀时,没有使用显示科学的伟大地名,而是使用了筹建处的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中关村,这是一个隶属于保福寺行政村的小自然村,二十几户人家分散在方圆四五百米的田地之中,它的名字来源于明代太监的“中官”,没有一点吉祥的寓意。然而就是这个名称,如今已是世界知名的名称,以它命名的开发区分布在北京的多个区中。又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在20世纪50年代扩建之后仍然沿用了有几百年历史的老街名,并没有因为它地位重要而另起新名。所以保留历史地名不会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摆正我们的心态,心态端正了,历史地名就会成为我们的财富。 保护和利用历史地名也是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需要。用时尚词汇命名地名的做法自古有之,它本身并无对错之分。问题在于,为了追求时尚而抛弃历史地名,使新地名脱离地域特色的做法,有可能阻碍历史文化的传承,破坏当地的文化遗产。地名作为指示空间位置的符号,除了它所具有的指位功能外,还有它的历史文化意义,而追求时尚的成分往往是次要的。如果地名总是追着时尚跑,将会使地名因变动不定而不便于使用。前些年,北京的某些开发区强调地名要体现区域功能,后来开发区的功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改变,体现原有城市功能的地名却无法跟着改变,成为长久的遗憾。短时间内大量更改地名,还会使使用者心中的地名坐标发生混乱,造成生活上和工作上的不便。因此保护和利用历史地名,也符合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中“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的原则。 使用历史地名,不会因为它看上去与城市新区的建设内容不合而减弱其社会效益。相反,使用历史地名更能体现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区域的历史感,这是许多时尚词汇所无法体现的。那种以为某项开发项目重要,地名就应该跟随项目跑,就应该放弃历史地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过时的规划观念。近些年来,在城市规划领域,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环境,避免将规划区域当作一张白纸来对待,已成为新的潮流。而在地名规划领域,这样的新潮流似乎还没有完全到来,观念的转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是地名规划中存在的隐忧,需要转变观念尽快克服。 目前人们保护历史地名的观念还不强,保护措施不够得力,对历史地名的社会关注度远远小于对历史风貌保护的关注程度,也小于对埋藏文物保护的关注程度。在这种状况下,地名主管部门作为历史地名保护的关键部门,需承担起保护历史地名的职责,如果地名管理部门放弃历史地名保护,就再没有人能担当起保护的职能。在这方面北京市海淀区的地名管理部门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多年来他们在保护历史地名方面不遗余力,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开发商或者政府部门保留历史地名。例如蓝靛厂、火器营等是海淀地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在蓝靛厂地区开发过程中,他们与开发单位反复协商,做说服工作,终于使开发单位放弃用开发项目名称命名道路的计划,把当地的历史地名用在了新道路的命名上,使这些重要的历史地名得以保留下来。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在海淀区保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地名。 近年来北京市配合北京新的城乡规划的实施,开展了地名规划工作。地名规划不是简单的起名规划,它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区域标识系统、保障公共利益、方便公众使用、维护地名秩序并促进地名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进行地名规划首先要确立保护历史地名的观念,挖掘和保护历史地名,尽可能使用历史地名和现状地名,新起地名要在保护和利用历史地名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保持历史地名体系的完整性。 四、北京历史地名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保护历史地名的关键环节在于地名命名,北京市地名管理部门经过多年总结,提出“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1]的地名命名原则,其中位于首位的就是“尊重历史”,也就是要注重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历史地名应遵循如下原则。 1 在新地名设计中优先使用历史地名。历史地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属于无形文化遗产,而且千百年的岁月已使它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历史景观中,因此在地名命名时,应当首先考虑采用历史地名。在历史地名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时才去考虑创设新的地名,这就是历史地名优先的原则。历史地名优先不会降低区域的形象,更不会影响区域的发展。 2 从严控制历史地名的更名与注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已注销地名可重新启用。前些年随着城市改造和城市扩展的加快,一些胡同和村落名称被当作土气和不合时宜的名称而被注销,影响到地名体系的承传,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注销地名的做法,对已注销的地名应允许重新启用。 3难以直接使用的历史地名可以通过雅化或使用谐音的办法加以利用,以保持新地名与历史地名的内在联系。这样的做法近代以来多有使用,如驴市胡同改为礼士胡同,后坟改为厚俸等,这类改造有的成功有的并不成功。以坟为例,北京周边遍布坟名,减少坟名更符合今人的心理,但一些重要的坟地名则不应更改,如城东的八王坟和城西的公主坟等,所以此种做法需要特别慎重。 4在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新建、改建道路应使用原有地名命名,原地名无法使用时,可由其派生命名,做好新老地名的有机衔接。在北京内城的“平安大街”改造和外城的“两广路”改造时,都遇到街道名称的命名问题,道路扩展后是沿用原有名称还是统一命新名,观点并不一致,最后这两条路都保持了原有的分段名称,新增路段也根据当地地名做了命名。由老地名派生新名称时,也有取舍问题。如前门大街东面新增的南北向干道,究竟是以“前门”命名,还是以道路所经的“长巷”命名,就需要具体分析,斟酌使用上的利弊。 5 在历史地名资源丰富的地区,应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特点的名称用于新道路、小区的命名设计。选取地名时,一般情况下,在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上,取大舍小;在知名度上,用高舍低;在遗存年代上,留久舍近;在文化品位上,采雅舍俗。在老城区和部分近郊区,原有历史地名分布密集,城市改造后不再需要那样多的地名,这时就需要认真取舍,以便把最重要的历史地名保留下来。北京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历史地名保护 6 对于重要的历史地名分布区域,不但要保留单个的历史地名,也要保持原有地名体系的相对稳定,实现地名的整体保护。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密集的郊区都应遵循整体保护的原则。对于一般区域,也应保留原有地名的总体框架,避免剃头式改名,使地名体系具有延续性。这不但是保护历史地名的需要,也是保持地名相对稳定、便于公众使用的需要。在地名命名时还可以有选择地恢复和利用某些已经消失的历史地名,使新的地名体系更好地承传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确实需要使用新地名时,应让新地名尽可能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或内容上与历史地名相协调。 7 利用历史地名命名道路、小区时,该道路、小区应靠近历史地名的原点,实行就近保护、就近利用,不可随意搬迁、挪用,以免造成混乱。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历史地名的空间位置和覆盖范围往往变动较大,因此在用它来命名新的道路或小区时,应首先确定其原有位置,也就是它的原点。新命名的道路或小区宜穿过或涵盖历史地名原点,以免给日后的使用带来不便。 8 对于历史地名的取舍必须从北京市域整体考虑,遇到相同名称时,保留影响最大、历史文化内涵最深厚的地名,需要保留相同名称时,可在原名前加方位词或区域名称加以区别。我国地名命名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地名不得重名,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寻址中出现混乱。北京市明确规定在全市域内不重名。但是北京在历史上形成许多相同的地名,如北京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古城村,四面都有“小营”,东西都有“八里庄”,有两处“三里河”。它们都体现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不能轻易取消,于是需要采取变通办法加以解决,古城可以称为“东古城”、“西古城”,小营可以称为“清河小营”、“通州小营”,以此避免重名。 五、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历史地名保护规划 地名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价值包括历史文化内涵和空间位置两个方面,涉及到地名的产生原因、覆盖区域、知名程度、流传时间、关联事件等诸多方面。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还会出现位置变动和寓意改变,会在空间上表现出迁移、漂移、扩展、收缩等变化,在文化内涵上出现寓意改变、知名度增减、重要性强弱等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保护价值。要想合理利用历史地名,就要准确把握地名的上述特征,对历史地名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评估。这样的工作做得越早、越全面,对历史地名的保护就会越有利。 近年来人们在北京地名规划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进行历史地名调查和评估的方法。历史地名调查包括文献调查和走访调查两部分。文献调查主要包括方志、档案、碑刻、文集、地图、城乡规划文本以及今人研究的文章等。走访调查包括居民问卷、访问、实地景物考察、当地主管部门座谈、请教专家、网络征集等办法,以便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各类历史地名的资料信息。在这方面南京市开展重要历史地名评选活动,挖掘出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历史地名,并提高了公众对历史地名保护的关注;上海市利用地名学会进行历史地名调查,以摸清地名家底。目前北京市正处在大规模城市改造和城市扩展的时期,历史地名保护仍是十分紧迫的任务,需要尽快开展全面的历史地名调查工作,为历史地名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尤其是北京老城区需要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历史地名的家底和保存现状,制定保护方案。 历史地名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所包含的寓意千差万别。有的地名寓意消极,有的地名含有歧视性的词语,有的地名重名率高不便于使用,因而不是所有的历史地名都能在城市的扩建改造过程中保留下来。为此需要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历史地名进行评估、分级,根据其重要程度决定取舍。地名评估内容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覆盖范围、使用时间、居民认知程度、现代影响程度等方面,每一方面又有适当细分的条目。根据每一方面的重要程度评分和分配权重,得出每一个历史地名的分值,由此筛选出可予恢复、保留和可以利用的地名。例如,在北京朝阳区百子湾、垡头地区地名规划中,以五分制进行评估等。历史地名评估系统是历史地名保护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地名的保护价值,在历史地名的取舍上做出正确选择。 为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地名资源,北京市应该制定历史地名保护规划。此类规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制定地名规划时增加历史地名保护,在最近试行的《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中已就此做了规定,并在大兴新城地名规划和通州新城地名规划中做了尝试;另一种是单独的历史地名保护规划,在北京老城区和近期不进行地名规划的区域应制定此种规划,以满足日常街道小区命名、车站名称设置、文化宣传、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需求。除了区域的历史地名保护规划外,还可以制定全市域的历史地名保护规划。这是因为北京市实行的是市域范围内地名不重名的原则,相同地名的取舍需要在全市域内做通盘考虑,而河道、山脉等名称可以跨越不同的行政区,用它们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居住区时也需要做大区域的考量。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应用是一个新课题,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借鉴。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很难想象,当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地名后会是什么样子。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的首都,更需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地名,在全国做出榜样。为此,要尽快转变观念,重视历史地名的保护工作,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地名文化遗产,而不是让那些古老的地名只停留在他们儿时的歌谣和记忆中。 注释:[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S].2009. 原载《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