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一种观念,一经人们约定俗成、 共同遵守,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就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承传性,文化尤其如此,非有巨大的变革难以突破和创新。以性别命名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和阶层表现的形态、程度虽有差异,但就我国人口用名的情况来看,至今仍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男名古今相同,人们有意继承;不少女名方圆数里重者甚多,相互模仿。文学作品、戏剧、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中的男女主人公,其名字尤为一些人们感兴趣。人名也有城乡之别、雅俗之分、层次不一,但“男人有男人名,女人有女人名”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心理。作为常理、常规,古来如此,大家如此,年深日久,相沿成习。人们只需“顺理成章”,一般不再去想它有什么不妥。 3、文字、词义的性别特征。人名的组成单位——字或词, 有许多从其开始产生时就被规定了性别。如,代表男女两性的常用字“男”与“女”,从其产生至今,最基本的字义:“男人”与“女人”,古今并无大的差别。不同的是,“男”字从最初的特指“用力于田的人”已变为泛指一切男人、男性的抽象的性别符号。“女”字由最初的女体象形字用来指女子、女人,成为泛指一切女性的性别称谓符号。由女组成的许多女部字,如“姣”、“娇”、“婷”等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好的,常被人们选作女用人名。“士”在古代常用来称读书人,也是男子的一个美称,多为男人名所用,今天的女子称“士”仍要在前边加上“女”字以标性别。文字、词语在社会的交往、使用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要“染上”特定的性别文化色彩。比如“树”、“本”、“根”、“龙”与“花”、“枝”、“叶”、“凤”常以其比喻、象征之义,分别用在男人和女人名中,典型地体现了“男主女从”的社会性别关系。至于由字合词、以词为名或名与姓一体来表达思想、昭明志向、抒发性情、寄寓厚望的人名,其性别特征更能从所选用的字、词中显示出来。 4、命名者自身的性别倾向性。名由人起,无论是父母、 他人或自我取名,命名者自身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都会直接地影响、作用于名字的定“性”。男孩起什么名?女孩起什么名?叫什么名字好?……具有传统性别观念者一般都会恪守成规——男人叫“男人名”,女人叫“女人名”。不太注重性别与人名之间的“对位”关系者则会倾向于个人意愿或选择“中性”的字眼。传统性别观念淡化、个性突出者,会有意地打破常规,体现自我。比如,当代有不少女性已把“铁”、“钢”、“刚”、“力”、“伟”、“峰”等字选入自己的名字中,开始实践人名文化的性别观念变革。 四 人名文化的“性别”发展趋向 人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具有承传性、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创新性。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文化、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人才观和性别观,可以从“人名”这一信息符号上显示出来。今试以《河南大学附中学生花名册》为例,作一简要分析。该名册共列在校学生初、高中六届2400余人,均为八十年代出生,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男略多于女。学生人名总的来看结构趋于简化,以单字为名者居多,约占2/3,其余为双字名。取名用字范围也较宽,并注意词义的创新,姓、名联合成词现象较多。但同名、同姓同名和叠字为名者也多。如果从性别的视角考察,有以下一些特点: 1、传统的性别命名习惯依然存在,但“成规”已被打破,“中性”人名增多。从取名用字来看,男生人名中用得较多的字是:鹏、伟、磊、博、飞、凯、龙、洋、威、杰、晨、亮、宇、超、峰、文、楠、鑫、帅、阳、旭、斌、强、明、冰、海等,女生人名中用的较多的字是:静、媛、倩、璐、丹、楠、婷、晶、娜、丽、芳、洋、娟、慧、姗、宁、颖、琳、yuè③、茜、华、文、博、婧、洁、阳、艳等。二者相比,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又有相互交叉,相同人名用字在男女生中所占位置有不同。有些字,长久以来男性人名用者极多,如“鹏”、“龙”;有些字如“静”、“媛”、“倩”、“婷”等女性人名用者一直居多数。另有一些字,如:杰、峰、志、洋、阳、文、博等,过去多为男性名字所用,现在女性名用者也较多。同样,过去多属女性名中出现的,如:“宁”、“慧”、“蕾”、“佳”等字,男性也开始使用。另外,还有不少传统“性别”色彩不太浓的字,男生、女生人名均有使用。人名“性别”的相互交融,使人名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中性”人名增多,即单从名字难以再区分一个人的自然性别。如:晨、晶、扬、杨、阳、洋、志、新、华、恒、雨、畅、梦、迪、昂、爽、然、敏、萌、晓、林、聪、智、力、刚、文、博、欣、星、笑、欢、杰、楠、明、宁、鑫、翔、瑞、曦、思、冰、珂等。不分性别,谁都可以随意选择使用的人名用字将会越来越多,有可能成为人名文化的一个发展趋向。 2、注意词义新颖,性别意识淡化,具有个性和审美特征的人名增多。我国人名由于受姓氏制度、人名结构、用字范围、取名习惯等因素制约,同名现象很普遍。不囿于传统的性别成规,注重个性,则可能产生富有新意、较少雷同的人名。在河大附中学生人名中,或利用谐音,或注意字形,或突出色彩、读音,或采用成语词汇,或姓名联体构想,以表达思想、意愿、心情、旨趣。如以单字为名的:李想、陈思、陈默、袁泉、郭歌、荣誉、敖翔、钱坤、桑青、金梦、谷丰、田耕等;以双字为名的:汪一粟、于高瞻、尹路远、马也驰、祝超智、朱文蕾、齐笑颜、张翼飞、陈开屏、王晨音、林筱溪、徐高飞、刘越洋、张晚晴、李华夏、刘畅语、苑攀科、张博闻等。个性化、审美化为人名文化的创新带来了生机。 3、纠正传统性别偏见,出现新的“女性”人名。 代之以昔日的“盼弟”、“引弟”、“多妮”、“够妮”、“亚男”一类的传统女性人名,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性别观念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名字,如“胜男”、“冠楠”、“赛楠”、“超楠”、“盛楠”、“宜楠”、“倩男”等为女生所用,以“楠”字为人名用字的女同学很多。以叠字为名者,绝大多数也是女生。如:倩倩、晶晶、颖颖、丹丹、欢欢、婷婷、苗苗、娇娇、星星、京京等,体现了父母的爱怜之情。新的具有“女性”特色的人名的出现,也是特定阶段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们的心理所致。 人名,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国人名文化犹如一条延续千年的长河,已化作人类历史的一股血脉常流不息。“女人名”、“男人名”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人类社会性别史的一份实证,我们对它的关注才仅仅是开始。 参考文献: 《华夏姓名面面观》,王泉根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姓名文化》,宁业高、宁耘著,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本文原载《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期,第103~10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