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田野研究 >

[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 刘锡诚 参加讨论

    
    1985年4月18日,为了考察岩画,我从澜沧江江畔的临沧,辗转来到了位于中缅边界上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在边陲县境里考察岩画,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交通工具。否则,你就甭想出门,老实在招待所里呆着抽烟看云吧。且不说踏遍已经为岩画学家汪宁生先生发现的十个岩画地点,应算是看一两个地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拿位于勐乃的第一地点来说吧,从县城所在地勐董到勐乃120公里路程,若是找辆牛车,也实属不易,况且费时费钱也是可以想见的。
    正在为找不到交通工具而一筹莫展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转机。我信步走在所在的干部招待所院子里,偶然看见,在近旁那个高台上高干招待所门前,停放着一辆半新的北京吉普车。中缅边界勘测委员会的两国官员们正住在这里。经打听,这辆北京吉普是中方官员、临沧地委的一位常委的专用车。好极啦,天助我也!“征用”这个带有政治意味的词,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是的,我要“征”这辆车一用,连同司机;至于汽油嘛,由我出好啦。看来除此下策,别无他途了。陪同我来的友人,立刻去晋见了那位中方官员,请求他的帮助。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大约有一刻钟的功夫,她就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班师回营了。“车子交给你使用!”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在向导——沧源文化馆一位干部的陪同下,直驱勐乃公社而去。车子在坎坷不平的公路上飞驰着。我目不暇接地领略着沿途绮丽迷人的边陲风光。沧源佤族自治县是滇西的一个边境县,与缅甸接壤。阿佤群山连绵起伏,葱葱郁郁而又常常被雾霭笼罩着,亚热带高温湿润的气候,把佤族男女的皮肤染成了深褐色。竹林深处掩映着的村寨,黄色的油菜花开得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春茶从茶田里飘来阵阵异香。一幅幅祖国西南边陲的风情画面,从车窗外接连闪过。我的心田被这五彩的世界陶醉了。
    勐乃是一个方圆几里,海拔1200米的坝子。我们在公社办公室里受到了佤族社队干部们的热情接待,喝了他们用新茶沏的茶水,听他们自豪地介绍他们那个山崖上先民们留下的岩画。他们对这些岩画的介绍,实际上是一个个始祖创世的神话。
    神话说,达召崩不热(佤语:开天辟地、治理天下的始祖)开天辟地之后,踏遍千山万水,搜尽重峦叠嶂,寻找生灵。终于在一堵岩石下面,听到了有生灵的声音。他便向着那传来生灵声音的方向开凿山洞。山洞开成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按顺序从洞中走出来。背高索高袜(佤语:“前世人”或“第一次出现的人类”)也从里面走出来。佤族把这个始祖出生的洞穴称作“司岗里”。
    背高索高袜是些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人。他们从“司岗里”出来后,以种植、饲养、狩猎为生。但由于食物不够,便以树叶和草类充饥,因而渐渐变成了食草的人。佤语叫“达兰考”。有一次,达召崩不热告诉人们,世界要发大洪水了,嘱咐他们每个人造一木船,才能躲过这场大洪水。于是,人们杀了牛,用牛血和红色的石粉混在一起,当作染料,在高峻的山岩上画上了人类生产的故事。这些用牛血和赤铁矿粉作染料绘制的岩画,既不会被洪水淹没,也不怕风雨的剥蚀,把先世的事情传给后代。
    一天,“达兰考”走路时,踩在了躺在路边的一只蛤蟆背上。唯独有个孤儿发现了这个被踩出体液的蛤蟆,心中不忍,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拣起来,放在了岩石下的阴凉处,并劝慰它好好养伤。原来,这个小蛤蟆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达召崩不热变的。他要在人类即将灭绝的时候,找个善良的人,完成第二茬人类出生的使命。
    达召崩不热造好了一只小船,将那善良的小孩和一头母牛,以及植物种子放在船上。不久,大地被洪水淹没了。洪水泛滥了150天后,才消退下去,经过乌鸦和老鹰的侦察,大洪水过后,人类灭绝了,只有船上的小孩得以幸存。他让这个唯一幸存的把植物种子种在地上,把“达兰考”的尸体埋葬在山上。
    萧肃寂冷的大地上长出了葱茏的树木花草,一片生机。但达召崩不热为生灵的灭绝而悲伤。他叫孤儿把那条小母牛宰杀掉。孤儿从小母牛的肚子里发现了一粒葫芦籽,便按照达召崩不热的话将它栽种到山洼里。过了不久,只见葫芦长出了蔓叶,而且长得很快,接出一个大葫芦挂在悬崖上。孤儿用长刀将葫芦剖开,从葫芦里出来了千万种动物。因为是用刀剖开的,切掉了人的尾巴、蛇的手脚、蟹的头颅、鸡的乳房……从此,大地上又有了生灵。
    第二茬出生的人类,既不会生产劳动,又有毒蛇猛兽的侵袭,生活十分艰难。后来,他们在山岩上发现了岩画,便依照岩画上画的,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和狩猎等等种种技能。从此,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每年春夏秋冬,佤族人都要到岩画下面去举行祭祀活动。
    佤族老乡们还告诉我,传说民间还保存着一幅其内容与岩画毫无二致的布画。而且只要在那布画上覆以新布,第二年拿出来时,也会在新布上叠印出一幅同样的画来。因此,他们以为,那幅布画是神灵对他们的恩赐,被视为神物而加以珍藏。这当然是他们的神话,他们是把神话奉为神圣,信以为真的。
    听了这个神奇的始祖神话,我们便安步当车,向几里地以外绘有岩画的那座山头进发。前面隔着一条勐董河,却是那样的横冲直撞,桀骜不驯,多么像一个淘气的小孩子。河水大约有两丈宽,为了便于人们上山朝拜和祭祀岩画,寨子里才用三四根大毛竹,临时搭起一座竹桥。今天是傣族泼水节后的第三天,上山朝拜和祭祀的佤族和傣族群众络绎不绝。过河的时候,他们如履平地,轻如飞燕,而我们则不得不手拉着手地互相搀扶着,提心吊胆地走过那座颤巍巍的小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