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自古就有交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洛阳网—洛阳日报 常书香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
    作为活跃在古代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与汉朝或战或和,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近日,参与中蒙联合考古项目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4名队员从境外归来。他们经历了哪些前所未有的考古体验?有哪些考古收获?
    
    
    在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整理出土文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 轰动一时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
    此次中蒙联合考古项目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共同实施,发掘地点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温都乌兰县境内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遗址。
    根据协议,该项目分3年实施,蒙方负责后勤保障,中蒙双方联合发掘。这是河南考古人首次组队走出国门,对外国的考古遗址进行发掘。中方团队共8名成员,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的是刘斌、邓新波、张如意、郭改委4名经验丰富的队员。
    9月6日,刘斌等4人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队员一起,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接着马不停蹄赶往墓地。墓地距离乌兰巴托600多公里。
    刘斌介绍,蒙古国是古代匈奴民族统治的中心地带,是其留下的众多文化遗存当中墓葬分布区域最为广阔、墓葬数量最多的地区。高勒毛都2号墓地就是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葬群,位于人烟稀少的牧区,2001年被发现时,轰动学术界。
    “该墓地共有400余座墓葬,包括98座大型贵族墓、250座陪葬墓和85座独立的圆圈墓。中方队员主要负责对该墓地内编号为189的大型墓葬进行外围清理,并对它的12座陪葬墓进行发掘。”刘斌说。
    2 有望解开匈奴众多历史之谜
    记者从墓地现场照片上看到,189号墓葬为“甲”字形积石墓,墓室及墓道边缘砌有石墙,在地表至今仍留有大量石块。12座陪葬墓为圆形积石墓,呈弧形分布于主墓东侧,好像“群星拱月”。
    刘斌说,墓地离最近的居民区也有40多公里,附近人迹罕至。这里的墓葬形制和中原地区的墓葬迥然不同,外观为“甲”字形,表面有大量碎石,墓葬内的软沙非常脆弱,很容易塌方,洛阳铲无法使用。
    中方考古队员在对189号墓葬进行表层覆土清理后,又对周边12座陪葬墓进行发掘。这些墓虽然遭到不同程度盗扰,出土遗物数量较少,但是遗物种类比较丰富,既有呈现明显草原特征的陶器、铁器、铜器和金器,又有典型的汉朝器物,比如流行于西汉中后期的昭明铜镜、规矩镜等。
    9月9日、9月10日,队员们又勘测了该墓地其他墓葬及陪葬墓185座。考古人员认为,这批陪葬墓年代上限应该不会早于新莽时期,下限不会晚于1世纪中叶,相当于中国的新莽时期和东汉早期,无论是墓葬结构还是随葬品,都体现了两汉时期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互动和交流。
    中原文明是怎么传到匈奴的?匈奴对东汉、西汉产生了哪些影响?由于天气等原因,这次中蒙考古野外调查及田野发掘暂时停止,明年和后年还会继续。随着对这些墓葬的继续发掘和研究,有望找到双方交流的物质载体,解开众多历史之谜。
    3 考古之外的挑战
    虽然在国内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环境的考古工地,但无水、无电、无信号,夜宿蒙古包,半夜听狼叫,对刘斌他们来说还是头一次。
    首次境外大型考古活动,队员们需要考虑的不只是考古,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身设备安全,随时都会面临挑战。
    遗址在无人区,一切都要按照野营的方式准备。没水做饭,就去附近的小河里取水;没有电,就在住宿的蒙古包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没有信号,手机形同摆设,只好用对讲机交流。
    队员们住的蒙古包内都是草地,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穿短袖,晚上围着火炉穿棉衣,清晨起来,锅碗瓢勺内的水都结了冰,最恐怖的是半夜听见狼叫。草原上蔬菜稀缺,每顿饭几乎都是羊肉面条,比较油腻,队员们必须慢慢适应。
    时间很快过去,天气越来越冷,今年的考古季只好结束了。“境外考古虽然比较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与历练的喜悦。期待来年的发掘会更顺利。”刘斌说。
    (原文刊于:《洛阳日报》2017年10月27日第10版)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