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即墨市的古城雄崖所村,少见年轻人身影。 金口村天后宫旁边的规划图上是古村未来的模样 今年2月,我省启动“乡村记忆工程”。这被看作是一次保护齐鲁传统文化遗产模式的创新尝试。目前,该工程正处于调研摸底阶段。20个试点建设工作完成后,将在全省推广实施。 近日,记者走访青岛的古村落发现,有的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浪潮中拆迁殆尽,即使保护较好的古村落,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文明的同时,如何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乡村记忆工程”或许能满足这一期待。 古村好风光留不住年轻人 从小到大,说起自己的村庄,53岁的李玉鹏都觉得很自豪。 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雄崖所村人。这个距离即墨市区 45公里的村子,历史可以追溯到1402年。为抵御倭寇入侵 ,明朝设立雄崖所等卫所。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福山县海口,原来的雄崖所成为一个村落。雄崖所村的李、王 、赵、韩、陆、陈等姓氏即是当年所城守卫将士的后裔。 600多年的时间过去,村子里依然能找到昔日的风光。“村子里有很多明清时期的老房子,屋顶原来是茅草,后来变成了青瓦,但房子的主体结构基本都还保留着。”李玉鹏说,早在十几年前,村里就定下规定,老房子不能随便修建,更不能拆掉,村民们都很自觉。 斑驳的石子路,长满青苔的墙,铺着灰瓦的屋顶……得益于村民的保护意识,现在的雄崖所村几乎还是李玉鹏小时记忆中的模样。而这个原汁原味的传统古村落,也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李玉鹏发现,村庄里的老房子和小巷子是游客最喜欢拍照的地方,“看来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喜欢上了年纪的东西”。 让李玉鹏惋惜的是,景色虽好,雄崖所村却留不住年轻人。 3月15日中午,记者跟随李玉鹏走在雄崖所村高低不平的小巷子里,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 “村里除了搞海水养殖的,其他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大约在13000块钱,这个收入在整个即墨市的农村只能算是一般化。”南雄崖所村村支书李正良说。 在雄崖所村大街上,一座两层小楼的新房子在一群灰黑色老屋的包围中格外显眼。房子的主人黄毅(化名),经营电气焊维修的小生意,日子过得比较红火。 黄毅说,他这个年纪在家的很少,大部分年轻人都去了即墨或是更远的地方打工,而四五十岁的,也都去离村庄20里地的即发集团上班。其中有不少村民在城市里定居下来。这样的结果是,村里的一些老房子长久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