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一部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历史著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华文史网 王鹏 参加讨论

    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三联书店再版了王芸生编著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本)。这部书经历了近六十年的风雨,折射出作者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次反侵略战争的序幕,始于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吞并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就在“九?一八”事变3个多月后,在天津《大公报》上开始连载长文“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文章一经刊出,立即引起国内外读者的注意。  
    《大公报》连载的长文“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是因“九?一八”事变而引起的。这篇长文经过两年多的连载后,结集成七册巨著,仍定名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这是一部集中日关系史料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史论专著。它成书于抗日烽火乍起之时,再版于中日关系正常化之日,与20世纪中日关系的变化息息相关。作者王芸生(1901 1980年)是《大公报》记者,因著此书而成为中国研究中日关系史的专家和日本问题政论家。  
    王芸生自幼家境贫寒,虽只上过几年私塾,却奠定了很好的古文根底。他在做茶叶店和木行的学徒时,抽空阅读仅有的几份报纸,了解了许多外界的新闻,也被记者职业所吸引。为此,他辞掉学徒工作,整天埋头写作投稿。1929年夏,28岁的王芸生正式成为《大公报》的一员。  
    缘起  
    1931年9月18日深夜,《大公报》从北宁铁路局(设在天津)得到“沈阳有事”的消息,该报总编辑张季鸾立即通知当班编辑王芸生随时等待最新消息。19日凌晨4时,王芸生得到记者汪松年打来的电话,由王口述排版,在该报要闻版左下角加上一条“最后消息”,刊登在9月19日的《大公报》上。这是一条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9月下旬的一天,《大公报》社社长吴鼎昌同张季鸾、胡政之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所有编辑都参加的会议,针对当时国内外形势,讨论今后的编辑方针。会上,张季鸾严肃地宣布两项决策,其中之一叫做“明耻”,即尽快开辟一个专栏,记载自1871年中日两国签定《中日修好条规》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中日关系史料。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王芸生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日本帝国主义进攻沈阳的炮声响了。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因念国家之可危可耻,提议在报上辟一个专栏,每日刊载一段中日关系史料,以为警醒国人之助,并推我担任主编。我当时只是一员编辑,对历史并无研究。但陆续得到历史学者和当代外交家的热心帮助,或予指教,或供史料,逐步得到先辈学者的重视,博得一些虚声,实非编者之功。”  
    艰难写作  
    王芸生接受任务后,即从1931年9月底开始,用了一周的时间,对新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作了筹划,如果每日刊载一段,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他采取的办法是,边搜集材料、边写作、边发表。随即,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往来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各图书馆,广泛搜集和誊写史料。当年在故宫作档案整理的单士元先生回忆说:“此时大记者、大历史学家王芸生先生正在编写《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当日余任整理清代档案之事,由此得识先生。每次先生由天津来北平,均能相与议论探讨。”《大公报》同人曹世瑛在回忆王芸生这一段的编写工作时说,他的“办公处不在编辑部而在资料室,全天都在电灯下工作”。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王芸生已初步整理出头绪,急撰成章,从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报》隆重推出专栏“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每日登载一段王芸生撰述中日关系的史料,连载长达两年半之久,无一日中断。首篇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这16个字,铿然有声,爱国之忱,跃然纸上。王芸生在首篇前还写了“前言”说:“……吾人试考六十年来之中日外交关系,当可了然于强弱进退之所由来。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爰自同治十年中日订约,以迄最近之日本侵华经过,搜辑政书,分纪始末,使一般国民,咸知国耻断非突发,自反乃能自强,明耻教战,或非无裨。……迨甲午一战,中国遂大暴露,赔款割地,自是日本渐为强国,中国则日衰。庚子后,日人在华之势力,亦日益伸张。迄今又三十余年,日本著著进步,窥伺之计无穷,而中国则积弱之势,每况愈下,迄今东北三省复又不战而失守,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览兹篇者,庶知耻而怀奋焉。”  
    王芸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不少资料。  
    由王芸生撰写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起初未署作者之名。王芸生当时的考虑是,《大公报》同人的文章一般不署名,自己也就不署名了吧,只是写“本报特辑”四个字。张季鸾发现了署名的问题,几次催促王芸生署名。因此,从1932年2月12日开始,署上了“本报记者王芸生辑”的字样。从此,王芸生的名字开始被读者熟悉。1932年4月《大公报》社出版部将已连载3个多月的文稿汇集成册,出版了第一卷。张季鸾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的初版撰写了序言。以后,该书又连续出版了第二、三、四、五、六、七卷。此书的写作跨度原为1871—1931年,第七卷只写到1919年,还有12年未及写作。因时局动荡,加之王芸生被报社委任为编辑主任,工作繁重,这12年的写作任务就此搁下。  
    影响深远  
    那时,一般读者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史,知其详者不多,读《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后,抚今追昔,可在无形之中,将数十年中日两国间重要史实了然于胸,慨然生救国雪耻之心。  
    《大公报》连载“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在中国国内的一些大学引起强烈反响。北平的燕大、清华和上海的复旦等高校,分别邀请王芸生去讲日本问题。1934年8月,他还应邀去为蒋介石讲过两个小时的日本问题。  
    中国近代史专家刘大年对《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有这样的评价:“第一,此书在当时动员抗日斗争的舆论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虽有若干缺陷,并没有妨碍它激发读者的爱国思想、民族感情。第二,它是那个时代的一部代表作。无论思想、风格来说,都是这样。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依靠它,才得以披露于世,为人们所知。”  
    从1932年4月以后,《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陆续汇编成书,大批流传到日本国内,立即引起日本政界、军界的警觉,引起舆论界、学术界的注意。日本舆论界发表的评论说,中国一份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性大报(天津《大公报》是1902年创刊的),如此大规模地宣传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是在唤起中国民众对日的不满情绪。日本学术界迅即组织专家力量,翻译此书。从1933年3月开始,由波多野乾一和长野熏合译本陆续出版。日译本的书名为《日支外交六十年史》,只翻译了第一至四卷。两位日本学者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内田康哉写道:“中国天津《大公报》记者王芸生君,以平津诸名流为后援,撰写之《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得资料于中国之秘库,旁征博引,略近所期之完璧。盖辛亥革命后二十年,以往藏于清舍、不出库外之档案,亦陆续公开之际,不迟滞地利用之,足见本书之价值。”1987年7月,日本龙溪书局又再版了这部书。  
    1947年2月,王芸生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战后的日本。他在与各方面的接触中,很多日本人都说知道有《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日本学术界的热心人还为王芸生收集了不少新发现的史料,希望此书能有再版的机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日关系仍处于冷战状态。1956年8月,王芸生作为中国友好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参加世界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在日期间,他同日本的中国研究所、历史学研究所和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历史部会等学术团体座谈,讨论中日关系的有关问题。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江口朴郎请他谈谈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的感想。王芸生说:“那部书是因为受‘九?一八’事变严重国难的刺激而写的,它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今事过境迁,应“忘掉这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日本著名学者安藤彦太郎教授说:“中国朋友主张忘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这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政策是不采取报复主义,而是和平政策。”他的这一观点,博得了日本朋友的一致赞同。王芸生一再对日本朋友说,我们不赞成“历史糊涂主义”,同时我们又主张“国无常仇”。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合乎辩证法的,而且表现历史的眼光辽阔。由此,王芸生也萌生了修订和再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的念头。  
    修订和再版  
    1957年6月,有一次周恩来总理见到王芸生曾嘱咐他抓紧时间,重新整理旧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时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公报》社长的王芸生,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所访问刘大年,征询他对修订此书的意见。他们商议的意见是,“大改”困难太大,“小改”意思不大,倾向于“中改”。所谓“中改”,其实也近乎重新写。王芸生回忆说:“由于领导上的启迪,师友们的鼓励,就着手进行修改。工作相当认真,广泛搜罗战后新出的史料,使之充实,并在叙述部分改用语体文。花了相当大的力气,修改了一、二两卷。到1966年5月,国家形势有了变化,个人遭遇也很不平常,于是再度搁笔。”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准备接待日本客人时,毛主席让秘书找来了王芸生在1934年出版的旧作《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作为参考材料阅读。9月26日,毛主席在接见田中首相后对周总理说,应该让王芸生参加接待活动。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尽快“解放”王芸生,还安排他参加9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他从此走出“牛棚”。1973年4月,王芸生作为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随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副会长。从此,王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日友好工作方面。与此同时,他还是抽出一定的时间,思考修改旧作。  
    1979年7、8月间,王芸生自感身体不支,时间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多了。为此,他再次同刘大年商议改书事宜,告诉他改书的进度。刘建议,应压缩原定的“中改”计划,未修改的各卷基本维持原状,只作最必要的改动,这样比较现实。他同意了。此后,他加快了改书的速度。是年底,他因肝硬化,不得不住进了北京医院。胡愈之先生、程思远先生、楚图南先生到医院看望他时,建议未写出的1920年至1931年中日关系史用大事记形式续上,以保持全书的完整。王芸生听从了老友的建议,在医院继续“拼搏”着。在新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即将付梓之时,王芸生带病撰写了一篇8000字的“修订导言”,并送有关同志征求意见。  
    在胡愈之先生的多方联络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了这套书的出版和发行。1980年3月,王芸生终于在病榻上见到了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的新版《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本的第一卷样书。弥留之际,老人捧着书,执意要把书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见到这一情景,医务人员、亲朋好友无不潸然泪下……1980年5月30日,王芸生在北京病逝。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本)全部再版出齐,是在王芸生逝世两年后。 
    (转载自中华读书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