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里耶秦簡中的“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謝坤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一、8-285中的“筥”

    里耶第8-285號簡是一枚形制、內容均比較特別的“楬”,其釋文作:[1]
    
    畜官、Ⅰ田官作徒Ⅱ薄(簿),□及貳春Ⅲ
    廿八年Ⅳ8-285
    
    該簡原圖作:[2]
    

    圖1:里耶8-285號簡

    其中,第三列第二個字未釋(圖中用紅色方框標出),其字形作。觀察圖版,從中仍能看到該字大致輪廓(从竹从吕),此字當可釋“筥”。里耶簡中“筥”字曾多次出現,可將其字形比對如下:
未釋字
8-285 8-932 8-900 8-2078

    經比較,未釋字與“筥”字形一致,釋“筥”當無問題。又,該簡第三列所記“及貳春”字體略小。張今先生指出“楬文分四行書寫,大小不一,Ⅲ行‘及貳春’與‘薄□’並不對齊,似非一氣寫就。”[3]這一判斷是道理的。從字體大小及書寫風格來看,該簡可能是分兩次寫就:第一次,書寫了“畜官、田官作徒薄筥”與“廿八年”;第二次則補寫了“及貳春”。“貳春”指“貳春鄉”,“及貳春”應當與“畜官、田官”連讀。也就是說,這枚簡的閱讀順序可能是:
    廿八年畜官、田官及貳春作徒簿筥。8-285[4]
    
二、“筥”的功能及形狀

    筥,爲古代盛放物品的器具。《急就篇》云“𥫱篅箯筥䉛箅篝,簁箄箕帚筐篋簍”,這些器具主要是儲藏、收集物品所用。據典籍記載,“筥”最初主要是用來盛米、盛飯。如《玉篇·竹部》:“筥,盛米器也。方曰筐,圓曰筥。”又,《類編·竹部》:“筥,飯器。”後來,筥的用途逐漸變廣,並用於存放其他物品。
    在里耶秦簡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另外一些有關“筥”的例證。比如:
    1)竹筥二合。 丗四年二月丙申朔癸丑,少内守8-932
    (2)筥一合。 丗四年九月癸亥朔甲子,少内守狐付牢人□8-1170+8-1179+8-2078
    3)筥九合。 丗五年八月丁巳朔庚申,田官壬8-900
    4)竹筥二合。 丗五8-1074
    5爲除Ⅰ
    章圖筥Ⅱ8-607
    其中的“筥”,《校釋(一)》注作“筥,圓形的盛物竹器。《詩·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維筐及筥。’毛傳:‘方曰筐,圆曰筥。’”[5]將其視爲“盛物竹器”,是可信的。上揭例證中曾三次出現“竹筥”,可見筥當是指盛物之竹器。再看簡文內容,例(1)與例(2)是少內向其他機構交付竹筥的記載。例(3)刻齒在右([一]×9),[6]當是田官從少內接收九件竹筥。縣屬機構之間頻繁的製作、移交“筥”,可知“筥”在當時是經常使用的器具。
    回到第8-285號簡,其中的“筥”與“廿八年畜官、田官及貳春作徒簿”並列,似説明“筥”在此處被用來存放畜官、田官及貳春“作徒簿”。據統計,已刊布的里耶秦簡中屬於“畜官”、“田官”、“貳春鄉”的作徒簿並不多,所有年份合計凡十余枚。[7]其中,第8-1280號簡記錄時間爲秦始皇二十八年,該簡長13.5釐米、寬2.2釐米。其內容作:
    廿八年九月丙寅,貳春鄉守畸徒薄(簿)。Ⅰ
    積丗九人。Ⅱ
    十三人病。Ⅲ
    廿六人徹城。Ⅳ8-1280
    此簡爲秦始皇28年貳春鄉鄉的徒簿文書,其有可能是8-285所言儲藏在筥中的貳春鄉“作徒簿”。
    有意思的是,秦漢時期儲藏簡牘時經常會使用一種名“笥”的器具。對此已有學者進行過討論。比如,陳偉老師在《校釋》前言中指出“那些處理之後的文書,分類按年份放置在竹笥中”;[8]徐世虹先生亦詳細論證了“笥”是存放簡冊的,並舉馬王堆出土笥爲證(見圖2)。[9]這是非常好的意見。另外,2006年發掘的睡虎地77號漢墓中,所出土的二千余枚簡牘即成卷、成束縱向疊放於竹笥內。[10]可作爲此意見的直接證據。
    

    圖2: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竹笥[11]

    里耶秦簡中也有不少用“笥”儲藏簡牘的例證,比如:
    丗四年Ⅰ遷陵課Ⅱ笥。Ⅲ8-906
    丗三年當計Ⅰ券出入笥Ⅱ具此中。Ⅲ8-1200
    倉曹Ⅰ廿九年Ⅱ當計出入Ⅲ券。甲Ⅳ笥。[圖案]8-1201
    丗年十月盡Ⅰ九月,群往來Ⅱ書已事倉曹。Ⅲ丑笥。Ⅳ8-1777+8-1868
    元年少内金錢日治笥。9-26 [12]
    廷金布Ⅰ日【治笥】。Ⅱ8-1776[13]
    丗三年十月以盡【五】月吏曹已事笥。9-1131[14]
    遷陵廷尉曹卅一年期會以事笥9-2318[15]
    這些記錄顯示,遷陵縣的課志、校券、計券、出入券、群往來書、金錢日治、已事文書等等,均能存放在笥中。使用“笥”的機構,包括“倉曹”、“金布曹”、“少內”、“吏曹”、“尉曹”等核心部門。同時,這些記錄還説明,用笥盛放簡牘文書(包括已處理、未處理)是秦代縣屬機構比較常見的存放方式。
    既然“笥”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麼當時對“笥”的需求量必然不少。里耶簡中的一些記載,恰能反映此問題。比如:
    二人爲笥:移、昭。C
    一人爲笥:齊。F8-145+9-2294[16]
    一人爲笥。B8-162
    竹少笥一合。參絇枲緘一8-1188
    竹笥三合。丗四年十一月丁卯朔庚寅,少内守□8-1220
    笥二合。8-1986
    從這些例證可以得知:(1)製作“笥”的人員,主要是倉和司空掌管的徒隸;(2)“少內”是管理“笥”的重要機構,它可以將“笥”交付給其他部門;(3)“笥”是以“合”爲計量單位。
    再來看前文所討論的“筥”,其與“笥”有諸多相似之處:二者均是縣屬機構儲藏物資所用,並且都可以存放簡牘,而且皆是以“合”爲計量單位。因此“筥”與“笥”應當是秦代縣廷各機構存放簡牘材料的兩種器具。據此來看,里耶簡中或許還有製作“筥”的記錄。
    關於“筥”的形狀,典籍亦有記載。陸羽《茶經》有云:“筥,以竹織之。髙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織之,六出圓眼。其底蓋若利篋口,鑠之。”[17]這裡的“筥”是用來采茶使用的器具。又,王禎《農書》引《字説》云:“筐、筥,一器也,特方圓之異云耳”。書中附有“筥”之詳圖(見圖3)。[18]另外,今湘西陽戲《撿田螺》中仍有一個特有的道具——“竹筥”(見圖4)。其高33釐米,略似半截扁圓葫蘆,口寬17釐米,長33釐米,筥肚長約40釐米,系由竹篾編織而成。在筥口、筥肚等處常借青、黃篾的顏色不同而編織出不同花紋,筥底周圍掛一圈絲绦作裝飾。[19]這對我們了解湘西地區“筥”的形狀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3 圖4
  據上述分析來看,秦代的“筥”與“笥”皆可作爲存放簡牘的器具。“筥”與“笥”的形狀有所區別。又,第8-285號簡的性質屬於“楬”(其上似無穿繩留下的孔隙),也就是說此枚簡很可能是置於筥上,用作指示所藏物品的標識。
    
    2017年10月16日追記:小文在簡帛網發布之後,發現張馳兄已在碩士論文《里耶秦簡(壹)文書學研究》(2016年)中補釋了8-285簡中的“筥”字,并指出“筥”是保存文書的盛器。筆者漏收此觀點,谨此向張馳兄致歉。又,小文對8-285號簡的斷讀以及對“筥”功能形狀的論證與之不同。谨志於此,以示不敢掠美,也提醒自己做好基礎工作。
    
[1]陳偉主編,何有祖、魯家亮、凡國棟撰著:《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8頁。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編:《里耶秦簡(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55頁。
    [3]張今:《里耶秦簡中的楬》,簡帛網,2016年8月2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0。
    [4]或亦可讀作“畜官、田官及貳春作徒簿筥。廿八年。”
    [5]《校釋(一)》,第245頁。
    [6]張春龍、大川俊龍、籾山明:《里耶秦簡刻齒簡研究——兼論嶽麓秦簡<數>中的未解讀簡》,《文物》2015年第3期。
    [7]第八層之外的簡牘釋文,參考張春龍先生《龍山里耶秦簡之“徒簿”》,《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二輯,第101-131頁。
    [8]《校釋(一)》“前言”部分,第10頁。
    [9]徐世虹:《秦“課”芻議》,《簡帛》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58頁。
    [1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
    [11]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下冊)》,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212頁。
    [12]里耶秦簡博物館、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心編著:《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中西書局2016年,第112頁。
    [13]“日”字,從游逸飛、陳弘音釋。見游逸飛、陳弘音《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第九層簡牘釋文校釋》,簡帛網2013年12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8
    [14]里耶秦簡博物館、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心編著:《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中西書局2016年,第118頁。
    [1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發掘報告》,嶽麓書社2006年,第211頁。簡文中的“以事”,當讀作“已事”。
    [16]里耶秦簡牘校釋小組:《新見里耶秦簡牘資料選校(二)》,簡帛網2014年9月3日;後刊於《簡帛》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05、206頁。
    [17](唐)陸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經校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第21頁。
    [18](元)王禎撰,王毓瑚校:《王禎農書》,上農業出版社1981年,第265、266頁。
    [19]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第383、384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10月14日21:5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