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那么,“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除了中国,还对哪些国家有指导作用?对现代天文学是否还有意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在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东至这八个节气名称,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完整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中国传统历法中就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将节气物候写入历中,只要说出这个日子,就已道出这个节气的天象地气、物候的特征。古人在观测身边动植物、天气情况有规律的变化中,总结出清明、雨水、惊蛰、大雪、霜降等称呼。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太阳的周年运动只是人们视觉上感觉。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转一周。天文学家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而“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是所谓的“黄道”。 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赤道上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依旧有现实意义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基于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总结而来,对周边国家是否适用?对中国南方的农事是否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在春秋战国时有了雏形,西汉在太初历中确立。这一时期中国文明中心还是在黄河流域,所以确实是根据北方气候确立而来的。”李汀表示,黄河流域是温带季风气候,凡是海陆分布类似,处于这一纬度的国家气候都是大致符合“二十四节气”的,比如日本虽是岛国,但靠近欧亚大陆,也会受到梅雨影响。 而相对于中国北方,在南方“二十四节气”文化上的意义大于科学方面的意义。“比如到了清明,南北方都要去上坟踏青。冬至南方可能并不冷,到海南甚至没有明显四季变化,长年炎热,但到了这天人们还是会过节。北方是吃饺子,南方可能是吃汤圆。” “二十四节气”古代主要是用来指导农事,现在天气预报等科学预测已经很发达,李汀直言“二十四节气”对现在的科学来说已经过时了,也不再有指导农事的价值,但它依旧有现实意义。“虽然二十四节气”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精确天气的需要,但一方面通过“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对自然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物候概念已经成为一种常识,通过这套体系大众可以学到一些物候学方面的知识。 对于现代天文学,“二十四节气”还有意义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刘博洋介绍,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二分二至对现代天文学依然有用。“尤其是春分,作为黄道和赤道的升交点,是天文观测中经常用到的重要的时间点:描述天体位置的赤道坐标系的经度(赤经)的起算点就是天球上的春分点;一年中某个具体日期,特定赤经的天体适合观测的时间,可以通过当天跟春分点的日期差值快速口算出来。”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科普作家李汀(微博@大脸撑在小胸)介绍,“二十四节气最早被确立下来的是冬至和夏至,古人观察到每年大概都是某一天白天时间最长,就把这天确立为夏至,又把晚上最长的一天确立为冬至。这两天把一年平均分为两部分,然后再把这两部分等分,确立了白天夜晚等长的春分和秋分。” 由于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总结而来的“二十四节气”有了指导农事的作用。李汀表示,“二十四节气”的系统是在精确天文划分下,再加上一些物候概念,以利于指导农事。但加上物候概念之后,在更丰富的基础上,其精确性就大打折扣。比如说立春,以现在概念来看,立春不一定就是入春的那一天,再比如谷雨,也不一定当天就会下雨。但“二十四节气”对气候变化的大致趋势把握是准确的。比如立春之后,天气大趋势是开始转暖的,谷雨之后,雨水是会越来越多的。古代农业靠天吃饭,有这样的判断足以指导农事。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曾为此次申报工作提供部分学术支持。他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基础的知识,是每个中国农民开始学习种地最先会记在脑中的知识,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的本质,就是遵循季节的变化来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生产资源的,比如春种秋收。因此能够预测气候冷暖变化,就能够保证最好地利用时间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