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加豹之純”小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羅小華 参加讨论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荊門嚴倉一號楚墓進行發掘,出土一批遣冊。[1]《嚴倉一號楚墓遣冊記載的家具用席》一文公佈了6枚遣冊簡的黑白圖版和釋文,並作了一些解釋。[2]在此,我們想就簡文中的“加豹之純”作一些推測。
    “加豹之純”見於簡2和簡3,其辭例分別爲“皆索(素)加(豹)之純”和“屯索(素)加(豹)之純”。李天虹老師認爲:“《說文》素部‘素,白緻繒也。’《禮記·雜記下》‘純以素,紃以五采’,孔穎達疏‘素謂生帛’。《詩·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毛傳‘豹飾,緣以豹皮也’。‘索(素)加(豹)之純’可能是指在素帛的包緣上再施以豹皮的包緣,與以往遣冊所見僅以一種布帛包緣不同。不過,‘加豹’也可能是一種絲織品名稱,以其上織有豹斑樣紋飾而得名。”[3]
    目前,“加”有兩種理解方式:
    一、“加”讀爲“赮”。“加”,見紐歌部;“叚”,見紐魚部。从“加”得聲之字,往往可與从“叚”的得聲之字相通。[4]《說文》赤部:“赮,赤色也。”[5]所謂“赮豹”,猶典籍中的“赤豹”,指“毛赤而有黑色斑紋的豹”。[6]《詩·大雅·韓奕》:“獻其貔皮,赤豹黃羆。”孔穎達正義:“毛赤而文黑謂之赤豹。”[7]《楚辭·九歌·山鬼》:“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8]《羔裘》中的“豹飾”,典籍中也作“豹犆”。《禮記·玉藻》:“君羔幦虎犆;大夫齊車,鹿幦豹犆;朝車;士齊車鹿幦豹犆。”鄭玄注:“犆,謂緣也。”[9]“幦”,就是“古代車軾上的覆蓋物”。[10]《儀禮·既夕禮》:“主人乘惡車,白狗幦,蒲蔽。”鄭玄注:“幦,覆笭也,以狗皮爲之,取其臑也。”[11]“幦”,可以用作席。《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既哭,以人爲菑,以幦爲席,鞍爲几,以遇禮相見。”何休注:“幦,車覆笭。”[12]由此可見,嚴倉一號墓遣冊簡中的席有豹緣,正可與典籍中的“幦”有“豹犆”相印證。
    二、“加”讀爲曾侯乙墓簡中的“”。“加”,見紐歌部;“巂”,匣紐脂部。匣、見喉牙通轉。歌、脂爲旁韻。“”,整理者認爲:“5號簡‘貂與緑魚之箙’、‘貂與紫魚之箙’語,‘貂’與‘緑魚’、‘紫魚’對言。‘’似指某種顏色,與《集韻》‘’字不同義。‘紫魚與緑魚’當指‘二懸箙’是用紫色的魚皮和緑色的魚皮作的。”[13]白於藍先生認爲,“紫魚”之“紫”與“緑魚”之“緑”,均當指底漆。[14]曹菁菁先生認爲:“‘’的意義相當於‘綴連’之類的意思。‘A與B’即表示矢箙是兩種皮質綴合而成的;‘AB’則表示以A皮質爲主,綴連B皮質而成。”[15]可見,學界對於“”的解釋尚無定說,有“顏色”和“綴連”兩種解釋。我們更傾向於“顏色”說。
    以上兩種說法中,“加”讀爲“”,雖然音理上沒有問題,也能跟曾侯乙墓簡的記載對應起來,遺憾的是,二字並無通假例證。因此,我們暫取讀“赮”之說。
    綜上所述,嚴倉一號墓遣冊簡中的“素、加豹之純”,當指席的緣邊是用白繒和赤豹皮一起製作的,并不一定指“在素帛的包緣上再施以豹皮的包緣”。類似的記載還見於其他戰國簡冊,如曾侯乙墓簡中記有“虎貘之攝”、“貍貘之攝”、“豻貘之攝”、“貂貘之攝”,我們認爲,“虎貘”、“貍貘”、“豻貘”、“貂貘”,分別指用“虎”、“豻”、“貂”、“貍”等動物的皮毛與貘皮一起製作物品。只不過,嚴倉一號墓遣冊簡中的“素、加豹之純”,指的是用絲織品和動物皮毛一起製作緣邊,與曾侯乙墓簡中用兩種動物皮毛製作緣邊不同。
     
[1]李天虹:《嚴倉1號墓墓主、墓葬年代考》,《歷史研究》2014年第1期。
    [2]李天虹、宋有志、蔡丹:《嚴倉一號楚墓遣冊記載的家具用席》,《文物》2017年第9期。
    [3]李天虹、宋有志、蔡丹:《嚴倉一號楚墓遣冊記載的家具用席》,《文物》2017年第9期。
    [4]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0—381頁。
    [5]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13頁。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第九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1166頁。
    [7]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頁。
    [8]洪興祖撰,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楚辭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79頁。
    [9]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1475頁。
    [10]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第3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第763頁。
    [11]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1162頁。
    [12]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第2329頁。
    [13]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03頁注18。
    [14]白於藍:《曾侯乙墓竹簡中的“鹵”和“櫓”》,《中國文字》新29期,藝文印書館2003年,第204頁。
    [15]曹菁菁:《曾侯乙墓遣冊車載兵器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31—32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7年9月29日14: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