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村寨坐落在半山腰,上为山林,下为梯田。本报记者 李大庆 摄 ■ 核心提示 不刻意追求大而多,也无必要对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某种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进行推广。但至少在那些地理偏僻、生态脆弱、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可以适当保留传统的耕作方式及农耕文化,并通过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在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才华”和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的山区,就可以让某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当家,像红河的稻作梯田、青田的稻田养鱼、从江的稻鱼鸭、万年的贡米生产基地等。这样的生产方式,既适合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很多人一谈到传统农业就认为它是落后的,总希望用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其实传统农业中有许多至今我们依然没有完全认识的功能,比如农业的文化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等等。我们要尽快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农业文化遗产。”日前,在云南红河州举行的“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问题凸显—— 农业“现代化”可能“淹没” 传统农业文化 闵庆文从2005年开始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问题。“那一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在全球挑选出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中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稻田养鱼)成为首批被选中的5个试点之一。” 为了农业文化遗产,仅去年一年,闵庆文就11次下江南,专门往偏远的农村山区跑。他两次到浙江青田检查项目进展和组织论坛与培训,两次到贵州省从江县了解稻鱼鸭复合农业系统,三次去江西省万年县和东乡县研究稻作文化系统,四次前往云南省红河考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如今,这几个地方的领导正在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 尽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在扩大,申报在增多,但闵庆文的忧虑并未减轻。“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农业传统正在被‘现代农业技术’所取代,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品种单一等带来的生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出现。在农耕技术‘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祖先创造并世代发展和保留下来的丰富而灿烂的农业文化可能也要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更严重的是,大批有知识的青年人离开了农田,这使农业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 在如何看待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上,闵庆文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北京没有了四合院,那是全世界的悲哀;可如果北京全是四合院,那则是中国的悲哀。 ——案例分析—— 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 浙江省青田县的农民喜欢在稻田里养鱼。闵庆文说,稻田养鱼在青田县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这种耕作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稻鱼双收。在田里,水稻可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而鱼类又通过搅动增氧、吞食害虫、排泄肥田而有益于水稻生长。“事实证明,这一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对于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之路。” 哈尼梯田:自成一体 天人合一 在云南红河州,闵庆文考察了有1300多年历史的哈尼梯田:哈尼人的村寨都建在半山腰,村寨的上方,有茂密的森林作为水源地,村寨的下方是梯田。森林中渗出水流,通过自成一体的灌溉网络通向村庄,再流入梯田,最后再以田为渠流向河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梯田成了哈尼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地。哈尼梯田的壮观、美丽和梯田建造与维护中的巧夺天工令世人瞩目,而哈尼人的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饮食文化等,也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天人合一的梯田生态文化理念。”闵庆文十分感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