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地区国别史 >

“9.11”事件后美国民众的心态及其对政策走向的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http://www.cc.org.cn 张立刚 参加讨论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原始材料的分析,将"9.11"之后美国民众的心态概括为爱国主义高度膨胀、国内高度团结,空前关注外交及国际事务,容忍牺牲个人自由以换取安全,民族偏见抬头,寻求大范围报复等几个方面;并据此揭示了美国内政及外交政策的变化。
    众所周知,"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撼。美国人突然认识到,尽管美国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又有两洋作为天然屏障,在不遵循任何行为规则的恐怖袭击面前美国人仍显脆弱。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惊慌之后,美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爱国之心,他们高度支持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政策,密切关注外交事务和目前对阿富汗展开的军事打击,为了个人安全容忍牺牲部分自己长期以来所珍视的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但是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出现了仇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世界的危险倾向,以及以恐怖主义划线,进行大面积打击的极端报复心理。随着美国人注意力向外交和国际事务的转移,其观点无疑将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盖洛普机构等媒体所进行的民意测验等第一手材料的分析,浅析"9.11"之后的美国民意及其对美国内政以及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9.11"之后的美国人心态
    恐怖袭击后的美国公众心态可以概述为:爱国热情高张、国内空前团结,高度支持总统和国会应对恐怖主义的政策,空前关注军事、防务和外交事务,急于寻求报复,种族偏见抬头。下面结合民意调查数据逐项予以分析。
    1.爱国热情高涨,国内空前团结
    这是美国公众的本能反应。恐怖袭击之后,国家危机当头,美国社会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美国公司为救助受害者捐钱捐物,公众也排起长队献血或报名参加志愿活动,家庭使用的美国国旗一度脱销。美国人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他们对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仍抱有很强的信心。美国人认为,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其目的无非是要造成美国国内混乱,扰乱美国的内政及外交;如果他们不能保持镇静,从容不迫地继续以往的生活,才是正中恐怖分子下怀。鉴于此,美国政府中共和、民主两党暂时放弃了在税收、房屋、预算分配等问题上的分歧,在反恐问题上体现了高度一致,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反恐法规及相关拨款议案,还批准拨专款援助遭受重创的民航公司;在民间,根据盖洛普机构9月17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美国人对恐怖事件的最普遍的反应是对遇难者表示"同情和难过",并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当被问及他们已经做或者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时,接受调查者中有82%的人回答说悬挂美国国旗,74%的人比往日更频繁地进行祈祷,60%的人参加纪念活动,而77%的人对亲人倍加爱护。1美国人对国内状况的满意程度也在"9.11"后达到自布什政府上任以来的新高,9月14-15日满意程度为61%,10月11-14日为67%,12月6-9日为70%;而从年初到 "9.11" 之前该项指标的最高值是三月份的53%(详细数据参表1)。
    表1-美国公众对国内状况的满意程度
    (三月份为"9.11"之前布什政府上任以来之最高点)2
    2.高度关注军事、防务与外交事务
    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民众的注意力迅速由国内事务转向国际事务。根据盖洛普机构的调查,2001年1月,美国人最为关注(被公众列为"最为重要")的七件事情依次是:教育(61%)、老年人处方药品(49%)、病人权利法案(40%)、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37%)、经济(34%)、军事及防务问题(26%)、外交事务(17%)。到对阿富汗战争开始前的10月6日,美国公众最为关注的五件事物依次为恐怖主义(70%)、军事及防务问题(57%)、经济(54%)、外交事务(52%)和教育(46%)3;到12月6-9日,民意调查的排序是恐怖主义(24%)、经济(19%)、对战争的担心(17%)、失业(9%)、道德和家庭(8%)。4对阿富汗战争开始后,被调查者中88%的人赞成对阿进行军事打击,80%的人赞成为了赢得战争需派出地面部队; 61%的人认为付出几千美军士兵的生命也是值得的;5到目前为止,美国公众正密切关注对阿富汗战争的进展情况,由于战争进行比较顺利,盖洛普11月26-27日的调查表明,58%的被调查者对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进展表示非常满意,35%的人表示比较满意;到12月14-16日,表示非常满意者的比例达到69%。6美国人关注重点向外转移使美国政府更易于实现其基本的内政、外交与防务政策。
    3.高度支持总统和国会
    "9.11"至今,美国总统和国会获得了创纪录的高支持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联合行动,分别在9月12日、13-14,22-23日,10月8-9日,25-28日对布什支持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近几个月来美国人对总统的支持率分别为76%,85%,90%,92%,88%。7盖洛普机构的调查结果也基本相同,三个多月来公众对布什的赞成率平均达到88%。截止到10月30日,民众对国会的支持率也创下新高,达到84%,是自1974年以来的最高点(此前最高支持率是2000年12月的56%)。8(美国民众对总统和国会的支持程度参见表2和表3。)
    表2-美国民众对总统工作的赞成程度(截止至11月中旬)9
    表3-美国公众对国会支持程度的调查10
    4.为确保安全愿意牺牲部分个人自由
    "9.11"事件中恐怖分子的袭击方式以及持续至今的炭疽邮件,使美国人认识到安全与个人自由不能"鱼和熊掌"两者兼得, 因此79%的美国人认为要使国家更安全、个人免受恐怖之灾,他们就要出让部分个人自由。11这主要表现在:有六成的美国人准备在乘坐飞机时面对武装起来的机组人员;愿意在进入公共场所及建筑物之前耐心等待,接受安全检查;同意授权军方击落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12有59%的人认为,军方应该对新闻界报道战争的方式进行控制;13另外,还有23%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取缔反战游行,以确保对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支持14。面对实施对阿报复、炭疽邮件以及恐怖分子可能发动的再一次袭击,美国人不惜让出宪法所赋予的免受无理搜查、新闻出版以及言论等自由,以换取国家和个人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布什政府"9.11"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国内反恐措施,尽管有些明显违反宪法规定,但却没有受到谴责的原因。11月26-27日美国有线新闻网/今日美国/盖洛普的联合调查更表明,60%的人认为在限制个人自由方面,布什政府做得恰到好处,20%的人认为做得还不够,只有10%的人认为过头了。15
    5. 种族偏见抬头,寻求大范围报复
    "9.11"袭击也激起了美国人强烈的报复心理和对阿拉伯人及穆斯林的偏见。对阿战争开始以来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美国人高度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全国广播公司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调查表明,82%的美国人认为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战争,80%的人支持派出大批地面部队参战,16这和过去美国因担心人员损失所执行的"零伤亡"战略形成强烈反差,反映了美国民众对恐怖活动进行报复的决心。与美国人急于报复心理相伴而来的还有将战争范围扩大化的趋势。美国有线新闻网/今日美国/盖洛普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78%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应该对阿富汗以外庇护恐怖分子的国家采取军事行动;17《新闻周刊》的调查结果更有甚之:81%的美国人支持对萨达姆·侯赛因及其领导下的伊拉克动武,79%的人认为应对其他中东国家内的恐怖主义目标实施军事打击,71%的人认为应该对中东以外国家(如苏丹和菲律宾)内的恐怖主义目标实施打击。18美国人的上述观点至今仍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9.11"之后,美国国内对阿拉伯人和伊斯兰世界的看法也有走向极端之势。10月上旬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38%的美国人用怀疑的眼光看待阿拉伯裔美国人;55%的人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对美国持否定看法19, 58%的人赞成对阿拉伯人(包括阿拉伯裔美国人)进行更严格的安全检查。20恐怖袭击后针对阿拉伯裔美国人的报复性犯罪也是这种种族偏见的直接反映。
    综上所述,"9.11"之后的美国人爱国热情空前,对总统和国会政策的支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美国人由此而起对外交事务的关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美国政府恰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推进和调整自己的内政及外交政策。
    恐怖事件之后美国国内政策
    "9.11"之后美国国内高度一致的局面以及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为美国政府调整自己的内政及外交政策提供了有利契机。虽然目前对美国政策的变化作出定论为时过早,美国政府已经在以下方面对内政及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
    内政方面,美国政府以反恐怖为名采取了一系列立法、规定等措施,大大加强了总统及行政部门的权力:
    1."总统授权决议"
    9月14日,美国参众两院召开联席会议,授权总统"为避免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进一步攻击,使用一切必要和适当的力量,打击他认为策划、实施或为9月11日恐怖袭击提供帮助的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21该授权扩大了总统在战争时期的权力范围,使其可以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对外国及国外组织进行军事打击。这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一个重大转变:七十年代初,出于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国国会不顾尼克松总统的强烈反对,推翻了其否决,通过了《战争权力法》,对总统向国外派兵的权力加以限制。但这次,不用总统要求,国会就主动通过授权法,使总统享有对任意所谓"包庇恐怖主义"的外国进行军事打击的权力,其意义可谓深远。
    2.《反恐怖法》
    10月26日,布什签署了《反恐怖法》(usa patriot act)。该法案从10月8日开始酝酿起草,经过众、参两院批准及总统签署整个过程前后不足二十天。该法案的命名耐人寻味:"patriot act"的字面意思就是"爱国法案",这也就意味着反对该法案某些条文,就有不爱国之嫌。该法案授权各级司法部门可以对疑犯的电子邮件、信用卡和电话通讯进行监视监听,延长了对恐怖嫌疑犯在指控前的关押期限,并加强了刑事调查部门与情报部门的信息共享,而且这些行动无需法院批准,即可自行决定。此外,该法案还包括反洗钱,以断绝恐怖分子资金来源等内容的规定。 22正如有的美国法律专家指出,这些规定有些严重违反了宪法有关条文,但国会还是通过了,大部分民众也接受了。
    3. 移民限制规定
    10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了旨在使恐怖分子难以进入美国或在美国逗留的移民政策令。总统令内容包括:一、成立"跟踪外国恐怖分子特别工作组":该工作组将协调为下列目的而设置的各项联邦项目:(1) 将与恐怖活动有关系、涉嫌从事或支持恐怖活动的外国人拒于国境之外;(2) 找到、拘留、起诉这类已在境内的外国人或将其驱逐出境。二、命令对学生签证政策进行彻底重新审议,制订更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学生签证的签发合乎要求。这项计划的一个目的是禁止培养和训练那些以此危害美国及其盟友的外国人。三、更好地同加拿大和墨西哥协调移民和海关政策,与之分享海关和移民信息,保证三国的移民、海关和签证政策尽可能地协调一致。23
    4.设立战争法庭,审判恐怖疑犯
    "9.11"恐怖袭击之后不久,美国政府拘捕了1200名嫌疑犯,其罪名未定,姓名也保密。政府允许执法部门对嫌犯与其律师的谈话进行监听。 11月13日布什又签署总统令,规定"非美国公民"恐怖嫌疑人要在军事法庭(war tribunal)接受军事法官的审判,而且只需三分之二多数就可判处死刑,无需公开任何证据。24这一切都不符合宪法中有关拘押、隐私以及证据公开等公平审判的原则,也使得冤案、错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令人想起五十年代初"红色恐惧症" 席卷美国时,对"共产党人"进行的"莫须有"的审判和迫害。但是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12月初进行的民意调查中,反对这样做的仅有51.8%,而支持者高达41.2%;而全国公共电台/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新闻的联合调查表明,约65%的美国人支持这样做。25
    5.冻结"恐怖组织"资产
    9月24日,布什签署第13224号总统令,宣布27家组织和个人属于恐怖主义性质,并对其财产进行冻结,禁止美国同上述组织进行贸易。此后在10月12日,美国政府把这一名单增加到66家,至今该名单仍在扩大。总统令同时也适用于为恐怖主义筹集资金的慈善组织以及中东之外全球的恐怖活动。2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决定都是美国行政当局一家单独作出,但却要求全世界执行。
    美国在通过上述法律、法规的时候,往往是匆忙行事,缺乏斟酌,或者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实施,这使得反对意见难以获得足够的影响力,不能够在反对恐怖主义的同时对民权和个人自由给与充分的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促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依赖和支持,使得总统和国会的权力得到空前扩大,这也使美国社会主流目光转向打击恐怖主义,从而暂时容忍了违反宪法、侵犯公民权利的做法。
    6. 封锁消息、左右舆论,以求国内意见一致
    除了通过上述法律法规以加强政府权力之外,美国在国内还采取了封锁消息、左右舆论的做法,以保证国民对反恐战争的持续支持。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以国家安全、防止泄密为由,1)不许记者前往战场第一线采访;2)美国国防部买断了商业卫星拍摄的阿富汗照片,以防止其被媒体刊出;3)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告知各网络媒体负责人,不得发布来自本·拉登的音像信息,同时美国政府勒令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停止发布本·拉登的讲话,并炸毁了该机构在喀布尔的办事处;4)美国有线新闻网主席也勒令部下,对阿富汗平民伤亡的报道加以限制;5)布什还在10月9日宣布,有关对阿战争的情报只能通报给参众两院的8位领导人,并称"平时的原则不适用于战争时期"27,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被问及他是否会就战争问题对媒体撒谎时,也引用丘吉尔的话说"有时真相弥足珍贵,必须说谎以蔽之"。28
    第二,强调舆论一致,打压不同意见。"9.11"之后不久,一位美国广播公司访谈节目主持人(bill maher)就因为在其节目中对布什称恐怖分子为 "懦夫"一事提出异议,受到千夫之指,要求公司将其解雇;白宫发言人弗莱彻也公开对其进行指责,并称"美国人…要留意其言其行,这不是讲那种话的时候。"29美国绿党的一位女负责人(nancy orden)因为其反战倾向而被安全部门登记在册,在机场受到全副武装的国民警卫队员的百般刁难,并被阻止登机前往参加本党活动;在美国的数所大学内,也发生了教师或学生因为反战或发出了与政府不同的声音,或参加未经允许的反战游行,而受到指责、开除甚至逮捕判罪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通过的《反恐怖法》中,还提出了"国内恐怖主义"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任何违反国家以及州立法、构成生命威胁的行为,以及貌似以"恐吓、胁迫平民"为目的、并"以此影响政府"或"借大规模杀伤、暗杀、绑架来影响政府行为"的举动。这就为政府为实现既定政策,动辄以"国内恐怖主义"相威胁,压制反对意见的前提。无怪乎美国有些民权组织感叹:对阿战争中产生的第一个伤亡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30
    "9.11"之后美国外交政策
    "9.11"以来,美国外交政策也围绕打击恐怖主义发生了空前的转移。这主要体现在:美国携道义之威,组建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联盟;在反恐斗争中突出自身的领导地位;力图扩大反恐打击范围;美国外交中的"单边主义"倾向加剧。
    1.组建反恐联盟
    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美国在准备对阿富汗作战的同时,加紧外交活动,以组建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怖联盟。这主要表现在:一、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中东等阿拉伯国家进行穿梭访问,力陈塔利班政权和本·拉登组织对阿拉伯世界及伊斯兰教义的威胁,利用美国自身在中东的传统影响,使塔利班政权众叛亲离,在阿拉伯世界建立了反恐统一战线,尽管这一战线并不是无懈可击。二、解除了近年来因印度、巴基斯坦核竞赛而对其采取的制裁,又宣布对后者施以援助,争取其对反恐事业的支持和配合。三、通过对中、俄的双边外交,争取大国支持。四、在上海apec年会、联合国安理会上,促使大会通过反恐宣言,最终获得全世界广泛范围的支持,为其发动对阿战争、以及日后可能对其他包庇恐怖主义的国家进行打击创造了充分条件。
    美国在此过程中可以说是占据了反恐这一道义上的制高点,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按其意图组织反恐联盟。其一,美国将这场战争定为"反恐怖战争",又辅之以非我即敌的"布什主义";其二,美国将自己的敌人定义为以下四种国家、组织和个人:即被认为策划并实施了"9.11"袭击的奥萨马·本·拉登恐怖组织、包庇收容该组织的阿富汗坦利班政权、全球性的恐怖主义网络以及为恐怖组织和个人提供物质支持者。其三,美国将反恐活动的性质定位为自由、民主、文明与反民主自由、反文明之争,将恐怖主义与纳粹、前苏联的专制主义相提并论;其四,美国将自己的战争目标确定为,首先推翻塔利班政权、将本·拉登捉拿归案,然后将其领导下的反恐活动扩大到全球范围。美国在确立上述原则和目标时,一手定调、以此划线,体现出其霸道的一面。
    2.全球反恐措施与对阿战争
    美国在组织广泛反恐联盟的同时,加紧督促全世界不仅是在道义上、而且要在行动上打击恐怖主义。与国内措施相呼应,美国敦促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旨在断绝恐怖主义资金来源的7158号决议,号召所有会员国冻结美国财政部所提供名单上的、与恐怖主义有关的个人和组织的财产。此后,"七国集团"、欧盟以及世界上二十个主要国家也都宣布采取措施,以断绝恐怖主义的财源。各国也同意就反恐活动共享信息、进行协调与合作。
    尽管美国号召全球反恐,在阿富汗战场上还是采取了"以我为主"的策略。其动机不言自明:一是担心盟国过多介入领导权分散、人心不齐,不利于贯彻战争原则,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来在战后对阿施加影响方面,可以保证美国有充分的发言权。因此,尽管对阿战争有英国等盟国的参与,美国中央司令部将战争指挥权集于一身;在塔利班大势已去的今天,拉姆斯菲尔德向阿富汗北方联盟发出威胁,如果其与奥马尔私下达成任何协议,或对其进行赦免,美国将中断对其的支持,另寻合作者;关于战后维和有哪些国家参与、阿政府的组成等问题,美国中央司令部也保留着发言权。
    3.力图扩大反恐打击范围
    对阿富汗战争开始以来,美国就向全世界发出信号:反恐战争不会以在阿富汗的胜利而告终。三个多月来,把反恐活动扩大到全世界范围内在美国民众中一直是多数意见。在美国即将在阿富汗获胜的今天,这种意见更是成为美国公众的共识。盖洛普11月26-27日的民意测验表明,62%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发动长期的反恐怖战争,12月14-16日的调查更是表明,93%的美国人认为消灭本·拉登只是完成了反恐斗争的第一步,另有67%的接受调查者认为,美国应该对窝藏恐怖分子的其他国家积极使用武力;52%的人认为,一俟对阿战争结束,就应打击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20%的人甚至认为应该马上出兵。31对阿战争的顺利展开,会使美国人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重拾信心,从而为其扩大打击奠定了心理基础。美国目前敦促伊拉克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对其进行武器核查,并威胁说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正是其扩大打击心理的反映。
    4. 以加强国家安全为由,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
    反恐活动也为美国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提供了大好机遇。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反导条约方面,美国更可以以应对可能来自恐怖组织的导弹袭击为由,加紧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试验,并以退出该条约的方式永久性地摆脱其对研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约束。12月13日,布什通知俄罗斯,美国将退出反导条约,六个月后正式生效。美国退出该条约的主要理由便是,该条约已经不适用于其当前的安全形势,并反复说明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不是针对第三国。如果说美国在当初计划研发导弹防御系统时招来全世界的批评,这次这种批评远没有那么强烈。美国利用恐怖袭击所带来的道义优势以及其现实安全的需要封住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嘴巴。
    其次,对于《反生物武器公约》,美国仍然坚持布什政府上台之初的立场,即其所谓"无赖"国家(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朝鲜)仍然在坚持执行自己的生物武器计划,美国批准该条约无异于自缚手脚。恐怖袭击后持续不断的炭疽邮件使美国更有理由认为,它有可能受到生物武器的攻击,这就使其更加坚定了不批准该约的态度。
    "9.11"事件无疑为美国推进其外交政策提供了新的机会。美国利用自己道义上的权威,以恐怖主义划线组建反恐联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号施令;同时又可以打着反恐的招牌,在国际上孤立、打击异己,巩固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进行反恐斗争需要全世界的合作和支持,布什政府并没有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在其外交中放弃"单边主义"倾向。相反,随着对阿战争的顺利进展,该倾向有加剧的趋势,美国不顾绝大多数国家反对、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即是明证。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反恐外交初见成效,又可以放手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领导地位将会变得更加稳固、无人能敌,其近期内的外交也将会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总之,结合"9.11"至今三个月的情况来看,美国外交政策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打击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中心。如果对阿富汗战争能尽快结束,美国很可能利用国内民意,在有盟国参与的基础上发动对伊拉克甚至其他美国认为包庇恐怖组织国家的军事打击。二、突出自身的世界领袖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威。三、美国外交中的单边主义倾向有加剧的趋势。
    结论
    正如美国国内人士所讲,"911"之后的美国与原来大不相同了。恐怖袭击使美国人认识到自己的脆弱,他们不得不牺牲部分个人自由以换取安全;另一方面,伴随国家危机的到来,美国人正在体会着政府权力的扩大,却又对此无可奈何,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力此时大打折扣。随着反恐怖活动紧锣密鼓的展开,美国外交也被赋予了冷战结束之后最为鲜明的特点;美国人也将重新审视本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美国于世界的作用。
    注释:
    1."personal impact on americans' lives", poll analyses, september 17, 2001, http://www.gallup.com/poll/releases/pr016914e.asp.
    2."general mood of the country", gallup poll topics: a-z, http://www.gallup.com/poll/indicators/indgeneralmood.asp.
    3."americans' priorities for president and congress shift after attacks", poll analyses, october 9, 2001, http://www.gallup.com/poll/releases/pr011010.asp.
    4."attack on america: key trends and indicators", poll analyses, december 18, 2001, http://www.gallop.com/poll/releases/pr010926c.asp.
    5.cbs/new york times poll, "war on terrorism", october 31,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6.同4。
    7.同5。
    8."gallup tuesday briefing", october 30, 2001, http://www.gallup.com/galluptuesdaybriefing.htm.
    9."president bush: job ratings", november 18,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bushjobratings.htm.
    10.   "congress: job ratings", november 16,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congressjobratings.htm.
    11.   cbs news poll, "war on terrorism", october 31,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12."gallup tuesday briefing", october 2, 2001, http://www.gallup.com/tuesdaybriefing.asp.
    13.pew research center survey, october 10-14,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14.newsweek poll, october 11-12,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15."the presidency", gallop poll topics: a-z,http://www.gallup.com/poll/indicators/indpresidency/asp.
    16.abc news/washington post poll, october 7,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17.cnn/usa today/gallup poll, october 7,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18.同12。
    19.abc news poll, october 8-9, 2001, http://www.pollingreport.com/terror.htm.
    20.同12。
    21."authorizing use of 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 against those responsible for recent attacks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record, pp. h5638, september 14, 2001, http://www.fas.org/irp/threat/useofforce.htm.
    22."senate joins house in approving anti-terrorism bill", oct. 25, 2001, http://www.usinfo.state.gov\senate joins house in approving anti-terrorism bill.htm.
    23. "fact sheet: president bush on immigration policy". oct. 29, 2001, http://www.usinfo.state.gov\fact sheet president bush on immigration policy.htm.
    24."no to military tribunals: they are not fair", november 22, 2001, http://www.villagevoice.com/issues/0147/siegel.php.
    25.转引自《观察家报》,2001年12月2日。
    26."the financial war against terrorism", oct. 17, 2001, http://www.cdi.org/terriorism/financia-pr.cfm.
    27."bush limits secret war information to eight members of congress", washington file, october 10, 2001, http:/www.usinfo.state.gov
    28."stop the presses", november 27, 2001, http://www.alternet.org/print.html?storyid=11955.
    29."patriotism calls out the censor", october 1, 2001, http:/www.nytimes.com/2001/10/01/opinion/01reev.html?todaysheadlines.
    30.同28。
    31.同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