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如何抵挡得住两大霸主联手出击。很快,晋军就挺进到了函陵,秦军则驻兵在汜水之南,两军对郑国的都城形成了合围。 郑国之所以惹上这场大祸,都是因为国君郑文公看不清局势,得罪了晋文公。当年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逃难经过郑国,郑文公瞧不起他,不予接待;后来重耳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当上了晋国国君,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郑国又站在楚国一边,对抗晋国;再后来,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之后郑文公表面上投归晋国,背地里却还和楚国有联系和往来。为报新仇旧怨,晋文公便约上了秦穆公,一起出兵收拾郑国。 两个强国大军压境,郑文公束手无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宫殿里团团乱转。 这时,郑国大夫佚之狐给郑文公出了个主意:“和我们有仇怨的只是晋国,秦国完全是在打帮帮拳。我建议派人面见秦君,说服秦人撤兵,那样我们的压力就小得多了。” “说得好。”郑文公闻言大喜,忙问道,“出使秦营的人选,你心里一定也有数了吧?” “不错。”佚之狐点点头,“能完成这个任务的人,我们郑国只有一个,就是烛之武。”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亲自登门请烛之武出山。 烛之武在郑国做了几十年的芝麻绿豆小官,一直怀才不遇,未得升迁,此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见国君上门,他赌气推辞道:“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比不过旁人;现在老了,就更不能干事了。” “我早先没有能重用您,现在国家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形势逼人,郑文公只能服软认错,“但要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您还是帮帮忙吧!” 发过牢骚,吐了怨气,烛之武还是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于是,当天晚上,郑国人用绳索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烛之武随即赶往秦营,面见秦穆公。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是一定会灭亡郑国的。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哪怕一丁点好处,您跑这一趟就是值得的。然而事实是,郑国离秦国太远,郑国灭掉后,土地没法归入秦国,只是白白便宜了您的邻国晋国,使其增加领土,扩充力量。而邻国的国力要是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开章明义第一条就是告诉他,郑国灭亡对秦国来说有害无益。 “相反,如果您今天放我们郑国一马,郑国将会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一个好客的主人,要是秦国出使的人来往经过,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烛之武说这些话的意思是,郑国的地理位置在齐、楚、晋的边境上,如果秦穆公将来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时,留下一个和秦国亲善的郑国,可以作为战略基地,给秦国提供补给。 “再说,晋国人向来不守信用。当年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座城池送给您作为回报。然而,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背弃诺言,不但不给城池,还修筑防御工事备战。这些事您都是知道的呀。”烛之武说完利害,接着又暗示秦穆公,就算晋文公对你有什么许诺,也是靠不住、信不过的。 “更何况,晋国贪得无厌,永远不知满足。现在如果晋国灭掉郑国,扩大了它东边的疆域,过不久它肯定又想往西扩大边界。而晋国的西面就是秦国,如果不侵占秦国疆土,它还从哪里去得到土地呢?”烛之武语重心长地说,“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这样的事您一定得慎重考虑啊。” 就这样,烛之武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替秦穆公分析利害,终于说动了秦穆公。秦穆公当即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不但撤军回国,还派了杞子、逢孙、杨孙三将,带领两千秦军留下,帮助郑国守卫城池。 听说秦国私下与郑国达成和解,晋国大臣子犯气不过,找到晋文公,向他请命攻击秦军。 但晋文公还记得秦穆公的恩惠,不肯恩将仇报,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打击他,这种不仁义的事不能做!” 秦军撤走以后,晋国也不再动武,而是开出条件——让郑文公立他的儿子,铁杆亲晋派公子兰为太子。 郑文公权衡利弊,答应了晋国的条件。晋文公本来就只想教训教训郑国,如今目的达到,便也撤军了。 晋、秦攻郑,就此收场。然而经此一事,秦晋交好的蜜月期已过,两国的邦交出现了裂痕,为三年后的秦晋殽之战埋下了伏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