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袁瑾]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学苑出版社网站 袁瑾 参加讨论

    
    三、传统与现代——民俗场所精神的传递 
    市井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给人带来的那种真切的生活感。清河坊是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典型的商业区。这里的市井氛围既具有一般商业文化的特征,又在一种回忆和搜寻的心理氛围中引发人们记忆的片断,去感受一种已然逝去、却又似曾相识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的气息,不是以一种精英文化的“拯救”姿态出现的文化说教,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业态的调整、分布,一系列商业形态,勾起潜藏在潜意识层面的心愿情感模式。
    美国民俗学者,表演理论的倡导者理查德·鲍曼擅长通过情境来考察具体民间口头艺术在特定时空中的具体展开,他视之为一种“表演”的艺术。他在其著作《作为表演的语言艺术》中提出,“表演”实质是交流实践的一种模式(one mode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技巧和能力的一种展示(display),主要是指一种交流的框架、交流的模式以及交流的途径。人们就是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实践中,来达成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生活。其中根植于具体情境(situational contexts)的人们彼此间的相遇和彼此互动的情境成为讨论的焦点。(杨利慧、安德明,2003)
    表演理论将传统民俗事象的展开视为个人的感受力、创造力在某一个特定情境中与社会惯例、传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他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夸大了个人对于传统的改变能力,仅仅局限于精细地记录和微观地描述而缺乏对表演者文化背景、个性等全方位长期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表演理论推而广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民俗发生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重现其内在心理积淀的新视角。
    我们将清河坊历史保护区视为一个特定的分析单位,从交流的基本模式出发,可以从历时性的社会文化背景、现时的空间背景、交流媒介以及接受者的心理期望几个角度入手分析人与历史的信息交流。讨论在历史保护区中,民俗场所精神信息如何被有效地传递、激发人们感情共鸣,延续特有的场所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原真性。
    要素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清河坊历史街区历经千百年风雨吹打,其老杭州、皇城根儿无奇不有的形象在杭城普通百姓心中根深蒂固。清河坊,三个字本身就足以勾起人们心中对旧时生活的记忆,勾起无数儿时的欢笑。
    一切历史情感的产生亦或是引起的感情共鸣,基础都在于人是由传统塑造的,在人们的深层意识形态中,无法割断传统范型的影响。瑞典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即便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与传统社会有着巨大差异的时代,人们还是秉承着传统的惯性,接受着传统的塑造。
    清河坊,是老皇城根的发源地,有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杭州人从这里走出去,又回到这里接受传统的熏陶。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这片城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责任和挑战。
    要素之二:接受者的心理期待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对人们,特别是本地居民来说,清河坊历史街区能不能触动他们那根敏感的历史神经,还原记忆中模糊的形象,是能否获得他们认同的关键。由于,人们的这种心理期望是从旧时的生活经验直接出发,潜藏在潜意识层中的,因此对于整个历史环境以及历史形象作出的反映也是最真实的,这种对历史“原真性”的认同是基于无意识层中模式化情感积淀而产生的直接反应。
    接受者的心理期待不仅是对情感内容的期待,对感觉体验方式也有了预先的设定。清河坊演绎的是一个活的历史街区,在这个充满民俗传统文化符号、形象、语言的世界中,人们采取一种感性的直觉在感受历史的真实,就如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也许在这里,悄然而至的历史感淡化了人们理性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大多数人对原真性的追求浅尝则止,点到为止。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有”还是“没有”,“是这样的”还是“不是这样的”。对大多数对清河坊历史并没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人来说,情感的体验远胜于知识的积累。
    要素之三:现时空间组成
    场所精神,指的是一定地理区域内所蕴涵的民俗文化情感、精神。民俗活动的具体展开,交流系统的激活,都必须置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当历史与现实的空间交汇的一刹那,便会放出绚烂的光彩。场所精神之所以能够得以延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生活在它特殊的空间范围中,其中建筑是维系物质空间的一个重要环节。
    清河坊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河坊街上的商铺楼房,主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明清风格进行整修重建的。但是由于早期破坏比较严重,河坊街两旁两层崭新的小楼整整齐齐,多少还是透出几分“仿古”街的味道。但倘佯之时,店铺之间间或会有一两座石库门、古砖式的老墙,特别引人注目。只有河坊街中山中路口的四个街角,还保持得比较完整。这里原来聚集着河坊街上的四家著名商号: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烟店、靝香斋茶糖烟果号、万隆腿栈。由于四大商铺各占一个街口,老杭州们就用“四拐角”来称呼这些商铺。“四拐角”体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风东渐的近代风格。作为商铺,与周围的状元楼、羊汤饭店、王润兴饭店等老字号联成一片,笑迎南来北往的新老客人。
    在这条长一千多米的古街上,“四拐角”只是其中的一个道口,其空间建筑背景的整体仍然是一系列仿古建筑。对河坊街、以及整个清河坊历史保护区来说,历史建筑的破坏令人扼腕叹息;另一方面,传统商业业态的引入、调整、整合,富于民间色彩的种种娱乐活动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筑“仿古”的缺憾。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河坊管委会的专家们至少在努力为传统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寻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土壤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