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凡物流形》“之知四海”新說

http://www.newdu.com 2017-11-05 武汉大学简帛网 宋華強 参加讨论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凡物流形》甲本14+16+26和乙本10上+11上+19有這樣一段話:
    耑箸不與事,之智(知)四海,至聖(聽)千里,達見百里。是古(故)聖人於亓(其)所,邦(家)之危安廌(存)忘(亡),惻(賊)(盜)之(作),可之<先>智(知)。
    甲本16+26號的拼合以及“危安存亡”的釋讀,從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1]甲本14與16+26的拼合及乙本10上+11上+19的拼合,從顧史考先生。[2]甲本兩處“之知”,乙本皆作“先知”。整理者認為甲本前一“之”字正確,乙本作“先”是訛誤;而甲本後一“之”字是訛誤,乙本作“先”正確,並讀“可”為“何”。[3]復旦讀書會則認為甲本兩“之”字都是“先”字的訛誤,“可”如字讀。戰國楚竹書中的錯字是常見的,如《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5、乙5兩處“先王”都誤為“之王”,所以不少學者都接受了復旦讀書會關於“之知四海”是“先知四海”之訛的看法,李松儒先生還把這個例子作為乙本抄自甲本的根據之一。[4]
    按,把“之知四海”改爲“先知四海”從文義上看其實是有問題的。這段簡文是從兩個不同角度描述聖人能夠端居垂拱而知天下事,“四海”、“千里”、“百里”是從地域大小的角度而言,“邦家之危安存亡”、“賊盜之作”是從事件發生的角度而言;前者說的是空間範疇,是橫向的;後者說的是時間範疇,是縱向的。“先知”就是“預知”,“邦家之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以被“先知”,“四海”如何能夠被“先知”呢?“至聽”之“至”和“達見”之“達”描述的都是空間程度,和其後所接的“千里”、“百里”性質符合。如果“之知”改為“先知”,“先”描述的是時間早晚,既和“四海”性質不合,也和“至”、“達”不類。
    我們懷疑“之知四海”的“之”當讀為“周”。中古音“之”、“周”聲紐和等呼都相同(章母開口三等),上古音“之”屬章母之部,“周”屬章母幽部,聲母同紐,韻部旁轉。上古音之、幽二部的密切關係,不但有同源詞方面的證據,[5]也有很多押韻、諧聲等方面的證據。[6]所以李方桂先生說幽部“跟之部的距離最近”,爲兩部構擬了同一個主元音。[7]史存直先生甚至說:“就古音之幽兩部之間有大量合韻來看,我們不妨推測在古代方言中,有的方言根本之幽不分或基本不分。”[8]所以“之”讀為“周”雖然沒有直接通假例證的支持,從音理上看卻是完全有可能的。古書中常見“周知”,如:
    《周禮·天官·司會》“以周知四國之治”
    同上《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
    同上《地官·遂師》“周知其數而任之”
    同上《夏官·司險》“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
    同上《夏官·司士》“周知邦國都家縣鄙之數、卿大夫士庶子之數”
    同上《夏官·職方氏》“周知其利害”
    同上《秋官·小行人》“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劄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司會》所“周知”之“四國之治”,相當於簡文所說的“邦家之危安存亡”;《小行人》所言“周知”之“故”包括“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9]即簡文所說的“賊盜之作”。古書也有“周知四海”之語,如宋趙汝愚編《宋名臣奏議》卷十八彭汝礪《上神宗論近歲用言好同惡異》“欲以周知四海之逺”;宋蔡戡《定齋集·廣聖學》“雖深居九重而周知四海”;宋謝逸《溪堂集》卷七《送汪信民序》“不出户庭而周知四海九州之務”,等等。可見把簡文“之知四海”讀為“周知四海”是合適的。古書中“周”常訓“至”,[10]讀“之知”爲“周知”,正和下文“至聼”、“達見”形成排比。
    李松儒先生認爲:“《凡物流形》是先由甲本根據一個底本進行抄寫,乙本是在甲本基礎上進行校改與謄抄。不過,乙本和甲本同時抄寫同一底本的可能也不能排除。”[11]按照前一種猜想,可能是因爲“之知四海”和“可之知”都有“之知”,乙本抄手受“可之知”之“之”是“先”之誤字的影響,以爲“之知四海”之“之”也是“先”之訛字,所以一並改之。按照後一種猜想,如果甲乙本所據底本“之”、“先”無誤,就是甲乙本抄手因爲受辭例相類的誤導而各抄錯了一字。
    (編者按: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網2008年12月31日。下引復旦讀書會的意見出處同此。
    [2]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簡帛網2009年2月23日。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9、267頁。
    [4]李松儒:《〈凡物流形〉甲乙本字跡研究》,簡帛網2009年6月5日。
    [5]參看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85-186頁。
    [6]參看史存直:《古韻“之、幽”兩部之間的交涉》,《漢語音韻學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7]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40頁。
    [8]史存直:《古韻“之、幽”兩部之間的交涉》,第141頁。
    [9]“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鄭玄注:“猶,圖也。”這句話《大戴禮記·朝事》作“悖逆暴亂作慝欲犯令者”。
    [10]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342頁。
    [11]李松儒:《〈凡物流形〉甲乙本字跡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