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垅村有四十多户,每家都有故去的老人,为什么这里只有四个灵牌?表弟说只有孝心比较足的人才为先父母制作灵牌,一般人懒得麻烦。 鄱阳县刘家村村民过年时对祖先的侍奉最为细心周到。他们腊月三十日下午将装有猪神祓、鱼、酒等祭品的祓礼盆送到香火堂祭祀祖先。也许他们考虑到祖先享用祭品就像生民吃饭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他们不是草草祭祀一下就将祓礼盆端走自己享用,而是将祓礼盆在这里陈列整整一个晚上,并派专人看管,以免老鼠破坏。直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各家鸣炮开门,再到香火堂取回祓礼盆,切猪神祓吃。 上述春节习俗告诉我们,赣北乡村的乡民过年,不是仅仅生民们自己吃饭,也不仅仅是人间生民共享天伦之乐,而是实实在在地跟列祖列宗一起共度欢娱。春节的第一主题乃是祭祀祖先。由于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的主要内容,所以,春节实际上是一个宗教节日,是中国最隆重、最综合、最有传统生命力的宗教节日。 二、腊月三十日的活动 在赣北乡村,腊月三十日最重要的活动是三项:给祖先举行墓祭,阖家吃年饭(有的村庄这是第一顿年饭),守岁。 其中墓祭活动有个专门的名词,发音为“嘎岁”。 这个“嘎”音还有一个词组,叫“嘎节”。先说什么叫“嘎节”。乡村亲友之间所有的庆典都是礼尚往来的,晚辈得给长辈送礼,长辈也得给晚辈送礼。唯有一年三节即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只有晚辈给长辈贡献礼品(一般为食品,端午节、年节送猪肉,中秋节送月饼),而长辈只需坐享其礼,不用给晚辈还礼。晚辈给长辈贡献礼品的这个仪式叫做“嘎节”。 “嘎岁”则是晚辈在年节中给死去的长辈贡献礼品,因为是针对死者的,乃成为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祭祀仪式。 这个“嘎”音在汉语的书面语中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字?看来应该是“祫祭”的“祫”字。“祫”字的现代注音是“xiɑ”第二声,但在赣北方言的古音中很可能念做“嘎”。“合”本念“ɡe”,与赣北方言中的“嘎”发音很近,至今在普通话中以“合”为偏旁而读音与“嘎”相近的,有蛤、鸽、颌、佮、秴、詥、鞈、鮯等。在此背景下,赣北乡村将“祫”念做“嘎”就不是特别突兀。 祫祭是古时天子诸侯宗庙祭礼之一。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礼极为繁复,其中两个最大的祭祀仪式是禘祭和祫祭。禘祭是按照祖先辈分分别祭祀,也就是按照昭穆顺序依次行祭,祫祭则是将所有应该享祭的祖先集中到太庙中统一祭祀。这两项祭祀都是孝心和祭品必须遍及每一位祖先的大祭。 在赣北乡村地区村民心中,先祖和在生的尊长没什么区别,都是自己的根源所在,都得献上礼品表达孝心和敬爱,于是混淆了死者为祭、生者为礼的规矩,统统以“祫”称之。但在组词上,还是注意了区分,对生者行礼称为“祫节”,即使过年那次行礼也还是称“祫节”,对死者行祭称为“祫岁”。“祫节”、“祫岁”这两个仪式,昭示了春节乃是一个敬祖尊长的节日。 为什么“祫岁”必须以墓祭方式举行?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古以来平民就无权立庙祭祖,《礼记·王制》在总结古代祭祀体制时明确介绍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可立庙,只能在居室祭祖。周制规定庶民墓葬不封不树,不可能发展墓祭。家祭成了那时庶民唯一的祭祀形式。几千年来,中国许多庶民严格遵循在居室祭祖的古制,时时与祖先生活在一起。我们在鄱阳县考察的时候,发现每家每户的中堂都有一只古色古香的香几,香几上除了陈列祖先画像和灵位之外,必有一个香梗丛生的香炉,袅袅香烟中弥漫着敬祖古风。都昌县乡村也有很多人家置办香几,其中一般也有先辈画像或者灵位,只是基本上没有香炉,看来一般不上香。 祠堂(香火堂)祭祀和墓祭都是后起的祭祀形式。新的形式一旦出现,往往取代古制,成为最重要的祭祀形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居室祭祀演变为日常祭祀,祠堂祭祀和墓葬祭祀才是节日庆典式的祭祀活动。祠堂祭祀和墓葬祭祀的内容各有侧重,祠堂祭祀是针对所有祖先举行的仪式,有点像《礼记》所云祫祭,墓葬祭祀是针对具体的祖先一个个先后祭祀的,有点像《礼记》所云禘祭。这里不想考察乡民对禘祭和祫祭的理解是否正确,而是考察他们所奉行的祭祀仪式的宗教含义,以及这种仪式跟远古祖先崇拜祭祀仪式的宗教联系。 在我们所考察的村庄中,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祫岁”的墓祭活动。文首表格有所体现,这里只列举二例。游细三房舍村人腊月三十过年的时候,按照顺序有如下祭祀活动:早上吃“辞年饭”之前祭祀祖先(在香火堂)、祭祀土地神(在土地庙),晚上吃“压岁饭”之前到祖坟山上举行墓祭,并给新坟点灯(将油灯放在纸灯笼里,置于墓前)。第二天大年初一拜年,也是先拜祖先神,再拜土地神,最后敬拜令公庙诸神。奉神完毕,村里宗亲才相互串门拜年。 万家湾村墓祭活动的内容之一是给祖墓点上蜡烛,称“散烛”。入夜,祖坟山上烛光通明,其辉煌程度远超过油灯时代的村庄灯火。人间的喜庆气氛与祖墓的喜庆气氛融为一体。 春节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大节日,其所有的庆典性仪式都是与祖先有关的,都是祭祀祖先的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