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方竞渡风气依然浓郁,两湖地区自不必说,在鄂西宜昌,有所谓大端阳之说,“五日竞渡,楚俗咸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龙舟尤胜,与他郡异。”有人诗咏其盛况,“天下无舟不竞渡,峡中有鸟只争飞。”(乾隆《东湖县志》)孝感县志记载:县河每年造龙舟,谓之打龙船,说:“不打龙船人多疫病。” 江南苏州、扬州、杭州等地作为吴越的故地,沿袭了端午竞渡的传统,不过有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游乐。重点展示舟船的华丽、水面的嬉闹等。 苏州称竞渡为“划龙船”,苏州龙船根据城内的地理位置各用一种颜色为标志,龙船有旗杆,中舱伏鼓手,两旁划桨的十六人,俗称为“划手”.篙师手执长钩,站立船头,称为“挡头篙”.在船上高亭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称“龙头太子”.小儿根据指挥表演各种水嬉节目,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船舵为刀式,执舵者称为“挡舵”.画舫游客竞相抛掷土罐入河,由龙舟中人竞争土罐,以此为乐。得土罐多者受上赏,号为“做胜会”.还有抛鸭入河,龙舟人入水争鸭的娱乐。出龙之前数天,就要祭祀神灵,预先演示,名为“下水”.上岸送神。称为“拔龙头”.龙船的当头之人,大都是里巷中的闲人。五月初一,互相往来贺节,称为“拜客”.然后人们每天聚集塘河之旁,当时男女老幼,倾城出游,“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辑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振动”.百姓买买耍货食品,“所在成市”,十天才结束,俗称为“划龙船市”.晚上万船灯火,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城中布坊人划小船,鸣金伐鼓,划桨如飞,俗呼“烟囱洞”.这是古代越人飞凫的遗制。(《清嘉录》卷五) 扬州五月有龙船市,龙船市自五月初一起至十八日止。在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止十八日牵船上岸,称为“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船上小儿表演同苏州。有人往水中掷乳鸭,或者掷土瓶、猪胞等,龙船执戈竞斗,称为“抢标”,舟中常有人飞身入水抢之。端午后,龙船由外河进入内河,称为“客船”.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 杭州,端午竞渡的时间大约在五月初一至初十之间,竞渡如明朝仍在西湖,龙舟有四五条,船长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有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小孩装扮太子,站立不动,随秋千上下。旁边列有十八般武艺。船尾是蜈蚣旗。中舱下层敲锣,旁坐水手划船。如果做会,看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转,鱼贯而行,如有人抛物件,水手下水争抢。最难的是抢钱与鸭,钱易沉入水中,鸭则下水四处游走,“各舟争逐,大有可观”.(范祖述《杭俗遗风》时序类) 端午节在明清时期依然保持了古代民俗两大传统:避毒保健与竞渡嬉戏,当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第一,人们的信仰心理有所弱化。人们的端午装束出现了偏向观赏趋向,无论是打扮小儿女,还是妇女佩戴健人之类都表现了这一点。在龙舟竞渡中,竞赛的意义虽然也仍然流行,在有的地方甚至很浓烈,但在江南大多成为一种龙船展示会,即所谓“龙船市”,竞技的形式也出现重大变化。第二,节俗中伦理社会关系有所强化。人们更多地将节日视为社交节日,相互往来拜节,馈赠礼物。即使是寺院道观也只是跟平常往来的施主、信众进行神符的馈赠。这些民俗现象都体现了明清节俗的新特点。 【↓PDF版下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