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清明: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南方日报 2010-04-02 12:33 记者 梁燕 参加讨论

    新方式 心意重于形式
    近年,各地都大力推广骨灰撒向大海的形式,但这种形式最不受认同的一点,就是后人无法祭祀缅怀先人了。而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就推出了后续的“海祭”活动,以“永不流逝的爱”为主题,安排轮船接送民众到当初撒骨灰的海面上,进行拜祭仪式,拜祭先人。
    骨灰还林则是更体现了中国人“入土为安”的理念,但同时也节省了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美化了环境。现在不少地区都有植树区让市民把先人的骨灰植树安葬。为了配合骨灰还林,林业部门也特意选择了比较有意义的树苗供大家选择,例如象征“事事如意”的柿子树,“吉祥富有”的元宝枫树等等。后人还能在清明节到先人的树下祭祀,感受先人的“树荫”,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理念。
    在今年的清明节期间,在广州银河园中就看到了能容纳3000张爱心心意卡的“爱墙”。这其实是银河园“爱的箴言”牌的扩大版。上面贴满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祝福的卡片。这些卡片是市民亲手写的,由工作人员定期集中焚烧,让缕缕青烟带走大家的哀思。这种方式,能让市民们以最人性化、最独特的方式来纪念先人,甚至成为了大家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是最受大家欢迎的。
    网上纪念馆则更为现代化,在网上建立纪念馆后,还能随时随地为先人献花、敬酒。但这种形式目前还无法推广,网络祭祀通常都集中在民众为过世的知名人士建立的。主要是网络仍然未普及,而且在普遍的世俗观念中,网络依旧是一个虚拟的,不严肃的世界,用这种方式纪念先人不够尊重。
    点评:
    树葬、海祭等都是目前最希望推广的祭祀方式,但不少为先人选择树葬和海葬等环保方式的市民却说,他们遭遇了拜祭尴尬:由于树葬不能标记,难以找到先人安葬的树木所在;海葬难以在清明期间联系到船只,后人无从寄托哀思。这些看似是枝节,其实是推行文明、节俭祭祀仪式的关键。对于后人而言,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总归都希望能在清明期间有个纪念先人的地方。他们作为这个社会传统观念的改革者,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能考虑细致,让他们感受到新的祭祀仪式的优点,就会成为这些新仪式的积极推广者。因此,如何做好服务后续工作,才是关键。
    清明:古人的全民健身日
    古人在清明不仅扫墓,还有踏青、运动等丰富节目。虽然现在全民健身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这个身子骨懒洋洋的春季,模仿古人做点应节的体育锻炼,也是一桩美事。
    清明也是秋千节
    荡秋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春秋时期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到了唐宋时,秋千之戏盛行。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生动地描述了唐宫清明前后荡秋千的景象。
    由于清明期间随处可见荡秋千的活动,元、明、清三代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妃嫔、宫女玩耍。古代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清明节是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好机会。
    放风筝逐晦气
    清明时节,我国古代有放风筝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古人放风筝是为了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清明前后,放风筝是一种其乐融融的趣事。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晦气,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做不仅能带走所有的郁闷,而且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迷信的做法,清明时节微风轻柔,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清明之后,过了东风的时令,就不太适宜放风筝了。所以这一时节,放风筝的人特别多。
    清明食物各有故事
    清明既然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习俗,自然有独特的应节食物,例如大家都深有印象的甘蔗、烧肉、荞菜和清明果。但这些食物的来源,原来均有深意。
    ●清明蔗
    甘蔗是广东传统的水果,而在清明节,珠三角就有“斩蔗”的传统。把甘蔗斩成矛形,两端作尖锋状拜祭先人,取其“甘蔗旁生,以衍宗枝”之义。还有把切成小段的甘蔗垒成塔状,名为“蔗塔”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而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扫墓的时候在祖宗坟前吃甘蔗,蔗皮就留在坟前,让其他人看到这家人已经扫过墓了,显示人丁兴旺,后人孝顺。
    ●太公分猪肉
    在广东有句俗语———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原来也是出自广东人扫墓吃烧肉的习俗。在以前祭祀前夕,宗亲集中在某人家里,用各家交纳的钱买猪肉。猪肉烧好之后拿去祭祀祖先,拜祭过后的猪肉再由族中长辈分给各家。所以才有“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说法。为什么是烧肉呢?因为在古代没有冰箱,而祖宗的山坟有时候并不在住处附近,生猪肉不好携带,上山拜祭以烧肉居多,烧肉分各房子孙,意在勉励子孙墨守祖业,谨遵孝道。
    ●荞菜与烧肉
    分了烧肉,一大块吃太腻了,于是与“太公分猪肉”配套的还有一道广东人清明节必吃的菜,荞菜炒烧肉。荞菜除了是时令蔬菜外,还有一个意义。荞菜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却受清明乍暖还寒之苦。
    ●清明果
    清明果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例如艾糍、青果等,但一说由艾草做成,甜甜的点心,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在春天,人们采集新鲜的艾草,用其汁和面粉,捏出绿色、清香的面团,包裹着花生米、椰丝等各种馅料,清甜可口。而绿色的颜色,和清明节的柳树非常匹配,成为了祭奠先人最适合的点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