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背景 以往的一些零星规划思想最终在上19世纪末走到一起,而在美国形成被称为城市美化运动的思潮,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统一与秩序的要求: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19世纪末的美国,内战之后不久,极端个人主义和强盗盛行、土地霸占之风猖獗、急速的以及无序的城市化和大量的新移民,使城市变得脏乱,社会动荡不安。同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中产阶级出现,向往欧洲巴洛克的优雅城市生活;中产阶级的城市品味―――主要包括视觉品味确立、对城市的肮脏与拥挤厌弃、对社会不安、特别是对犯罪和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产生恐惧,和对控制和管理的需求。城市的组织被认为是一个用一系列相关行动缓解以上所有问题的一个途径。要求卫生与美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城市都着力改善城市的健康和秩序,一些致力于城市卫生改善的公众委员会最后都成为规划的机构。芝加哥的博览会实际上反映了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一种国家情绪――一种期望统一和秩序的呼吁。 (2)新兴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出现:他们富有并具有影响力,它们不但可以支持大规模的工程,同时能从中获得长远的利益。城市美化运动强调空间的有组织性和商业价值,正符合实业家的经济目的,而企业家们的高雅的理想化的城市美也正是城市美化运动所倡导和追求的。于此同时,新兴的贵族支持着艺术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并带动了施工质量的提高,这些都为城市美化运动打下了基础。 (3)欧洲的再发现:富裕起来的美国人大量去欧洲旅行,使他们得以领略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和巴洛克时代的纪念性城市空间。由haussman规划的新巴黎尤其具有吸引力。同时,许多有影响的美国设计师留学欧洲或在美国国内接受古典建筑与造型艺术的文化教育;早在1880年代,学院派的建筑就以高品味姿态在东部崭露头角,以波斯顿公共图书馆为代表,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风格引入。在19世纪80年代末期,罗马的古典主义风格、文艺复兴风格以及更为时代化的法国新建筑语言混合为一体,而形成了富丽堂皇的beaux-arts情调。美国的"文艺复兴"由此得以自誉和表现。新的暴发户被过誉为文艺复兴时代的贵族商人,因此,也附庸风雅。欧洲艺术和建筑成为临模和收集的对象。芝加哥世博会成了设计师为创造美国未来城市形象的一个试验场和案例,东部学院派的欧式建筑被建筑师们带到芝加哥。 (4)表现欲的发作,几何图案表现力的发现:19世纪末,正是芝加哥,也是全美国急于向世界展示其实力和自豪的时候。从南北战争(1861-1865)中恢复过来的美国,资源优势和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其迅速掘起,此时,已有足够的财力向全世界昭示其实力和富有,以弥盖其在文化上的贫乏和劣势。因此对欧洲上层坤士文化和巴洛克建筑风格投以青睐。同时,美国人对早期浪漫主义情调的田园式景观开始厌倦,而欲寻求新的视觉形式的剌激。一种表现式的、规整的和几何的城市形式开始孕育而生,而在芝加哥世博会上趋于成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世界以之为楷模,从而风行于世。 2.2 实例 1893的芝加哥哥伦比亚世博会可以说是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直接导索和前奏。为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400周年,芝加哥需要举办这一国际盛会,作为一争办城市获得国会批准,并将该市南部的一片沼泽开发作为世博会的场地,daniel burnham被指定为项目的负责人,这是自1851年伦敦世博会后的第十五届备受欢迎的国际最大型的盛会。burnham邀请全美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参与工作,其中包括美国景观设计之父olmsted。 这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队伍。他们决定这次世博会放弃以往舞台式临时性做法,而是建设"永久性的建筑-一个梦幻之城",并将其风格统一在古典主义的基调上。芝加哥巴洛克式的世博会的巨大成功,如同第一棵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引发了"城市美化"竞争之战。白色的古典之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样板,为以后的城市美化定了基调。 第一个大规模地遵循城市美化运动原理进行规划的真正的城市(相对于芝加哥的博览会的展览性场所)是首都华盛顿,即mcmillan 规划。这一规划是在l'enfant的1791年规划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清理城市公共用地日益被蚕食和破坏的形象。规划由议员james mcmillan领导,成员包括burnham, olmsted,jr.,等。他们的工作主要包括造访欧洲达5周、做模型、绘图,特别是鸟瞰图和透视图。最后其结果,不仅仅是恢复l'enfant的原规划,而是重新对规划作了解释,代之以密度更大,更建筑化和几何化的城市形态。新规划尤其强调了纪念性轴线的几何与形式化,使原来规划中浪漫自然的情调消失贻尽。但毕竟d.c原规划的模式与城市美化运动的途径是一脉相承的(图2)。 图2 华盛顿中心的纪念性轴线:美国城市美化形式的集中体现 克里夫兰(cleveland)是另一个城市美化运动的产物,也由burnham及其合作者在1903年设计的。但其原先是完全规则网格化的城市布局,对城市美化运动者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大多数美国城市都是如此)。规划直接从芝加哥世博会中吸取灵感,只不过在博览会的布局中,中心广场是开敞的,而在克里夫兰则是由树木和草地构成的开放广场,建筑沿四周布置,道路沿广场环行。这是最早一例为城市更新而迁移大批穷人的规划。 城市美化运动史上最为全面的规划是始于1907年的芝加哥城市规划,它是burnham积累十年思考和经验之所得,并成为城市规划的经典。这一规划有五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 发展区域高速干道、铁路和水上运输,加强城市间的联系; ② 发展与市中心相联的滨湖文化中心; ③ 在两岸建设市政中心; ④ 建设湖滨及沿河风景休闲区; ⑤ 建立公园道路,并与周围林地形成完整的系统。 芝加哥规划取得了四个方面的视觉效果: ① 通过加入对角斜街,打破原有严格的方格网结构; ② 引入一些透视焦点; ③ 给建筑引入一种新古典主义的统一的风格; ④ 把水作为一个统一城市的多样化地区风格的元素。 他所规划的芝加哥固然是美丽动人的,尤其是从空中鸟瞰,放射形的大道向外延伸,消逝在伊里诺斯草原中,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城市景观。"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高大的森林,掩映着湖岸上的草地和道路。与此相对比,灿烂的绿洲向北延伸。此景之后是自然的湖岸以及穿梭于柳树间的火车。最后的背景则是壮观的平台所形成的墙体,其上藤萝垂植,雕塑点缀,台地之上是宁静的草坪所环绕的可爱的住宅"[7]( p181)。这是一幅有前景、中景和背景的画面。 芝加哥计划是由财团和商社支持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规划的商业价值迎合了开发商的利益,也是其获得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介绍其芝加哥规划时,burnham 以巴黎改造计划的商业价值为例,说明其大改造的商业意义[7] (p180):我们乐此不疲地奔向开罗、雅典、巴黎和维也那,只因为我们自己家乡的生活不如那些旅游城市舒适迷人。人们从芝加哥挣来的钱却流向那些美丽的城市。试想,如果这些资金在当地周转,其对商业零售的促进将会有多么的大。试想如果我们的城镇是如此的令人愉悦以致于使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都进入我们的城市居住,那将给我们的城市带来多大的繁荣。因此,使我们城市美化起来,使之对我们自己有吸引力,而更重要的是对那些造访者具有吸引力,是何等的重要和刻不容缓。 当时的美国,由于快速的城市增长和过于复杂的种族而造成城市混乱,从这样的背景来说,burnham的芝加哥规划的出发点是非常宏伟的,它旨在通过创造一种社会秩序所必须的物质基础――通衢大道、规整的城市广场、贫民窟的拆迁和公园的兴建等,来恢复城市中已失去的视觉和生活的和谐。但这一美丽的城市最终是为谁而设计的呢?第一,它是为那些具有消费能力和向往欧洲休闲时尚的中产阶级而设计的;第二,它是为一个参观者的视觉感受而设计的; 第三,它是为资本家的商业目的而设计的。其对大众的居住、学校及卫生设施的几乎完全忽视了。用城市规划之三个目标,即经济、美学、健康来衡量,burnham 的城市美化设计,美学显然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经济性是大打折扣的,而健康则根本谈不上。 2.3 教训 城市美化运动的一个幼稚和简单化的想法是通过城市设计可以轻易地解决城市的问题。其含混的社会目标和沌碎的美学途径最终使城市设计的意义弱化。归结起来,城市美化运动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 "修补"一个规划很糟的城市是非常困难的:美国十六年的城市更新和美化实践证明,提出现有城市规划整治方案要比实施这种方案容易得多,尽管在华盛顿、在芝加哥和克里佛兰,城市美化的规划得以较全面地实现,但往往实施美化计划是不能全面的,而且即使实施了,其对已存在的社会格局会造成严重破坏。于其说对旧城市费尽心思进行改造,不如对新建的城市或开发区投入更多的尽力和关注。同时,美化运动只限于属于政府或公共用地的市政中心和公共广场及公园,而对城市的其他广大地区,美化运动却很少光顾,因此,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是畸形的。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从芝加哥、克里佛兰及旧金山等几个规划来看,城市美化运动基本上是城市中心主义的,即基于单一的中心商业核心,而不充分考虑将商业分散到城市的其它地区。这实质上是一个"商人君主的贵族式城市",这是在美国历史上没有过的城市,导致城市中心的过渡开发和交通拥挤。因此,城市美化运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它利用大片城市中心土地用于公共目的的开发,而这里正是大量人口集居的地方,尤其在美国的本世纪初,大量农业人口和移民集中在城市中心或工厂附近。在中心城区的美化过程中,热衷于贫民窟的清除,并将其它同样需要中心地带的功能排斥掉,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向贫困区域集中。 ② 只迎合休闲的中产阶级的视觉和审美趣味:尽管城市美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没有对户外空间的形成和风格作特别的强调,但运动本身都往往顷向于新古典风格。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上流社会的风格,与美国倡导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格格不入;缺乏文化根基,是基于视觉模仿的城市改造活动,是欧洲文化的移植。美国和欧洲在政治上的差异性,实际上是城市美化发展的一个障碍。 ③ 昂贵的造价:投资巨大只为"化妆":城市美化运动最终不能赢得大多数美国人的青睐,还因为其采用的高雅的古典风格造价昂贵,有违美国人的口味。早在1922年,当芝加哥计划以30亿美元的代价部分地付诸实施时,lewis mumford就提出尖锐的批评,将其视同极权主义的城市规划[7]( p182)。 ④ 过分强调视觉美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这可能是城市美化运动最大的谬误。 其基本出发点是把城市的物质设计作为一切城市病的万灵药,在城市美化运动的模式中,规划被视同"图案"而非"未来的设想"[10](p117).它强调的是外观,给人一种视觉的印象,而产生这种印象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便是以整型,对称为特点的古典beaux-arts建筑。 忽视其它本质问题的解决:包括居住卫生、文化教育。 正如newton(1971,p423)所指出的在当时广大市民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政府拥有公共设施、国家拥有铁路、要求妇女权利、反对政府腐败、声讨社会不公等四面楚歌之中,beaux-arts的高雅,最多不过是一种化妆和粉饰而已[1]。 当然,公平地说,城市美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并不只考虑美观,他们也考虑舒适和人的生活,但事实是“美"成了美化的目标。burnham在规划中也不仅仅考虑美观,他也考虑交通和经济问题――或至少是企业家和金融家关心的问题。但是,他强调建筑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造形艺术,外观先于其它一切。实际上,城市美化的倡导者rohinson和实践者burnham都不应受到指责,他们只是对应如何统一组织城市空间提出设想,问题在于设计方法,程序,在于谁先谁后。如果一些基本的条件――如社会的、经济的、物质的――优先得到对待,然后考虑用好的空间和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切都是合乎逻辑和正确的。但如果先确定某种美的空间或物体的形态,并将其强加于城市功能之上的,而缺乏人的需要的原动力,则其美也是表面的,虚伪的,难以成为真正的"美"。 对rohinson和burnham来说,由于城市美化运动与当时的两种倾向绞缠在一起,从而带来更大的不幸,其一是追求"新"奇,而这种倾向在burnham看来便是无暇可挑的经典风格;其二,将美作为一种物质,一种来自天堂的灵丹妙药、是 "丑"的克星。因而,用"美化"(beautification)作为改进的途径。因而强调化妆,如同装饰圣诞树一样,装饰城市。 3. 殖民地的城市美化――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权力象征和统治工具 3.1 背景 城市美化运动所追求的、以图案化的形式美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理由,也同样适用于美国和其他帝国在其国外的势力领地。因此,其城市美模式也扩展到了菲律宾的马尼拉、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以后也随法国殖民主义者进入越南、摩洛哥。随英国殖民主义者进入印度的新德里、尤其是在1910~1935年期间。当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进入尾声时,城市美化大行其道。这不是偶然的,殖民主义统治者为了在一个异域他方保持其统治地位,总试图想建立其统治和权威的形象冲击。所以,归结起来,城市美化运动在殖民地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兴帝国力量在国际舞台的扩张和展示:美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在强化国内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同时,竭力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形象,并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2) 挽救逝去的权力与地位: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正日暮西下,与殖民地国家人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其统治地位正面临威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成为最大忧患,而美国的这棵星星的升空及其城市建设的成就,无疑使英法殖民主义者效法美国,视城市美化为"良方",以此来维护其在亚、非各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上统治; (3) 白人为中心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的恐惧:无论是新帝国主义还是老牌殖民主义,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领地上,都以一种优越民族和统治者的姿态出现,并欲在充满敌意的异域他乡建立一个安全、欢乐的"岛屿",如同路易十四的凡尔赛。 (4) 殖民地的混乱背景:殖民地社会落后、动荡,城市物质环境的脏乱差,使得追求同一和秩序成为普遍的要求。 3.2实例与教训 早在1904年,因芝加哥世博会的巨大成功而名声大噪的burnham就应当时的美国战争事务秘书长之邀,前往菲律宾主持马尼拉的规划。在其规划中,他以同样的节点加放射线与铁路车站和其他广场相联。同时期,在为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夏宫baguio所做的规划中,burnham几乎完全不顾原有地形,将一对严格对称、规整的政府和行政中心平面强加在起伏的山地上,以创造一个帝国的形象。 从1911到1913年间,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便请英国规划设计师在地球的另一端建立首都――新德里,其规划与相邻城市的原有结构毫不相干,而完全以巴洛克的结点放射形式,构成强烈的集权与主宰者的形象。建筑师edwin lutyens和herbert baker作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建筑的倡导者, 鼓吹"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符号性和礼仪性" 的规划理念,宣扬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专制主义[7](p186)。 新德里最终的规划是三个聚焦:即行政中心、战争纪念碑和火车站,似乎所有主要道路都从这些焦点发散出去,其中行政中心和战争纪念碑各有7条放射线,火车站则不少于10条放射道路,而几乎所有建筑都沿六角形的边线布置。这一规划与华盛顿的l'enfant规划有相似之处,只是逊色了许多。 在其它英国殖民地包括南非和东非,英帝国主义同样规划和建设了他们统治领地的首都如salisbury(harare),lusaka, nairobi, kampala等,在所有这些规划中,规划师们几乎只考虑白人,而非洲人则似乎是消失了,在非洲人和白人之间布置着印度人。如在nairobi,欧洲人都占据城市的最好地段,即最高点,印度人则次之,非洲人则被置于任何其它剩余的地方。 所有这些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地的首都规划都有一些共同的土地利用和居住格局,有一个位于中央的政府办公中心和一个与之相毗邻的商务办公区。中央购物中心则与上边两个中心相毗邻,所有这些都围绕一个几何道路布局来布置,主要道路交汇于交通环上。外围则是低密度的白人居住区,或"花园城市",其中隐约着大型低层豪宅。而非洲土著则往往被某种物质障碍,如火车道被远远地隔离在城市的另一侧。 很有讽剌意义的是,被视为秩序与权威工具的城市美化,并没能维持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而且,实际上也没能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往往在殖民主义者结束其统治后,当地政权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不得不动用推土机不断清理向城市中心蔓延的贫民窟,以维持上层社会的安全。教训同样是深刻的。 4. 城市美化回到欧洲――法西斯与纳粹的舞台、独裁者的炫耀 4. 1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大独裁统治欧洲的时代,城市美化的阴魂在世界各地漫游了一圈之后,又回到欧洲,也同样是为了搭一个舞台,演一曲闹剧。其主要背景包括: (1) 追求国内和国际新秩序: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蒙受巨大的耻辱。随之,社会动荡不安,民心涣散。国内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社会面临着旧王朝的复辟,共产主义运动及国家社会主义的选择。纳粹登上舞台后,以雪一战耻辱和振兴民族为由,在内推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对外,积极准备侵略扩张。意大利虽然是一战的胜利者,却是以巨大财产和生命为代价的,因次,在战争结束后,同样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墨索里尼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创造了机会。为寻求国内和国际的新秩序;城市美化"的强烈的视觉形式,再次被当做灵丹妙药。 (2) 工业化和经济的大发展:在30年代,无论是在法西斯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还是纳粹的德国,都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发展。政治上的独裁和经济上的国家化,唤起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狂想。 (3) 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的理想化。面对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法西斯同纳粹的反应是相同的,他们关于城市的理想在许多方面也是一致的,只有乡村的家庭生活才是真正健康的,因而推行小型、自足型的小城镇政策。而大都市被当作共产主义和劳工动乱的漫延、及各种罪恶的滋生地,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墨索里尼曾于1928~1939年通过法律,控制人口迁移进城。纳粹的城市政策也是如此,他们把城市作为一种心理上的,具有近似于宗教意义的场所,和作为一个具有魔力般功能的群众礼仪性的集会场所,而具有生产功能的人口则移居乡村。 (4) 宣扬优等民族和文化:希特勒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宣扬优等民族理论。而墨索里尼更是以重拾古罗马的辉煌,再造罗马帝国的秩序为幌子,鼓吹法西斯主义。城市美化便成为独裁者得以借用和展示的工具。 4.2实例与教训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首先在罗马拉开城市美化的序幕。他把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纪念性城市、重现昔日罗马荣耀的工具,把近两个世纪以来的新建部分清除掉。在1929年罗马召开的居住和城市规划联合会大会上,墨索里尼号召"在五年时间里,罗马必须向全世界人展现其辉煌与风采――宏伟、规整、强大,如同augustus时代的罗马"[7]( p197)。墨索里尼同时下令在marcellus 剧院和capitoline hill及万神殿周围创造大片的广场,其它所有围绕它们的、不属于罗马繁荣时代的建筑全部清除。所幸的是,传统的有机和混乱、多方的牵制、加上官员们的腐败,使规划未能附诸实施,罗马得以幸存。 在德国,决定首都柏林规划的是希特勒和纳粹建筑师albert speer。正是通过他们,欧洲早期的巴洛克风格和美国的城市美化模式得以再次出现。希特勒少年时渴望进维也那艺术学院学习未果,更后悔没有学习建筑。但他对早期城市美化经典之一的维也那环城景观带了如指掌,并情有独钟。对巴黎haussman的新城也有很详细的了解。希特勒对城市纪念性的执着使他对其它都忽略不计,他审察规划时,实际上只看纪念性的方面,"那条大道在什么地方?"。他要在城市的主轴线上,用石头拼出"德国政治、军事和经济之实力",在其辐射中心是日尔曼帝国的统治者,在其毗邻则是作为其权力最高表达的大型穹形大楼,作为柏林市的核心建筑。"我唯一的愿望是能看到这些建筑建起来,在1950年,我们要举行世界博览会"。 他追求最大、最长,通过这样,"我要让每个德国人都恢复自我尊敬"[7];同时,他要表达一种"新的秩序"[3](p718) 而speer对华盛顿和芝加哥世博会的规划十分欣赏,如法炮制,也推崇burnham的 "不做小的规划"的宗旨。城市中心是一个完全几何化的,具有纪念性的布局,如同为空中俯视而设计。如果按照希特勒及其建筑师的规划,柏林的中世纪城市中心将完全被破坏,代之以一条南北仪礼大道,连接凯旋门和世界上最大的大会堂及行政中心。两侧建筑雄伟高大,建筑之间有宽阔的空间。 然而,宏伟的规划要付诸实施则是要化昂贵的代价的,根据当时的估算,实现柏林的规划需要60亿马克。东西轴线从1937年开始动工实施计划,1939年部分完工,主体建筑在1941年动工,宏伟的柏林规划实际上只落实了一条作为礼仪空间的东-西轴线,第三帝国便告失败。而极富讽剌意义的是,德国战败后,苏联在东柏林继续完成了工程,并将其命名为斯大林大道。 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一样,不管欧洲的独裁者有何等的权力与经济实力,其得到的教训也是惨痛的。 参考文献 1. newton, norman t.,design on the l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2. pregill, philip and volkman, nancy. , 1993. landscape in history.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ork. 3.kostof, spiro, 1995.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4. cullingworth, barry. 1997. planning in the usa: policies, issues and processes. routledge. london. 5.scully, vicent, 1991. architecture: the natural and the manmade.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6.wilson, william, 1999.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baltimore. 7.hall, peter, 1997. cities of tomorrow. blackwell publishers. malden, ma. usa. 8.mumford, lewis,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a harvest boo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san diego. 9.gandelson, mario, 1999, x-urbanism: architecture and the american cit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new york. 10.lai, richard tseng-yu, 1988. law in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invisible web.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new york.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